摘要:起因是老罗在某社交平台吐槽,某家连锁西北菜的菜品用了大量预制菜,而且卖得很贵。
最近关于预制菜的舆论风波大战又开始了。
起因是老罗在某社交平台吐槽,某家连锁西北菜的菜品用了大量预制菜,而且卖得很贵。
该品牌创始人老贾回应“其门店100%没有预制菜”,并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供参观。
但接下来的后厨直播翻了车。
后厨无明火,依赖电磁炉。羊腿、羊肉串、烤鱼、牛肉条,均是冷冻食材,解冻后加热制作的。
甚至连儿童餐里面的西兰花,都不是新鲜蔬菜,而是保质期24个月的速冻西兰花。
很多家长都很生气,孩子的饮食安全需要格外重视,本身信任大品牌连锁餐厅,给孩子点的儿童餐,就是希望是新鲜营养健康的,没想到1岁的孩子,居然吃上了2岁的西兰花。
其实早有相关报道,数据显示多家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到80%。
而后西贝也发表致歉声明,将部分预制菜品换为门店现做。
其实这仅是比较典型的案例之一。
尤其现在年轻人,在家做饭少之又少,一日三餐几乎就是点外卖,偶尔下馆子。
但是打开各大平台,能保证门店现做的饭店简直凤毛麟角。尤其是那种五分钟到十分钟就出餐的,预制菜的嫌疑高达99%。
甚至你点的很多外卖,都是看不到门店的,里面可能连个厨师都没有,只有一台微波炉。
随后,很多饭店抓住流量密码,开启了后厨现炒直播。
所以你有没有感觉,现在在饭店外卖的饭,没有小时候家里做的香。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现在人吃饭更多是注重色香味,却忘记食物的“气”很久了。
从中医来看,我们不是吃食物的“尸体”,而是吃食物的“气”。
其实中医将“气”视为万物的本源。
《黄帝内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中医讲,人体之气的来源,有先天之精气和后天之水谷精气。
这后天的水谷精微之气,就来源于食物之气,通过脾胃运化吸收,转化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记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食物中的“气”,得天地之气蕴含的生机与能量。进入胃中,一部分转化为精微物质输送到肝滋养全身,另一部分进入心脏滋养血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血脉中精气沿着经络运行,输送到全身百脉,并滋养皮毛,完成了食物中的气对全身的滋养。
这意味着新鲜的、应时的食物,其“气”和“味”才充足,能更好地滋养五脏,化生精气神。
什么是食物的“气”?
一粒水稻在阳光雨露中凝聚天气,在土壤中吸收地气;
一把新鲜青菜,刚从地里采摘出来,叶子嫩绿、汁水饱满,便是其“生发之气”;
一颗自然成熟的西红柿,酸甜多汁,生津解渴,咬一口直冒汁,同样是“气”足。
提倡饮食要顺应时令,当季食材在生长过程中充分吸纳了天地自然之气,其“气”最为充沛,人体之气才能与之相呼应。
春天吃芽,香椿芽、豌豆尖,其生发之气,能疏解肝郁;
夏天吃瓜,苦瓜、冬瓜,其通透之气,能驱散暑湿;
秋天食茎,莲藕、山药,其收敛之气,能润肺防燥;
冬食坚果,核桃、芝麻,其封藏之气,能补肾蓄精。
食物离开土壤和枝头后,其生命能量本就在不断衰减。刚摘下来的食物,就比放了一个礼拜的气更足。
但现在我们吃到很多都是反季的、大棚扣的、催熟的食物,晒不到太阳,有的更是生的时候就摘下来,在运输当中捂熟的,其形虽似,但其“气”已大减。
什么是食物的“尸体”?
1、失其本气
比如加工过的罐头零食、在冰箱里冷冻几个月的肉、隔夜菜、反复加热的食物。。。这种食物的“气”早就消失了,何谈营养价值,何谈补人体的气血?相反还要调动自身的阳气来消化它。
长期摄入“陈腐之气”,容易伤害脾阳,导致气机壅滞、精神不振。
2、保‘形’不腐的预制菜
加入各种防腐剂、调味料,高油高盐高糖,属于“浊阴”之品,其性质变得黏腻、燥热或涩滞,成了助湿生痰、困阻脾胃的“浊物”。
长期摄入容易阻碍肝脾功能,表现为脘痞、纳呆、大便黏滞、舌苔厚腻等症状。
3、缺乏锅气
这些预制菜基本上都是用微波炉,而不是用明火。
明火就是阳火,“锅气”不仅是香味,更是一股强大的“阳性能量”,能温通脾胃、醒神开窍、去掉湿气。
而无论是电磁炉、微波炉,不仅不祛湿,反而生湿;不仅消不了寒,反而增添邪火,伤害阴液。
这也是现在人越来越阳气不足,阴虚火旺的概率越来越高的原因。
中医讲“阳化气,阴成形”。如果吃的食物很难化成气,只能堆积成身体的“形”,也就是脂肪、痰湿,反而需要调动自身宝贵的气血去运化这些垃圾,所以才会越吃越胖、越吃越累、越吃越没精神、没胃口。
该怎么吃饭,才能让身体里的“气”不消耗呢?
避免不了点外卖,吃预制菜,偶尔吃没问题,但不能顿顿吃。
尽量点一些烹饪简单的食物,比如蒸煮炒,少点油炸食物,搭配一些当季的新鲜蔬菜,或是葱姜蒜等香辛料,以平衡其寒性和陈腐之气。
如果上顿吃预制菜,下一餐尽量吃些清淡的食物,比如小米粥、炒时蔬,养护脾胃、排除浊气。
尽量不要吃剩饭、隔夜菜,避免反复加热。
食其形不如食其气,饮食调养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
尝试吃点新鲜自然、充满生机的“鲜活之味”,食物之气也会带给身体轻快的感觉。
来源:素问轩中医叶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