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推出2025年“国美发布”:赏年度创意活动 看文化艺术潮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07:15 1

摘要:“国美发布”是中国美院打造的年度创意活动,从2023年开始,中国美院将4月8日定为“国美发布日”。中国美院于这一天前后发布领风气之先的新理念、新创意、新产品、新平台。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周慧

4月9日,中国美术学院举行2025年“国美发布”暨建校97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国美发布”是中国美院打造的年度创意活动,从2023年开始,中国美院将4月8日定为“国美发布日”。中国美院于这一天前后发布领风气之先的新理念、新创意、新产品、新平台。

寄望百年,国美如何达成高水平建设,走向世界一流?如何继续“赵无极特展”、“宋韵今辉”艺术特展等“爆款”掀起的文化艺术潮流?

2025“国美发布”以行动给出答案。

研究,走向纵深

发布现场,一幅名为《我在杭州的家》的油画出现在主席台上。

这幅作品描绘了赵无极与家人在西湖的居所,杭州的湖光山色、水天风光、宋韵气息,启发了他对风、光、气等不可见事物的表现与追求。

作为著名的法籍华人艺术家,赵无极也是国美办学宗旨“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实践者。他的艺术作品以中华文明之传统,开现代绘画之生面,是东西文明互鉴在现代美术领域的最高成就。

跨越70余年,赵无极的艺术终于重回杭州。鉴于2023年在杭州举办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的影响力,赵无极家人向中国美院捐赠了赵无极在杭州创作的早期油画、版画、瓷器等作品共计213件。其中,赵无极夫人马尔凯女士捐赠的系列版画作品,基本涵盖了赵无极一生的创作实践;赵无极儿子赵嘉陵捐赠了父亲为母亲谢景兰画的第一幅肖像油画。

这笔文化宝藏回到中国、回到杭州、回到母校,填补了中国内地公立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体系赵无极油画作品的空白,有助于推动中国参与世界艺术史新格局的叙述,也极大激励了学校师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说,以赵无极系列作品捐赠为契机,中国美术学院与赵无极基金会共建具有国际影响的赵无极研究中心,聚焦赵无极及其艺术,开展研究出版、展览展示、公共教育等工作。同时,赵无极研究中心还将逐步呈现国美百年学脉,联系国际艺术机构,打造“融汇中西”的世界级展示窗口。

与赵无极研究中心一同揭牌的,还有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书学印学研究院。研究院确立了“汉字与文化研究”“书法篆刻文献与理论研究”“书法篆刻创作与传播研究”三个研究方向,正开展“中国历代书法大系”重大课题攻关,为书法篆刻学术研究深入推进、中国书法篆刻自主话语体系建构等提供坚实学术保障。

从两年前成立书法学院,到如今的重点研究基地,进一步彰显了国家、社会和高校对书法艺术的重视,以及传承文化的决心。

展览,呼应时代

4月9日,“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记者 魏志阳 徐彦 通讯员 刘杨 摄

9日,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黑神话”引燃“东游记”,这场展览似在证明:艺术的未来,正在东方炼丹炉中重生。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策展人宣学君说,这是中国美术馆界的第一个游戏专题展,从直面天命的恢弘意境,到人、神、妖、魔的细腻塑造,游戏制作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皆可得见。

《黑神话:悟空》的艺术总监杨奇,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的创作者。杨奇回忆,他们扫描重庆大足石刻时,建模一度达到“10亿面+”的可怖工作量。这一技术实践背后,是对传统艺术本体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长久以来,文化、技术与艺术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共生关系,共同编织着人类文明的图景。在数字时代,三者关系愈发紧密——技术成为艺术的画笔,艺术成为文化的容器,而文化则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入灵魂。正如《黑神话:悟空》所展现的,不是对神话体系的简单复刻,而是将文化记忆转化为新的表达形式。它也告诉我们,真正的“世界一流”,在于能否培养出既深谙青铜器纹样拓扑规律,又精通对虚拟世界编辑的“文明转译者”。

“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或许只是开始——当全球观者为游戏与中国神话惊叹时,他们实际见证的,是一所学院百年美育传统的当代表达。

当天,西子湖畔的肖峰艺术馆正式开馆,首展“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一同开幕,致敬对国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肖峰、宋韧两位艺术家。从林风眠先生倡导的办学宗旨,到潘天寿先生强调的“传统出新”,到肖峰院长的“改革创新”、潘公凯院长的“两端深入”、许江院长的“国际视野、本土关怀”、高世名院长的“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这些艺术思想均一脉相承,让继承者砥砺前行。

人才,“扶上马,送一程”

培养人才,是一所学校的根本使命。

2025“国美发布”上,中国美院将“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下称“DIA”)升级,成立“创新孵化奖”,联合企业,采用“奖项引领-企业出题-高校应题-产业转化”的循环模式,形成教科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方式。

DIA是中国创新设计领域首个国际化的学院奖。十年来,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美院连续九年主办DIA大奖评选,并向多家智造企业提供奖金支持,包括强脑科技、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群核科技等企业。由此可见,参赛者中深潜着中国科技的明日之星。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告诉记者,“杭州的科技创新力量备受瞩目,我们认为是时候应该做这样一件事情,呼应创新创业氛围。”通过这一新模式,企业、高校和社会力量共同设置了更大的课题,让学生直面市场,直面今天的科技爆发,借助最新最强大的技术、资源,快速成长。

这一过程中,企业将根据实际需求和市场痛点发布创新命题,涵盖生命健康、智慧文旅、智能硬件、智慧交通、智能生成等赛道,为高校提供明确研究方向。每个赛道的参与院校组织至少10个跨学科专业团队进行创作,借助DIA创新孵化基金,将参赛成果进行多轮孵化,最终投入市场,形成从需求到研发再到商业化的完整闭环。

目前,20家企业、25家高校积极回应。记者了解到,4月中旬,参与企业将发布选题,诞生不少于250件智造作品,预计在今年12月决赛,进行现场答辩和实机演示。

除了科技创新人才,在培养青年美术人才方面,一项“种子工程”也在当天开启。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绘画100”项目在中国美术学院启动。

这一项目旨在进一步弘扬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主体精神,增强当代绘画创作语言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为优秀青年美术家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学员将围绕“开放的写意精神”“宽阔的现实主义”等大命题自备创作选题,力求重溯写意精神根旨,深挖现实创作主题,淬炼绘画表现技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