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蚕宝宝的房子摸起来好坚固!”“蚕丝又细又长,太神奇了!”“原来一枚小小的蚕茧有这么多用处!”在秀洲区新塍镇磻溪小学,每周五的非遗手工课最令孩子们期待。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收获了人生第一件“蚕茧手作”,更在心底种下了文化探索的种子。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吴冰鑫
“老师,蚕宝宝的房子摸起来好坚固!”“蚕丝又细又长,太神奇了!”“原来一枚小小的蚕茧有这么多用处!”在秀洲区新塍镇磻溪小学,每周五的非遗手工课最令孩子们期待。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收获了人生第一件“蚕茧手作”,更在心底种下了文化探索的种子。
周利萍是“天福蚕桑生产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秀洲区网联会会长,也是磻溪小学非遗手工课的授课老师。多年来,她随身携带一个装满蚕茧、蚕丝制品和工具的小包,穿梭于校园教室、景区长廊、社区活动室之间,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娓娓讲述江南水乡绵延千年的养蚕故事。
从小在农村长大,养蚕是周利萍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每年春天采桑叶喂蚕宝宝,我最喜欢趁机爬上树摘‘乌桑果’。”她口中的“乌桑果”,就是当地人对桑葚的亲切称呼。酸甜的滋味至今难忘,吃完后嘴唇和手指都被染成紫红色,成了儿时最生动的印记。
“还有‘关蚕门’‘放柴龙’,等蚕宝宝上山结茧,再把茧子挑去茧站卖掉……这些事我一直记得很清楚。”周利萍笑着回忆。那些看似平凡的劳作场景,成为她守护与传播蚕桑文化的初心。在周利萍看来,蚕桑不仅是传统产业,更是江南小镇独特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2019年,“天福蚕桑生产习俗”正式列入秀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利萍也被评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介绍:“这项传统早在秦汉时期就在新塍盛行,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制作蚕丝被为例,老手艺讲究繁复而精细:从选茧、剥茧、煮茧,到开绵、拉绵兜、拉制成被,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经验。过去,许多家庭会在女儿出生后就开始储存丝绵,等到出嫁前,请村里的婶娘们齐聚一堂,亲手为新娘打制一条条洁白蓬松的蚕丝被。这不仅是嫁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寄托。“父母把对子女婚姻的祝福,全都织进了一床床温暖的蚕丝被里。这是爱的延续,是最朴素却最深情的表达。”周利萍动情地说。
为了让年轻一代了解这项古老技艺,周利萍不断尝试创新传播方式。她活跃于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分享蚕桑知识、传统习俗与手工艺故事,用现代语言讲述“老底子”的温情。她还设计了蚕丝扇、蚕茧花等文创手工课程,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
近年来,她在胜丰村、南梅村、建北村、潘家浜村推动建立“自媒体共富工坊”,培训村民学习直播带货技能。今年,周利萍还参与秀洲统战“夜校”之“今晚上‘新’”系列活动,开设非遗课堂,手把手教市民制作蚕茧手工艺品,让更多人在忙碌之余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
展望未来,周利萍有更系统的规划。她正着手将手工课材料包标准化,从桑蚕丝原料到扇子、装饰品成品,分类定制,便于推广普及。她还有一个温暖的梦想:“我想办一个‘分龄课堂’,为学生群体不断丰富‘蚕宝宝的一生’主题课程,设计趣味拓展手作;为青年群体打造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文化空间;为老年朋友开设回忆课堂,用熟悉的蚕桑习俗唤醒往昔记忆,让他们学有所乐、老有所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