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5日讯杜宗喜,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莘县人,同时,他也是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一名高校职工。2024年,这名莘县老乡又怀揣着建设家乡的理想,重回乡村,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5日讯杜宗喜,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莘县人,同时,他也是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一名高校职工。2024年,这名莘县老乡又怀揣着建设家乡的理想,重回乡村,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
莘县朝城镇四合新村,由八里铺、江庄、司庄、樊庄四个自然村组成,居住人口1577人。到任后,杜宗喜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开展“蹲点式”调研。“司庄道路该硬化”“樊庄没路灯”“江庄缺机井”“八里铺坑塘堆满垃圾”……他梳理出《四合新村困难问题和群众需求台账》,将机井短缺、道路失修等6大类23项问题列得清清楚楚;又对照市、县专班的资源清单,汇总出《四合新村乡村振兴资源信息表》,开启了一段为群众谋福祉之路。
党建引领聚合力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他创新开展“党员包片联户”活动。51名党员每人联系10至15户群众,收集民意、解决问题。一年半时间,党员带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主题党日活动6次,清理垃圾20余吨。
“驻村时间有限,必须培养不走的工作队”。他注重后备力量培养,新发展党员2名,培育3名年轻村干部。他建立的“五步”档案工作法,被省司法厅第一书记团队推广采用。
产业造血谋长远
在走访中,杜宗喜发现村里没有集体产业,村民要么种粮,要么外出打工。经过多次考察,他协调引进了山东荣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肉类食品加工项目。
该项目规划建设生产车间、储藏仓库等2100平方米,预计年加工农副产品3600吨,直接带动就业岗位120个。目前已完成招标,预计2025年10月投产,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真情服务暖民心
面对村民反映的“急难愁盼”,杜宗喜总能及时响应。一年多里,他协调修筑混凝土道路6400多平方米,铺设花砖1万余平方米,新建雨水管网近1500米,新增太阳能路灯207套,整治坑塘1800多平方米,并将村内弱电网络转入地下。
他积极争取“市级和美乡村”专项资金6万元,筹建村内文化广场2处;春节前夕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7户,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联系省残联和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到莘县开展义诊活动。
校地联动显特色
依托司法行政高校优势,杜宗喜积极组织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邀请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优秀毕业生分享成长经历、传授学习方法;争取到莘县公安局樱桃园镇派出所的5个实习岗位,搭建教育实践平台;利用招生季深入学校宣讲,吸引优秀学子报考任教学校。
他积极争取学院3万元支持,捐赠图书800册,购置书柜8个、阅读桌椅28套,在四个自然村建起4个“爱心图书室”。争取学院捐赠家具用品,为老党员送去沙发椅、茶桌,为留守儿童赠送学习桌椅。
如今,走在四合新村,硬化路通到家门口,新装的太阳能路灯照亮夜归路,图书室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加工车间正在加紧建设……这些变化见证着一位驻村书记的实干与担当。“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就一定能看到希望。”杜宗喜说道。
闪电新闻记者 左新新 聊城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