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5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62岁,身体一直不错。一个月前她突然觉得背部火辣辣地疼,起初以为是落枕,结果几天后疼痛加剧,还出现了一串水疱。去医院一查,医生诊断为带状疱疹,并告知她,这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内“沉睡多年”后突然“复活”的结果。
医生的话让王阿姨很吃惊:“小时候得过水痘,难道还会再回来?”事实上,这样的病例如今越来越多。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024年)》显示,我国2023年报告的带状疱疹新增病例已超156万例,其中超过七成为50岁以上人群。这一数字仍在逐年上升。
那么,带状疱疹究竟是什么病?为什么越来越多老人“中招”?它是否会传染?又该如何预防?
我们一起从头说起。
很多人不知道,带状疱疹其实就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重新激活后的结果。
小时候感染水痘后,病毒并不会彻底离开身体,而是潜伏在脊髓附近的神经节中,像“冬眠”一样藏了几十年。
当人年纪渐长、免疫力下降时,这些“沉睡的病毒”会突然被激活,顺着神经爬出来,在皮肤上引发一串带状排列的水疱和剧烈疼痛,这就是带状疱疹。
所以,得过水痘的人,并不等于安全。相反,他们是带状疱疹的“候选人”。
原因其实很明确:免疫力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免疫系统逐渐老化,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变弱,给了潜伏病毒“可乘之机”。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023年版)》指出,50岁以上人群是带状疱疹的高发群体,尤其是:
· 长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
· 接受过放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者;
· 精神压力大、作息紊乱、免疫力本身较低的人。
这些情况都会让病毒“卷土重来”。
很多人以为带状疱疹就是起几个疱、疼几天,撑一撑就过去了。但事实远比想象中严重。
有研究显示,超过30%的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仍会持续经历疼痛,甚至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这种情况叫做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这不是普通的“皮肤痛”,而是神经系统层面的慢性疼痛,很多患者形容为“刀割一样”“电击一样”“风吹一下都钻心痛”,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
年纪越大,PHN的风险越高。据《中华医学杂志》报道,60岁以上患者发展为PHN的概率可达50%以上。
带状疱疹不会像水痘那样通过空气大范围传播,但它在皮疹未结痂前存在一定传染性,尤其是水疱液接触皮肤或黏膜时。
如果家中有从未感染过水痘或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小孩、孕妇或免疫力低下者,要特别注意:
·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皮疹;
· 注意手卫生;
· 日常用品分开使用。
不过,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不必过度恐慌。
目前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方式是接种疫苗。
2020年起,我国引进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已陆续在全国上市,接种两针后可提供超过90%的保护效力,且持续至少10年。
国家疾控局建议,50岁以上人群尽早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尤其是有慢病史或免疫力较低者,不要等到发病才后悔。
除了疫苗,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 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
· 遇到类似“偏侧性刺痛+水疱”症状及时就医,不可拖延。
如果已经发病,尽早(最好在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非常关键。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降低神经痛风险。
医生还会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止痛药、神经营养药等辅助治疗。
切记:不要自行挤破水疱或用偏方涂抹,以免感染加重。
很多人觉得皮肤上的疱疹不算大事,熬一熬就过去。但带状疱疹的“后遗症”才是最可怕的。
重症患者甚至可能出现面瘫、视力受损、听力下降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而这一切,其实都可以通过提前预防、科学治疗来避免。
带状疱疹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但它确实在悄悄“盯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
50岁以后,别只盯着血压血糖,也该关注免疫力和疫苗接种。
一针疫苗,也许就能避免几年疼痛。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024年)
[3] 《中华医学杂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2023年12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Sinocare三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