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9日,市新闻办召开“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威海市职工劳动竞赛有关情况。记者获悉,今年,市总工会将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组织开展全市职工劳动竞赛,预计200余家市直部门、职业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共
4月9日,市新闻办召开“真抓实干勇争先 狠抓落实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威海市职工劳动竞赛有关情况。记者获悉,今年,市总工会将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组织开展全市职工劳动竞赛,预计200余家市直部门、职业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参与职工将达到5万人次。
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肖怡介绍,近年来,通过各类职工劳动竞赛,我市已建成市级以上全员创新企业62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551家,涌现出1000多名高技能人才,2000多家企业优化了生产流程,累计创效20多亿元,并推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兴工种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得发展和提升。
2025年,市总工会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全市组织开展“真抓实干勇担当 创先争优建新功”主题职工劳动竞赛。聚焦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等八大产业集群和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纺织服装等10条优势产业链,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的竞赛格局,建立“工会牵头、部门联合、企业主体、职工参与”的协同机制,200余家市直部门、职业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竞赛首次把县域的城市主导产业纳入承办体系,促进劳动竞赛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项目引领性更加凸显,专项竞赛体系不断完善。我市现已建立拥有200多个项目的劳动竞赛项目库,涵盖重点工程、工作推进、技术技能、创新创意、五小竞赛、一镇一品、创新创效等7大核心领域,预计参与职工将达到5万人次。竞赛覆盖范围强化全域性,按照“聚焦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覆盖新兴业态”的思路,今年的劳动竞赛将涵盖海洋经济、智能制造、新型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延伸至现代物流、家政服务、乡村振兴三大相关民生领域。
市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王庆文介绍,为保障劳动竞赛顺利推进,市总工会制定了分类激励、专项激励、培育示范项目以及建立保障机制四项措施,在个人成长、团体激励和创新成果方面给予资金奖励,对重点工程类、创新创意类、五小竞赛类、一镇一品类,制定量化赋分标准,选树竞赛示范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并在技术指导、成果转化上提供支持,同时通过保障机制构建“竞赛—提升—创新”良性循环,努力推动竞赛成果落地生效。
市总工会生产保障部部长高凡介绍,2025年威海市职工劳动竞赛围绕海洋经济、绿色智造、机关单位效能提升和新业态创业育才开展4项创新:将组织开展海工装备主导产业劳动竞赛,海洋综合实验平台等重点项目劳动竞赛,海洋风电、海洋食品加工等海洋产业职工技能竞赛;在新能源电机、新能源金属燃料电池、新能源装备等绿色产业和智能制造业、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制药、智能加工车间、智能通信等领域组织各类竞赛;紧扣服务效能提升和民生保障需求,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推进类竞赛,打造新时代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效能提升的实践样板;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开展网络主播职业技能竞赛,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认同,推动新兴产业与“精致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今年,我市将新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5000名以上,最大限度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吸引进来、组织起来。”市总工会基层工作部部长于丽介绍,根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现实需求,市总工会为我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推出强化建会入会、阵地建设和服务关爱三方面服务举措,并将分级开展新就业形态大走访、建会入会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
此外,市总工会今年还将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聚集区域,再建设5处共享职工之家,提供“暑可纳凉、寒可取暖、渴可饮水、累可歇脚”的温馨港湾,并常态化开展送岗位、送清凉、送温暖、送培训、送专项保险、送法律服务、送心理健康、送免费体检、送疗休养、送帮扶救助“十送”服务,计划再投入100余万元扩容工会服务清单,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去“家”的温暖。
来源:威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