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西贝手里攥着行业里算不错的 “后厨卫生” 牌,结果愣是被一波谜之操作,把自己从还算靠谱的连锁餐饮,架到了预制菜争议中心的火上烤。
最近西贝和罗永浩那点事儿,看下来特像一场本该避免的“翻车现场”。
明明西贝手里攥着行业里算不错的 “后厨卫生” 牌,结果愣是被一波谜之操作,把自己从还算靠谱的连锁餐饮,架到了预制菜争议中心的火上烤。
咱先把事儿捋清楚,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 “预制菜贵还恶心”,顺带呼吁监管让餐馆标清楚用不用预制菜。
这事儿一开始没多大水花,老罗当天还吐槽了苹果配件、推了自己的播客,明显是 “广撒网碰运气” 的常规操作。
网上的瓜更新比外卖还快,这吐槽要是没人接茬,顶多半天就沉了,老罗就算想炒热,也只能对着空气喊。
结果西贝老板贾国龙偏不按常理出牌,直接硬刚,连说三个 “一定起诉”,那语气硬得像没煮透的莜面。
更绝的是,为了证明 “按国家标准,西贝 100% 不是预制菜”,他还开放后厨让顾客翻冰柜,这操作,我都怀疑他是不是没跟公关团队沟通,或者公关团队的话根本没听进去。
你猜翻冰柜翻出了啥,冷冻西兰花、包装好的南瓜糊、配料表写满 “保水剂” 的冻生鱼,保质期还长达18 个月。
按国家的定义,这些 “仅清洗分切、没经过烹制的净菜或半成品” 不算预制菜;但在老百姓眼里,从冰柜里拿出来、不用现切现炒的,那就是预制菜啊!
你跟消费者讲 “这不算预制菜”,就像跟喝奶茶的人说 “植脂末不算奶精”,人家根本不买账,大家吃顿饭,难道还得先背一遍《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
贾国龙可能觉得 “我合规我有理”,但他没搞懂一个关键:舆论场和合规场是两回事,合规是给监管看的,消费者认的是 “我吃着像不像现做的”“我花的钱值不值”。
西贝一份胡麻油炒鸡蛋卖 43 块,消费者默认花这钱买的是 “现点现炒的锅气”,结果端上来的是中央厨房半成品加热的,就算合规,心里也会觉得 “亏了”。
更可惜的是,西贝的后厨卫生其实是真不错,之前在步行街一家网红餐厅吃饭,汤里捞出过一团发黑的钢丝球,那股子油腻味儿到现在想起来都反胃。
但西贝的后厨是透明的,你站外面能看见厨师衣服干干净净,台面亮得能照见人,调料瓶摆得跟列队似的,这在餐饮圈里,绝对是 “优等生” 水平。
结果呢?这优势没人提,满屏都是 “西贝预制菜”“西贝贵得坑”,就像你考试考了 90 分,老师却只盯着你那 10 分错题骂,冤不冤?
再往深了说,连锁餐饮用中央厨房做半成品,其实是行业必然,你想啊,西贝要开那么多分店,要是每个店都现杀鱼、现切菜,不仅成本高,口味还没法统一。
今天这个厨师盐放多了,明天那个厨师火开小了,顾客下次来吃就不是那味儿了,肯德基、麦当劳也这么干,但没人说啥,因为人家不藏着,消费者早有预期。
西贝的问题不是用了中央厨房,而是没跟消费者 “说人话”:哪些是现炒的,哪些是半成品加热的,标清楚不就完了?
结果贾国龙一急,把牌打错了,罗永浩那边一看有热度,连夜搭台直播,背景板一挂 “推动预制菜透明化”,一分钟在线十万人,九成观众都站他那边。
不是老罗多厉害,是他抓准了消费者的 “痛点”,那就是知情权,西贝要是早把 “预制” 这事说清楚,老罗就算想吐槽,也没这么多人响应。
现在更麻烦的是,西贝营收肉眼可见地下降,背后还有 1.8 万名员工的生计,毁掉一个企业有多容易?
一句热搜、一场舆论就能让它掉血;但建设一个连锁品牌有多难,贾国龙干了几十年,从一家小店做到全国连锁,中间不知道踩了多少坑。
现在舆论上喊 “打倒西贝” 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想:要是西贝真受不住了,这 1.8 万人的工作怎么办,下次你常去的面馆、楼下的快餐店,会不会也因为一句吐槽就没了?
当然,我不是替西贝洗地,罗永浩说的 “餐馆该标清楚预制菜”,这话没毛病,消费者花了钱,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国家也在制定预制菜标识规定,草案过审了,预计 2027 年实行,这本来是个好消息,西贝要是顺着这个方向走,主动透明化,也不至于落到现在这步。
说到底,西贝这波公关的问题,在于把 “对错” 看得太重,把 “沟通” 看得太轻。贾国龙可能觉得 “我没做错凭什么认怂”,但在舆论场里,“认怂” 有时候不是真错,是懂消费者。
你跟老百姓讲合规,不如跟老百姓讲 “我们哪些菜是现做的,哪些是半成品,你想吃哪种随便选”。
最后想说的是,现在的舆论环境太容易 “一竿子打死” 了,我们总说要理性,但理性在 “爽点” 面前往往没市场。
其实大家想要的不是 “搞垮西贝”,而是 “吃顿明白饭”,希望西贝能早点想通这一点,也希望我们下次看这类争议时,能多一点耐心。
毁掉容易,建设难,给好好做生意的企业留条路,其实也是给我们自己留更多选择。
来源:暮时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