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福州一苗姓老人得知:自己是革命烈士陈乔年的唯一血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2-16 05:02 1

摘要:1994年,福州来了一支非常特别的“寻亲队伍”,来这里寻亲的人,叫做李文,李文的母亲叫做史静怡,她曾经是陈独秀的儿媳妇,而史静怡留给李文最后的嘱托,就是让他找到他的大姐:陈长鸿。

1994年,福州来了一支非常特别的“寻亲队伍”,来这里寻亲的人,叫做李文,李文的母亲叫做史静怡,她曾经是陈独秀的儿媳妇,而史静怡留给李文最后的嘱托,就是让他找到他的大姐:陈长鸿。

陈长鸿是陈独秀的孙女,是陈乔年的女儿,当年的他们走散之后,史静怡心中非常痛苦,这么多年时间里,未曾放弃过寻找女儿,只不过还是没有找到。

当时间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技术以及信息渠道的发达传播,李文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姐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福州的一名老人看到了报纸上的内容,她按耐着澎湃的心情,联系上了发出报纸内容的作者,也是通过这些线索,才将两个分开数十年,散落在中国各地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一丝连接可能的“姐弟”联系了起来。

当时间来到1994年,在福州的一处安静的老院子外,李文从车里下来,握着手中的照片,深吸一口气,根据线索,他一步步寻找到了这位叫做“苗玉”的老人,根据老人的描述,她就是李文的姐姐,而本来该姓陈的姐姐,现在却姓了苗,其中的原因他并不知道。

他也不知道门后的那个人是否真的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姐姐,但他决定亲自确认答案,随着门被轻轻推开,苗玉缓缓走了出来,姐弟二人四目相对,屋外的风似乎都静止了。

他们之间没有并多说话,这种真实的感情反而让他们沉默,终于,李文颤抖着从怀里掏出照片,小心翼翼递给苗玉,苗玉接过照片,看到母亲的模样和那个襁褓中的自己,泪水立刻模糊了她的双眼,她的嘴唇颤抖,声音哽咽:

“这是……母亲?”

李文轻轻点头,哽咽地回答:

“是的,她一直在找你。”

说完这句话之后,姐弟二人都哭泣了,他们相拥而泣,从那一刻起,她不再只是“苗玉”,她知道,自己原本是“陈长鸿”,是革命烈士陈乔年的后人。

那么作为陈乔年的女儿,陈长鸿又是如何与父母走散的呢?

陈乔年在女儿的生命中,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1902年,陈乔年出生于安徽安庆,自幼聪颖好学,因父亲陈独秀的革命活动,兄弟二人被迫离乡,在上海求学。

后来,陈乔年追随革命理想,远赴法、俄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投身党的地下工作,但陈乔年的努力,也让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了他,残忍的国民党反动派当时对共产党人恨之入骨,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特务,陈乔年丝毫不惧。

1928年,他在上海被捕,面对敌人的屠刀,他坚定地喊出了:

“就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他牺牲时,年仅26岁。

但是,陈乔年一家人的故事并未到此结束。

在他牺牲后,他的妻子史静怡在动荡之中生下了他们的女儿,陈长鸿,在那个白色恐怖肆虐的年代,国民党特务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的家属。

史静怡知道,自己和襁褓中的女儿都处在危险之中,她东躲西藏,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孩子。然而,她深知,自己终究无法永远带着女儿逃亡。

于是,她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将陈鸿托付给“互济会”。

“互济会”是党组织领导下的一个秘密机构,专门负责接济革命烈士的家属和遗孤,史静怡以为,等局势稳定后,她还能把孩子接回来。但谁曾想,史静怡与女儿的这一别,却成了永诀。

很快,互济会安排一对姓苗的夫妇收养了陈鸿。这对夫妻原本也有一个女儿,但不久前牺牲了,组织上考虑到他们的革命背景和养育经验,决定将陈长鸿交给他们。

只不过世事难料,苗家夫妇不久后染上疟疾,身体日渐虚弱,难以继续抚养孩子,无奈之下,他们将陈长鸿转送给另一户人家。

这一次的转送,彻底切断了陈长鸿与党组织的联系,她的身世,像是一枚落入洪流的石子,再无人知晓,被新的养父母带走后,陈长鸿的生活并未因此变得安稳。

养父母家境贫寒,四处奔波谋生,年幼的陈长鸿被托付给年迈的外婆照顾,外婆身体虚弱,渐渐地,反而是陈长鸿开始照顾老人,年幼的她学着做饭、挑水、缝补衣物,像个大人一样支撑起这个破败的家。

为了维持生计,陈长鸿不得不给地主家做工。她从小干着繁重的农活,日复一日地被剥削。更残酷的是,地主见她家没有成年男子撑腰,便公然抢占了她们的房子。

祖孙俩无家可归,只能寄人篱下。唯一的温暖,是外婆用枯槁的手轻轻抚摸她的头发,说:

“孩子,活下去,总会有办法的。”

陈长鸿在用力地活着,但命运并未眷顾她。

13岁那年,外婆离去了。

陈长鸿跪在破旧的棺木前,哭得几乎昏厥。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她不仅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也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就在这时,她偶然听说,自己的亲生父母可能住在遥远的上海。

这条消息让她的心剧烈跳动:

她不是没人要的孤儿,她还有家人!她萌生了去上海寻找亲人的念头。

这可惜的是,陈长鸿的养父母极力反对,养父曾在上海寻找线索,却被误认为间谍,惨遭关押五年,这场磨难让他不愿再让陈长鸿涉险。

通讯不便,上海那么大,要找到亲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最终,陈长鸿选择放弃,但那份渴望,并未在她的心里熄灭,1944年,16岁的陈长鸿遇到了新四军,当看到解放军战士意气风发地走进村庄时,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

她知道,这是她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

她被分配到医疗队,学习包扎和护理伤员。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她磨练出坚韧的性格,也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在部队里,她得知第一任养父母苗家夫妇的大女儿苗芳已经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为了纪念这个素未谋面的姐姐,她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苗玉”。

这个名字,成了她新的身份,也成了她心中那段失落童年的唯一印记。

新中国成立后,苗玉随部队进驻福建,在福州安家落户。

她结婚、生子,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但是,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心中的疑问始终未解:

她的亲生父母究竟是谁?她的家到底在哪里?

几十年来,她一直在寻找线索,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

直到1973年,命运再一次向她招手。

当年,养母临终前告诉她:

“你不是我们的亲生女儿,你的父母原本是共产党人……”

这句话,让她再次燃起希望。

与此同时,在上海,史静怡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女儿,虽然她已经再婚生子,但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个被送走的孩子,临终前,她将这个遗愿托付给儿子李文和妹夫杨纤如:

“无论如何,一定要把你姐姐找回来。”

李文和杨纤如接过了这份沉重的责任。他们查阅档案,拜访知情人,甚至跑到当年的“互济会”旧址,寻找一丝蛛丝马迹。但几十年过去了,很多知情人不是去世就是失散,寻找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最终,他们决定登报寻人。

1980年代初,一则寻人启事刊登在报纸上:

“寻找烈士陈乔年的女儿陈长鸿”。

详细的描述,让苗玉心头一震,她一遍遍地读着启事,惊讶地发现,自己童年的经历与描述高度吻合,她鼓起勇气,写信与杨纤如联系。只是,命运再次捉弄了她。

在两人通信几次后,杨纤如因病去世。苗玉害怕这次又是空欢喜一场,她已经年过六旬,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等到真相。

幸运的是,李文没有放弃。他亲自来到福州,找到了苗玉。

见到她的第一眼,李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眉眼间,竟然和母亲史静怡一模一样,在进一步调查确认后,党组织正式认定:苗玉,就是烈士陈乔年的遗腹女——陈长鸿。

1994年,陈长鸿回到了老家。在父亲的墓前,她颤抖着跪下,泪流满面地喊道:

“爸,我来看您了!”

这一天,她已经66岁。66年的寻亲路,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作为革命烈士的女儿,陈长鸿最为庆幸的是,自己在年少的时候没有听说过父亲的故事,却也是走上了参军,为改变国家,为解放人民的道路,不得不说,这是从陈独秀到陈乔年以及到陈长鸿身上的一种精神传承,也是这一种传承,成为了他们强大的革命内核,最终照耀世界。

来源:兴史兴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