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饕餮,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无心法师》第一部结尾的悬念,留到第二部,变成的人类。还有《灵魂摆渡》中,饕餮是龙的第五个儿子,名为五公子,拥有强大的法力,能够操控阴气,驱使鬼魂,并能窥探过去和未来。
关于饕餮,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无心法师》第一部结尾的悬念,留到第二部,变成的人类。还有《灵魂摆渡》中,饕餮是龙的第五个儿子,名为五公子,拥有强大的法力,能够操控阴气,驱使鬼魂,并能窥探过去和未来。
是一个腹黑又残忍的笑面虎,性格贪婪、狡诈、残忍。他喜欢以美食为诱饵,引诱人们上钩,然后将其吃掉。
那么在传统文化中,这个饕餮历经几代演绎,它究竟由什么形象,演变成了什么形象呢?我们继续去追溯。
一、青铜出道:商周顶流的"饭圈文化"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耳上,两只饕餮正在表演"隔空对啃"——这是最早的"吃播"现场直播。
《吕氏春秋》盖章认证:"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说白了就是:这哥们光顾着吃,把自己身子都吃没了,妥妥的吃货界"作死冠军"。
但别急着笑,商周人刻饕餮可不是为了搞笑。安阳出土的青铜觚内壁,饕餮纹细如发丝,这哪是装饰?
分明是上古版"防伪标识"!《左传》说得好:"饕餮之人,谓之凶德",把贪官污吏的脸皮撕下来往鼎上一贴,三千年后还能当照妖镜使。
《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暗藏玄机:纣王敲骨验髓,比干剖心献忠。作者许仲琳笔锋一转:"此非人君,实乃饕餮化身!"敢情商纣王才是饕餮初代代言人,比青铜器上的纹/身出道还早三百年。
安阳殷墟出土的饕餮纹铜尊,学者说是祭祀礼器,我看分明是商朝人开发的"防暴食APP",宴饮时盯着兽面看,吓退三分馋虫。
不信看《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放驩兜于崇山",这哪是流放罪臣?分明是给饕餮开分号!
二、春秋魔改:
《山海经》玩了一把跨界联名:"其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爪"。好家伙,这造型搁漫威宇宙都能当反派BOSS!
但到了庄子嘴里,饕餮秒变哲学咖:"圣人以百姓为刍狗",暗戳戳把统治者比作吃人的饕餮。
最损是春秋吃货们——齐桓公的御厨易牙,把儿子做成肉羹,被骂"人形饕餮";晋灵公的熊掌没炖烂,当场宰了厨子,《东周列国志》盖章"饕餮之性"。合着那时候骂人"干饭王",比现在狠多了。
三、唐宋逆袭:
宋代古玩市场掀起饕餮热,《宣和博古图》给饕餮纹分了十八个亚种,比现代奶茶口味还多。汴梁潘家园的假古董贩子,连夜在铜器上刻"简配版饕餮"——两只眼改一只眼,美其名曰"独目天官"。
苏轼发明了"饕餮文人"人设,在《老饕赋》里自黑:"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杭州楼外楼顺势推出"东坡饕餮宴",主菜是雕成兽首的蜜汁火方,文人墨客吃完还要在兽嘴上抹蜂蜜——谐音"封口费",怕饕餮去阎王那儿告状。
四、明清魔幻:
《聊斋志异》里的饕餮下岗再就业,改行当贪官守护神。山西王家大院的照壁上,饕餮吞的不是人,而是金元宝——老百姓说这是"贪兽招财",跟现在拜马云像一个道理。
袁枚在《子不语》里写了个黑色幽默:饕餮嫌人间贪官太能贪,气得回深山修炼。结果发现现代人更狠,"贪钱不见血,吃人不吐骨",吓得连夜把《反贪声明》刻在商周青铜器上,成了国家一级文物。
《镜花缘》里有个"饕餮国",国民肚皮透明能直播消化过程。李汝珍这脑洞放现在,活脱是吃播网红孵化基地。
更绝是第四十回写海外异兽:"其形如豕,食量如牛",唐敖吐槽:"此物当送户部,专吃国库亏空"。
《西游记》九十二回暗藏彩蛋:青龙山玄英洞三妖,原型正是饕餮三兄弟。吴承恩给犀牛精加戏"鼻孔吞香油",弹幕党秒懂:"这不饕餮吃自助的架势么?"
五、流量时代:
鲁迅《故事新编》里,饕餮被黑成"只会吃不会拉的貔貅祖宗"。莫言《檀香刑》描写刽子手:"眼似铜铃,口如血盆,活脱脱人形饕餮"。网络小说更狠,《盗墓笔记》里青铜门上的饕餮纹,被三叔写成"长生不老的密码锁"。
最离谱是某美食文设定:"饕餮其实是上古食神,因为差评太多被降级成凶兽"。评论区炸锅:"建议开通外卖业务,专治差评!"
故宫文创把饕餮做成雪糕,年轻人举着"青铜兽首冰棍"自拍,戏称"一口吃掉五千年"。游戏《原神》里的饕餮BOSS,放大招前要喊"建议空腹观看",直播间瞬间刷满"电子健胃消食片"。
最绝是河南卫视的《饕餮夜宴》舞蹈,演员戴着3D打印的饕餮面具跳街舞,弹幕狂刷:"饕餮要是活到现在,肯定是rapper界大胃王!"
写在最后:
《淮南子》说"饕餮者,贪于饮食",说句玩笑话,如今拼命吃,不分白天晚上吃的形象,何尝不是新时代的"人形饕餮"?
或许该学学良渚先民的智慧——他们把饕餮刻在玉琮上,却故意不刻嘴。《淮南子》早说了:"不贪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尊闭嘴的饕餮,才是五千年文明真正的防伪标识。
来源:灯塔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