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裁剪、卷制、缠带、固化、成型……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江苏渔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块碳布经过加工生产变成一根碳纤维鱼竿。当地从这根鱼竿“起钓”,垂钓、龙舟赛、帆船赛等文体活动纷至沓来,辐射相关的直播带货、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串联起全链条渔产业链,构建出一幅
裁剪、卷制、缠带、固化、成型……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江苏渔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块碳布经过加工生产变成一根碳纤维鱼竿。当地从这根鱼竿“起钓”,垂钓、龙舟赛、帆船赛等文体活动纷至沓来,辐射相关的直播带货、餐饮民宿、文化体验等,串联起全链条渔产业链,构建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喜欢钓鱼的人都知道,在不同水域,钓不同的鱼,所用的钓法也不同。同样,地方发展特色产业,也需要因地制宜的“钓法”。素有“平原水乡”美誉的王官集镇,没有困守传统养殖的“老鱼塘”,而是敏锐捕捉到1.4亿钓鱼人群催生的千亿级市场。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不是资源的简单变现,而是对区位条件、市场需求、产业趋势的深度研判。如何振兴产业,需要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水域”里究竟藏着什么“鱼群”,该如何下好“钓钩”觅得产业蓝海?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有源头活水;拥有技术“钓钩”,才能“钓”起价值链。一根碳纤维鱼竿,背后是新材料、新工艺的突破。江苏渔王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近200种鱼竿产品,采用交叉组合、双向逆丝等技术,让传统渔具跃升为高端产品。这也印证了,乡村振兴的“钓钩”必须锚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价值链攀升。当碳纤维技术与小小钓竿相遇,传统产业便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农文旅项目就怕没有人气。有了鱼竿,钓鱼的人从哪来?赛事是流量密码。当地引进专业垂钓赛事运营公司,每年举办50多场垂钓赛事吸引全国钓手云集,钓鱼达人的直播镜头让鱼塘变身“流量池”。同时,凭借钓鱼名片、品牌赛事和旅游资源,进一步招商引资,形成一业多态的全产业链。这种“赛事+”模式打破了产业边界,让单一产品变为场景经济,让短暂流量转化为持久留量,释放出惊人的乘数效应。
小钓竿何以钓起大产业,这背后离不开“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生态布局。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规划文创产业园,招引、孵化更多渔具生产销售企业等举措,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则专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形成政企协同的良性循环。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协作模式,既避免了过度干预,又防止了无序竞争。特别是在电商赋能方面,支持企业“触网升级”,抢抓“直播+电商”红利,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翅膀,实现了“线下鱼塘”到“线上蓝海”的跨越。(杨丽)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