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文:老王杂说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人名地名皆是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江西省某县凤凰镇,六月的天气已经有些闷热。赵大海坐在老屋的地上,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继续翻找着眼前的老式木箱。
自从上个月镇里要改造旧房,他就开始着手收拾这个住了三十多年的老屋。
"这箱子里都是些啥啊?"赵大海一边嘀咕着,一边往外掏着发黄的报纸和照片。突然,一张硬纸片从报纸堆里滑了出来,落在他的脚边。
"咦,这是啥玩意儿?"赵大海弯腰捡起,拿到窗前借着光仔细一看,眼睛顿时瞪大了,"这不是当年的股金证吗?"
他赶紧掸了掸上面的灰尘,那是一张1993年的农村信用社股金证,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股金:伍仟元整"。
"老婆!老婆!你快来看,这是啥!"赵大海激动地朝着院子里喊道。
正在院子里择菜的周桂芳闻声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擦了擦手走进屋来,"大热天的,喊什么喊?吵死了。"
"你快看这是啥!"赵大海将股金证举到她面前,兴奋地说,"这是93年的事了,那会儿我们刚结婚不久。当时信用社说入股有分红,我就拿了5000块钱买了股份,这可是我当时的全部积蓄啊!"
周桂芳狐疑地接过股金证,"我记得,那会儿你存了好几年的钱,一下子全投进去了,我还说你是不是傻。"
"这不是想着能赚点钱嘛!"赵大海笑呵呵地说,"那时候信用社天天广播,说什么'支持信用社建设,年底保证分红',我想着这可是政府部门,总不能骗人。再说了,我们那会儿刚结婚,手头紧,不就想着能有点额外收入嘛!"
"那后来呢?咋就没听你提起过?"周桂芳问道。
赵大海挠了挠头,"这不是后来生活忙嘛,前两年还记得去取过分红,后来就给忘了。再说那会儿分红也没多少,一年也就一两百块钱吧。"
"那这都多少年了?"周桂芳掰着手指头数了数,"93年到现在,都24年了!这得有多少分红啊?"
"就是啊!"赵大海一拍大腿,"这么多年的分红,说不定能有个万把块钱呢!我明天就去信用社问问。"
02
第二天一大早,赵大海就早早地起了床。他特意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衬衫,把前两天刚剪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你这是要去相亲啊?"周桂芳站在门口打趣道。
"去办正事,那得穿得精神点。"赵大海笑着说,"等会儿要是分红多,请你去镇上吃顿好的!"
来到镇上的农村信用社,大厅里已经有不少人在排队。赵大海看了看取号机,按了个普通业务的号码,找了个椅子坐下等候。
等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轮到了他。
"同志,你好。"赵大海将股金证递给柜台的年轻女工作人员,"我这有张93年的股金证,想问问现在还能不能用?"
年轻的工作人员接过股金证,眉头立刻皱了起来。她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又在电脑上查了查,然后说道:"这个有点特殊,我得请示一下领导,您先坐那边等一会儿。"
又等了半个小时,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
"请问是赵大海先生吗?我是这里的杨经理。关于您的这张股金证,能麻烦您跟我来一下办公室吗?"
赵大海跟着杨经理来到办公室。杨经理仔细查看着股金证,时不时在电脑上敲打几下。
"赵先生,这张股金证确实是我们当年发行的,不过这都二十多年了,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我们需要查一下档案。您看这样,您留个电话,我们核实好了再通知您?"
"好的好的。"赵大海痛快地答应了。
走出信用社,正好碰见了朋友汪树根。
"老赵,这么早就来办业务?"
"是啊,老汪。"赵大海压低声音说,"我93年在信用社入了5000块钱的股,这么些年了,分红估计不少呢!信用社说要查查档案,过几天给我回话。"
回到家,周桂芳问起情况,赵大海把经过说了一遍。周桂芳说:"要是真有个万把块钱,咱们就把小明的房子首付给补上。"
赵大海点点头。儿子赵小明去年结婚,买了套小区的房子,首付差了点,东拼西凑才凑齐,现在每个月还贷都挺紧张的。
就这样等了三天。第四天上午,杨经理终于打来了电话,约他第二天上午去信用社。
当晚,赵大海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脑子里不停地盘算着这笔钱该怎么花。
第二天一大早,赵大海就赶到了信用社。门口保安认出了他:"哎呦,赵大哥,这么早就来了?"
"是啊,有点事。"赵大海直奔二楼杨经理办公室。
"赵先生,您请坐。"杨经理让赵大海在办公桌对面坐下,"您的股金证我们已经核实过了,确实是有效的。"
"那就好那就好。"赵大海搓了搓手,"杨经理,这二十四年的分红得有不少吧?"
杨经理推了推眼镜,脸上的表情突然变得有些为难:"赵先生,这个情况比较特殊。我们信用社在这二十四年间经历了几次改制,加上经营困难,部分老股金的价值出现了较大的缩水……"
"缩水?"赵大海的心突然悬了起来,"缩多少啊?"
杨经理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到赵大海面前:"这是您的股金账目明细。您当初投入的5000元股金,经过这些年的亏损和改制,现在账面价值只剩下47块8毛。"
赵大海一把抓过文件,死死盯着上面的数字:"47块8毛?这…这不可能吧?"
"这是经过专业会计核算的结果。"杨经理指着文件上的数字说道,"您看这里,94年到96年是有分红的,但后来信用社经营亏损,加上几次改制损失,老股东的股金都受到了影响。"
"我当年可是实打实地投了5000块钱,这二十多年过去了,怎么可能就剩这么点?"赵大海猛地站了起来,"你们当年收钱的时候,怎么不说这些风险?"
"赵先生,我理解您的心情。"杨经理无奈地说,"但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我们现在也很难改变什么。您要是不放心,可以去上级部门反映。"
"算了。"赵大海深吸一口气,"这47块8毛就不用给我了,就当是我给信用社捐了!"说完,他转身就往外走。
一路上,赵大海心里乱糟糟的。这几天他满怀期待,现在可好,就剩下47块8毛,这让他怎么跟家里人交代?
还没到家,就碰见了正在村口小卖部门口乘凉的汪树根。
"老赵回来了?钱拿到了吗?"
"哦,还没...还得等几天。"赵大海支支吾吾地说完,快步走开了。
04
回到家里,周桂芳正在厨房烧水。听见开门声,她探出头来:"咋样?钱拿到了吗?"
赵大海坐在沙发上,半天没说话。
"到底多少钱啊?"周桂芳走过来追问道。
"47块8。"赵大海苦笑着说。
"啥?"周桂芳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多少?"
"47块8毛!"赵大海提高了声音。
"你糊弄谁呢?"周桂芳瞪大了眼睛,"5000块钱存了24年,怎么可能才47块8?"
"你以为我愿意啊?"赵大海苦笑道,"信用社说是经营亏损,改制损失,反正就剩这么点了。"
"你是不是把钱藏起来了?"周桂芳突然说,"我就说这几天你神神秘秘的,原来是想着法子瞒我!"
"你说什么呢?"赵大海一下子站了起来,"我要是有钱,能看着小明每个月还贷那么辛苦?"
"那你倒是解释解释,5000块钱怎么可能变成47块8?"周桂芳冷笑道。
正吵着,儿子赵小明下班回来了。
"爸,妈,你们吵什么呢?"赵小明问道。
"你问你爸!"周桂芳气呼呼地说,"他说信用社那5000块钱就剩47块8了,你信吗?"
赵小明也愣住了:"爸,这怎么可能?"
"你们爱信不信!"赵大海气得胸口发闷,"我骗你们干什么?要不信你们自己去信用社问!"
接下来几天,家里的气氛异常压抑。周桂芳不是阴阳怪气地说几句,就是干脆不理赵大海。赵小明虽然没说什么,但看向父亲的眼神里也带着怀疑。
赵大海整个人都萎靡了,连饭都吃不下。这天晚上,他正在看电视,突然觉得胸口一阵剧痛,整个人都不舒服起来。
"老赵,你怎么了?"周桂芳见他脸色发白,连忙过来扶住他。
"胸口疼..."赵大海捂着胸口,冷汗直流。
赵小明连忙开车把父亲送到了县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血压升高,加上最近劳累过度,需要住院观察。
"住院得交钱。"护士拿着单子过来,"先交五千块押金。"
周桂芳和赵小明面面相觑,最近手头都不宽裕。
"妈,你先回去拿钱吧。"赵小明说。等母亲走后,他犹豫了一下,决定去信用社看个究竟。
第二天一早,赵小明就到了信用社。
"您好,我是赵大海的儿子,想了解一下我父亲的股金情况。"
"哦,是赵先生的儿子啊。"杨经理拿出那份账目明细,把历年的经营状况、改制过程都详细解释了一遍,还找出了几次改制的文件记录。
"这就是说,确实只剩47块8了?"赵小明仔细看完所有资料。
"是的。"杨经理叹了口气,"不只是你父亲,当年入股的很多老股东都是这种情况。"
赵小明拍下了这些资料的照片,发给了母亲,然后赶回了医院。
周桂芳看完资料,眼圈红了:"都怪我,不该不信他的。"
这时,医生来查房,告诉他们赵大海的血压已经稳定下来了,但还需要观察两天。
"爸,"赵小明坐在病床边,"我今天去信用社了,看了所有资料。是我们错怪你了。"
"大海,对不起。"周桂芳握着丈夫的手,"都是我太过分了。"
赵大海看着妻子和儿子,点点头:"没事,你们现在明白就好。"
住了三天院,赵大海的血压终于恢复正常,可以出院了。路过信用社的时候,他让儿子停了车。
"你要干什么?"赵小明问。
"去把那47块8毛取了。"赵大海下了车,"再怎么说,也是二十四年的事了,总得有个结果。"
"赵先生。"杨经理看见他们,赶紧起身相迎,"身体好些了吗?"
"好多了。"赵大海笑了笑,"那47块8,我来取了。"
杨经理立刻帮他办理了手续。拿着存单,赵大海看了看儿子:"走吧,请你妈吃顿饭。"
"爸..."赵小明有些哽咽。
"别说了,"赵大海拍拍儿子的肩膀,"你妈在家等着呢。"
从那以后,这张泛黄的股金证和那张47块8毛的存单,就一直被赵大海锁在抽屉里。偶尔整理东西的时候翻到,他就会想起那个特别的夏天,一笑而过。
来源:时尚新新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