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2025年3月末,欧盟碳市场(EU ETS)碳价66.66欧元/吨,较上月末下降了4.17%。中国全国碳市场方面,3月CEA总成交量317.6453万吨,总成交额为26091.5741万元,分别环比上涨了59.50%和43.10%。3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综合收
碳市场,碳金融,碳足迹
一、市场概况
截至2025年3月末,欧盟碳市场(EU ETS)碳价66.66欧元/吨,较上月末下降了4.17%。中国全国碳市场方面,3月CEA总成交量317.6453万吨,总成交额为26091.5741万元,分别环比上涨了59.50%和43.10%。3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综合收盘价为86.13元/吨,环比下跌3.83%。中国地方碳市场方面,3月地方碳市场整体成交量合计为73.0226万吨,成交额合计0.4236亿元,环比分别下跌了85.63%和66.47%。交易量上,3月上海碳市场是成交量最大的市场,其次为天津碳市场;重庆和福建两个地方碳市场3月成交量均未超过1万吨。成交价方面,3月成交均价最高的是北京碳市场,为90.03元/吨;最低成交均价出现在福建碳市场,为29.13元/吨。
二、政策跟踪
(一)国际动态方面
欧盟批准德国50亿欧元工业脱碳补贴。欧盟委员会近日批准一项总额50亿欧元的德国国家资助计划,以支持德国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内的企业实现生产过程脱碳。
英国政府确认将航运业纳入排放交易体系(UK ETS)。英国近日公布的《海运脱碳战略》要求所有在英国水域航行并停靠在英国港口的船舶在未来均实现零碳排放,因此将把航运业纳入英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二)国家政策方面
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工作方案》的发布标志着全国碳市场正式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需要在2025年完成2024年度履约工作。
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该文件提出:构建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的配套技术规范体系构建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的配套技术规范体系;丰富和拓展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形式和渠道;丰富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的应用场景。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和交易。3月6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完成登记,共有9个减排项目的CCER获得登记签发。3月7日,首批签发的CCER达成首次交易,成交均价80.45元/吨。
(三)地方政策方面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明确上海市地方碳排放配额管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和相关交易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广东省2024 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确定2024年度配额总量为9400万吨,并实行部分免费发放和部分有偿发的分配方式。
三、碳金融实践
全国首笔“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贷”在江苏东台落地;上海民营企业首次参与三明跨区域开展林业碳票交易;海南省琼海市完成首单碳汇交易;中化能源旗下中化石油完成首单欧盟碳配额交割;亚马逊(Amazon)宣布推出碳信用交易服务。
四、碳足迹
(一)国家动态
在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上,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等5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公开了平板玻璃、通用硅酸盐水泥、光伏组件、轻型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共5项产品类别的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要求标准草案及编制说明,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至4月30日)。标准中还公布了我国运输过程碳足迹因子和关键原材料碳足迹因子缺省值,是继电力碳足迹因子后,国家层面首次公布的基础碳足迹因子。
在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上,国家认监委正式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明确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实施的通用要求。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涉及的认证机构要求、认证人员要求、认证模式、认证程序、获证后监督等认证的关键环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规范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我国首次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纳入标准化认证模式。
此外,随着促进绿色新型消费成为近期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针对数字、绿色等新型消费场景,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推动绿色消费的碳足迹追踪、碳标签设计、碳市场建设。产品碳足迹与绿色消费金融产品的结合有望成为新的趋势。
北京朝阳和通州区、深圳市、江苏镇江等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支持本地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认证及促进绿色低碳产品消费的优惠政策。北京市通州区计划对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的制造业企业予以最高15万元的支持;北京市朝阳区则对支持绿色低碳产品的消费和供给提出了建立销售专区、提供折扣和积分等具体措施。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