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学第一周,小编与学生之间的了解更进了一步,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三年级的孩子有着满满的童真,然后又能在规则中“顺从”地跟随你的脚步,这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在其他水平学生身上感受不到的现象。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对他人的看法更在意,也更爱表现自己。
不想错过精彩的推送?
有“味道”的体育课-发展支撑能力的游戏开学第一周,小编与学生之间的了解更进了一步,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三年级的孩子有着满满的童真,然后又能在规则中“顺从”地跟随你的脚步,这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在其他水平学生身上感受不到的现象。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对他人的看法更在意,也更爱表现自己。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制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对于开学新接的班级,小编将自己的课堂要求直白地告知学生,然后在分组中强化这些规则,组长的责任尤为重,他们在以往的经历里只要做好自己的任务就可以了,需要整队的事情则由体育委员进行,一节课里需要他们开口的时间几乎没有。渐渐的他们的个性被压制,在这种“只需要我按要求行动不需要我思考和表达的课堂里”,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也慢慢消磨了。
对于这一点的观察,小编特别在意课堂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更多的思考学生“主人翁”立场培养的可行性方案。经过多次实践,现在的课堂,已经有了大概的一个模式,具体的操作途径如下。
一、民主分组破坚冰,让“主人翁”敢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任务、有组织、有计划的合作方式组织教学。通过学生自推组长,组长自选组员的方式,打破学生在体育课的第一层冰,迅速化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对立”的局面,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内部解决,教师只需要在一些关键点提醒即可。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定好的组,组长及组员相处也会更融洽,组员也更愿意服从,为日后管理埋下良好的伏笔。
当然,分组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以上自定自选自推的方式,还可以设定内容,让学生通过考核的方式竞选,这样选出来的组长团队也会更优秀,为后续任务执行增加效率。
二、培训赋能明权责,让“主人翁”敢管
分好组后,组长作为小组领军人物,必须清楚一节体育课里自己的任务,而这些任务需要教师提前整理好,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强化训练,让他们从懵懂到清楚。具体为:从上课铃响,组长就要组织好自己组的纪律,要喊口令、清点人数、组织队伍、汇报老师;教学过程又要组织队伍、按要求进行练习、思考任务的解决之法、分配器材、观察组员练习情况、汇报;下课前还要汇报本组本次课的学习情况,自评分多少;课后还会被老师留下来开小会,总结情况及下次课改进方向。
集合整队口号:集合(配上手势)——立正——稍息——立正——向前看齐。
热身活动口号:以这位同学为基准,前排两手侧平举,后排两手前平伸,成广播体操队形散开——放下——第一节……——以这位同学为基准,向前靠拢——立正。
小组自评话术:我们组本次课表现好/不好;某个组员/某个环节表现很好,好在哪里;哪个环节/组员表现不好,不好在哪里;本次课给我们组评几颗星。
通过这样明确、具体的任务及口号训练,让组长清楚自己需要做的是什么,具体行动该如何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每个组长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像这次选出来的组长,开始口令模糊、声音很小,姿态畏缩,经过三次课的不断强化,现在姿态挺拔、声音响亮、眼神坚定、口令清晰,一个小小课堂教学小助手就这样养成了。
三、任务驱动显主体,让“主人翁”敢做
在前面两个环节完成后,接下来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习任务具体化,然后给各组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观察员及指导员在边上提供帮助。比如,学期初需要强化学生的队列队形练习,就设置“比赛”任务给学生,首先将具体的口令顺序定好给组长,然后给各组讲解示范,再定好评分标准,最后给各组定练习时间。组长就会迅速组织小组进行练习,组员也会积极配合,都不需要老师一个一个纠正,不断强调。
口令顺序分三个部分:前面集合整队口号+热身活动口号,将中间的热身活动换成原地踏步走+汇报口令(报告老师,本组展示已完毕,请指示。)以此增加正式感。后期也可以加上三面转法、蹲下、起立等常用队列队形练习。
评分标准:总分10分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小编也发现组长有了更多的管理意识,在发现组员哪里没做好时就会出声提醒,而组员也更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自己的位置太挤,会与其他组发生碰撞,寻求组长的帮助。而且在练习过程中发现组长忘记口令了,也会提醒组长。这种只有“主人翁”意识才会做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
四、以赛促学增凝聚,让“主人翁”敢拼
在刚刚结束的队列队形比赛中,每一组都能认真对待,不管是比赛或者在底下做观众的组,都表现得很严肃,每一组的精神面貌都很好,这是超出小编预期的。还有就是观察比赛的小组,对于他们出现的问题,底下观赛的小组会发出互相提醒的细小声音,有的提醒组长要记得是这样喊的,有的提醒前后的组员这个动作要做到位,而不是对比赛组的失误发出嘲笑的声音。他们眼里的小倔强和“不服输”的那股劲儿在这样的比赛氛围里呈现了。也让小编看得心里暖暖的,告诉自己后面要多组织各种比赛,甚至到后面他们也可以像毕业出去的那些学长学姐们,自己组织比赛,自己定规则,自己做裁判。
看着孩子们在赛场上那专注的眼神、听着他们互相提醒的细语、感受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我深刻地意识到,“主人翁”意识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体育课堂不再是教师指令的单向传递,而是变成了一个由学生主导、充满思考、合作与竞争的活力场。
当然,这种模式并非一蹴而就。初期,组长会因压力而退缩,组员会因不适应而混乱,教师需要付出比传统课堂更多的心力去引导和鼓励。而且,这套方法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特性的应用中也需要灵活调整,但其核心理念——信任学生、赋能学生——是共通的。
这条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清晰。未来,我期待将更多项目的自主权交给他们,正如我期待的那般,让他们自己组织比赛、制定规则、扮演裁判。我相信,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是受用一生的综合素养。而这,正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来源:泽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