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春山茶飘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0 15:44 1

摘要:陕西把茶产业列入全省五大千亿级产业链重点培育,全力优化茶产业结构,培育知名茶叶品牌,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叫响陕茶品牌,让陕茶“破圈出彩”。

4月1日,汉中市南郑区云峰寺茶园里,茶农在采摘鲜叶。 记者 段承甫摄

3月28日,镇安县达仁镇象园村茶山上,身着汉服的游客在体验采茶。 记者 文超摄

3月26日,电商主播在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粮茶村茶园内销售春茶。 记者 董剑南摄

4月1日,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茶企在收购春茶。 记者 董剑南摄

春和景明,茶香四溢。陕南地区百万亩春茶陆续抽出新芽。茶农穿梭在茶园之间,灵巧的双手在绿叶间游走。

陕西把茶产业列入全省五大千亿级产业链重点培育,全力优化茶产业结构,培育知名茶叶品牌,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叫响陕茶品牌,让陕茶“破圈出彩”。

2024年,陕西省茶园面积301万亩,茶叶产量14.7万吨,茶叶出口近2000吨,同比增长471%;出口额8194万元,同比增长182%。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汉中红等陕茶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越叫越响。

从以茶兴业到茶旅融合

茶山吐翠,茶园飘香。

3月31日,在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粮茶村的高标准茶园内,采茶工张艳一边采茶,一边哼唱陕南民歌。一上午,鲜嫩饱满的芽头填满了她的整个茶篓。

“春茶采摘可是个精细活,用拇指和食指沿茶芽的根部一捏、一提,就能完整地采下一片嫩芽。这活儿虽然累一些,但按量计酬,大伙干劲十足。”张艳说,“一级工人只采摘单芽头,每采摘一斤有150元收入;二级工人采摘一芽一叶,每采摘一斤能收入70元。我每天能采摘约5斤鲜叶,一个采摘季能收入4000多元。”

茶园一侧的直播间里,安康市汉滨区东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主播冯晨手捧鲜叶,妙语连连,正推介秦巴山间的好茶。

“直播间设在茶园里,网友评论‘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茶香’。采摘的鲜叶当天加工后就能发出,订单供不应求。”冯晨说。

大竹园镇种茶历史悠久,但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品种落后、管理粗放等原因,当地茶叶产业始终难以形成规模。

2015年起,大竹园镇以东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在粮茶村、大竹园社区、二联村建设“陕茶一号”高标准示范园3000亩,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茶产业规模化发展。

“我们将部分老茶园统一提升改造后交给农户,在种植、管护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等到茶叶收获时再以订单形式收购。”东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单林江说,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务工、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800余户农户人均年增收近4000元。

如今,大竹园镇已建成高标准茶园1.75万亩,茶旅综合年产值超2亿元。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安康市聚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等环节持续发力,推动产业升级、茶企发展、茶农增收,加快打造千亿级富硒产业集群。

目前,安康市茶园面积达112万亩,年产茶5.8万吨,综合年产值340亿元,带动60余万人增收。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7.75亿元,紫阳富硒茶、平利女娲茶等子品牌享誉海内外。

平利县以茶旅融合为重点,发展乡村民宿、特色农家乐,推出演艺游、民俗游、康养游,不断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

在平利县翠茗园茶旅融合景区,太空舱、房车营地、儿童游乐园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游客置身茶园,参与茶叶品鉴、茶事劳作、茶艺观赏等活动。

在茶乡紫阳,“开麦吧!茶乡”茶文旅系列活动以“乡村综艺+真人秀”形式集中展示当地地域特色文化、乡村振兴成果、劳动生活场景等,打造县域精品茶文旅IP。

“在紫阳喝春茶、听民歌、看演出,诗意的生活就在眼前。”北京游客冯宝平说。

安康市深挖茶文化内涵,打造茶旅精品线路、茶旅精品园区、茶旅特色小镇,培育“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消费新业态和新场景,吸引游客游茶山、品茶香、吃茶宴,为茶产业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从“一片绿叶”到特色产业

春风拂过秦岭,唤醒漫山茶香。3月28日清晨,商洛市镇安县达仁镇象园村的生态茶山上,茶农早早就忙活起来,收获今年的第一批嫩芽。

当天,镇安县2025年春茶开采季系列活动在这里启动,标志着镇安县春茶全面进入开采季。

象园村是镇安县茶叶的核心产区之一。“我们坚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让小茶叶变身‘金叶子’。”达仁镇党委书记马泽博介绍,当地村民积极发展茶叶产业,通过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和销售茶叶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

“象园茶带着秦岭的山魂水韵。只有用心制作,才能让顾客品味到‘舌尖上的秦岭’。”当地传统制茶手艺人刘道俭介绍。

镇安茶肇始于清顺治元年。“雨洗青山四季春”的环境,“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独特地形,让镇安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镇安县将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之首,以建设10万亩高质量全产业链茶叶产业带为目标,将标准化茶园不断扩大,将产业链条越拉越长。目前,全县茶园面积11.8万亩,综合产值突破3亿元。

阳春三月的商洛,茶香悠悠。一片片小小的茶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我们将继续推进茶旅融合,加快构建‘医养游体药食’六位一体的幸福产业链,让世界认识镇安好茶,让镇安好茶走向世界。”镇安县副县长方震说。

“从品种、土壤、生态环境的选择,到茶园管理,再到我们的加工技术、设备,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好茶。”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总经理刘保柱说,今年春季的雨水情况比较好,预计会实现丰产。

“我们县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茶的。”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耀介绍。

2016年开始,为加速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商南县积极引进试种新品种。经过几年试种,商南县把龙井43、中茶、乌牛早、“陕茶一号”、安吉白茶等确定为该县的适生品种予以推广。

这些新品种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能力强,发芽早且芽叶大小均匀,氨基酸等成分含量高,适于制作高档茶叶。

如今,依托重点项目建设,商南县建成4A级景区茶海公园、3A级景区北茶小镇,打造了多条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研学实践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线路,开发出“茶旅+康养”“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

富水镇茶旅融合示范园满园翠绿,旅游配套设施已基本到位。

在试马镇北茶小镇,“茶旅”“康养”“研学”的元素也越来越多。商南县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超介绍,这里节假日游客很多,有时还堵车。

截至2024年底,商南县茶园面积达29万亩,一产产值20亿元。

从春茶一季到四时有收

3月28日,汉中市宁强县玉皇观茶园,20口铸铁炒锅一字排开。竹匾中嫩芽青翠,制茶师傅各自坐在锅前炒制茶叶,一场手工制茶的技能比拼正在进行。

“手工制茶主要分杀青、揉捻、烘干等步骤,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手法,要灵活使用搭、抓、推、扣、揉、压等技巧……”参赛选手王文高说。

汉中产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汉中绿茶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春茶上新,汉中市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等县区就陆续举办手工制茶技艺大赛,传承非遗技艺,助推茶产业发展。

汉中市把茶产业作为全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建成从镇巴至宁强的100万亩茶产业带。2024年,汉中市茶园总面积132.4万亩,茶叶总产量7.1万吨,干毛茶产值达110亿元。

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淀,汉中绿茶不仅畅销国内,还闯入中亚、东南亚市场。

3月27日,位于西乡县峡口镇的陕西秦巴汉徽茶业有限公司,工人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设备生产外贸茶。

陕西秦巴汉徽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外贸茶精制加工为主的专业生产企业。“生产外贸茶能有效解决西乡及周边县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不足的问题。今年2月至3月,公司已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绿茶300余吨。”该公司总经理任华江说。

2021年,西乡县引进陕西秦巴汉徽茶业有限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当年8月16日,产自西乡县的120吨绿茶被装上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出发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自此,陕西绿茶正式叩开中亚的大门。

去年7月,陕西秦巴汉徽茶业有限公司出口外贸茶加工产业园正式投用,外贸茶出口驶入快车道。

如今,汉中不再只有绿茶一枝独秀。4月2日,记者从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了解到,汉中市创新开发汉中蜜黄、汉中白茶、花果香红茶、桂花红茶等特色新产品,形成以绿茶为主,红茶、黄茶、白茶、黑茶为补充的“五色汉茶、五茶共舞”发展格局,茶产业从春茶一季变为三季有茶、四时有收。

汉中市全力把茶产业打造成全市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全省单项冠军产业,进一步做优基地、做强龙头、做精产品、做亮品牌、做活市场,全链条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46.87亿元,汉中红品牌价值达15.5亿元。(记者 王佳伟 董剑南 段承甫)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