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级大案,水太深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6 10:47 2

摘要:国子博士,相当于是现在大学里的教授,社会地位很高,名声很好,以学问立身,虽然不掌握什么实权,但是随时有机会被皇帝选中,一举成为重要官员。

(陈执中 画像)

元丰六年,陈世儒谋杀了自己的母亲。

这在当时来说,那简直是大案中的大案了,不为别的, 就因为陈世儒的父亲,是陈执中。

陈执中是谁?退休之前,他可是北宋的宰相。

陈执中这个人,光做官就做了五十多年,历仕真宗和仁宗两朝,可谓大员。

父亲做宰相,那陈世儒自然是可以借光,凭借他父亲的威望,他年纪不大就入仕为官,做了国子博士。

国子博士,相当于是现在大学里的教授,社会地位很高,名声很好,以学问立身,虽然不掌握什么实权,但是随时有机会被皇帝选中,一举成为重要官员。

这是对别人来说,对陈世儒来说,前途却不大,因为陈世儒是个庸才,文化一般,治政一般,什么都一般,身居此职就是混日子。

陈世儒在国子博士的位置上混了两年,建树不大,按理说这种人尸位素餐,整天瞎混,就应该给他踢出官僚队伍,可毕竟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佛面,也得看陈执中的面子,所以到最后还是给陈执中安排了一个职务,让他到太湖县去做知县。

就这,陈世儒还百般不情愿,他以为自己是宰相的儿子,就算不能继承父亲的职务,至少也应该当个能陪王伴驾的官儿,结果一下子给自己支到太湖去做了个小小知县,他很不乐意,不仅不乐意,他还不想去。

开玩笑,那是皇帝的命令,你不想去也得去。

陈世儒没办法,只好赴任。

到了太湖,陈世儒浑身不自然,对于一个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的人,一下子到了安徽,他就感觉特别不适应。

开封主要吃小麦,吃面食,而太湖乃至于整个江淮地区普遍吃米饭,北宋时开封的饮食文化那非常繁荣,汇聚南北风味,南方就不行了,鳝鱼泥鳅,田螺青蛙,丰盛当然也是很丰盛,但海鲜他实在是吃不惯。

地形上的不同,气候上的反差,甚至语言上的区别,都让陈世儒难以忍受,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身份上的巨大落差,他觉得自己是从皇城根到了此等穷乡僻壤,他会产生强烈的贬谪感和孤独感。

跟着陈世儒到太湖的,还有陈世儒的妻子李氏,李氏在太湖也待不惯,一直跟丈夫嘟囔着要回去,陈世儒又何尝不想呢?只是他虽然想,但是他不敢,毕竟这个时候他是一地之长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或者朝廷的调令,他不能擅离职守,那是要掉脑袋的。

(密谋)

那思来想去,夫妻二人想到了一个十分歹毒的计划。

什么计划呢?

他授意开封城里,自己家里的婢女,暗中将自己的母亲张氏(注意是生母)杀害,因为只要张氏死了,自己做儿子的,就必须立刻回家,为母亲守孝,这么一来,一能辞官,二能返乡。

陈世儒敢想敢干,他立刻对家中的一群婢女威逼利诱,婢女们得了主人的好处和命令,买来毒药,掺入张氏的饭食中,张氏毫无防备,吃过饭后果然中毒,但不知道是毒药的毒性太小还是剂量有问题,张氏没被毒死,只是身体出现了不适症状。

婢女们一看毒杀不成,凶相毕露,她们趁着张氏不适,几个人按住张氏的身体,然后把一枚铁钉凿进了张氏的头顶,在剧烈的疼痛和折磨之下,张氏终于死去。

小小婢女,胆子如此之大?

有原因,据说张氏是个悍妇,脾气很不好,平时经常虐待下人,甚至还闹出过人命,打死过几个婢女。

所以这些婢女一为得主子的好处,二也是为了泄愤。

张氏一死,婢女们立刻向陈世儒报丧,说老太太偶然风寒,久治不愈,几日间竟然病逝,陈世儒得到消息后,向朝廷陈情,朝廷马上停止了陈世儒的一切工作,让他返回开封为亡母守孝,夫妻二人得以顺利返回。

这种畜生行为咱们就不说了啊,主要说,陈世儒回到开封之后,也没过上两天好日子,当时是神宗朝了,陈执中已经病故,陈家已经没落,尽管陈世儒回到了开封家中,可往昔富贵尊崇,如今已经成了梦幻泡影。

陈世儒心气不顺,有天他就责打了一个侍候他的婢女。

婢女,就是下人,卖到陈家做奴才的,没有尊严,没有自由,没有人权,做主子的责打下人,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别说责打,封建时代的背景下,就是打死也没毛病。

陈世儒没想到,他责打的这个婢女,正是参与杀害张氏的那群婢女的其中之一。

婢女挨打之后,十分委屈,而且很不服,因为她感觉自己也是帮着主子办过大事儿的(指杀掉张氏),主子如何不爱惜自己,反而动辄没好没歹一顿打呢?

出于报复心理,这个婢女跑到开封府去报了案,控告陈世儒夫妇伙同家中婢女杀害了母亲张氏。

表面上这个案子很好处理,很好判,因为有污点证人嘛,但实际上却很难办。

因为开封府一了解案情才发现,陈世儒夫妇,他们没有直接唆使婢女们杀死张氏,没有说,明确的让婢女们进行杀害张氏的行为,他们采用的是暗示法。他们对婢女们说的是:

如果陈家办丧事,到时候你们都会得到赏赐。

这句话,难以成为教唆杀人的证据,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杀害张氏的行为是婢女们自己品出来的,杀人的行为是她们自行决定的,只是杀人的结果,正好符合了陈世儒夫妇的预期。

开封府依照这个线索,就没有给陈世儒夫妇定死刑,这个量刑,遭到了大理寺的反对和驳回。

大理寺认为,明显是开封府念着陈执中的面子,要偏袒包庇陈世儒。

案子一时半会没能解决,慢慢的就被神宗皇帝给知道了。

神宗对这起案件相当之重视,甚至还亲自下发命令,说这个案子,太骇人听闻,太大逆不道了,必须要调查清楚,力求公正。

但是,开封府还是久拖不决。

(苏颂像)

其实这里要为开封府说一句公道话,当时开封府的知府,是苏颂。

苏颂这个人,他是北宋名臣,而且是相当有名气的那种,他是文人,是文臣,还是天文学家,还是机械制造学家,甚至还是医学家,科学家,总之这个人很厉害,而且他做官没有什么瑕疵,公私分明,就是按规矩办事。

陈世儒的这个案子在开封府久拖不决,不是因为苏颂偏袒包庇,或者收钱了,只是因为他这个人素来慎重,案情他搞不清楚之前,他难以下判断,所以他才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判决。

开封府有自己的考量,但在神宗看来,这就是你开封府无能,这么个案子都研究不明白,还能指望你们什么?

干脆,神宗把案子从开封府收了回来,移交大理寺审理。

皇帝对这个案子是很重视的,皇帝也有不得不重视的理由。

神宗富有理想,渴望有所作为,他和他之前的皇帝和之后的皇帝都大有不同,熙宁变法的背景下,陈世儒的父亲陈执中,他代表的毕竟是保守派,是旧官僚,而当时神宗和王安石正在推行新法,阻力不是一般的大,因为变法就是这样,只要变,就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说白了变法的阻力就来自于一个盘根错节,互相庇护的旧式官僚集团。

处理陈世儒的案子,对皇帝来说,是释放信号的绝佳机会,通过这个案子,神宗可以向旧党,向反对他的人传递一个信息——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的父辈是谁,有什么样的背景和面子,在朕的新法之下,一律依法办事,绝不姑息。

那如果往大了说,这个案子也的确是太过令人悚惧了,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宋朝那个儒学积极发展兴盛的背景下,忠和孝,是为人(臣)必须拥有的品德,而且孝还是忠的基础,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你能指望他对皇帝忠心吗?

陈世儒杀害母亲,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如果在这种罪行面前,皇帝都无动于衷,不去干预,何以体现出大宋皇帝维护纲常伦理的决心,他又何以教化万民?

皇帝在让大理寺主办案件后,他还不放心,又派出了多名御史,还抽调了朝廷各部门的不少官员参与办理案件,办案部门之杂,办案人数之多,在北宋历史上也算比较罕见了。

(宋神宗 画像)

一年之后,即元丰二年九月,这桩轰动一时的大案终于落下帷幕,判决如下:

虽然杀害张氏的是一群婢女,但这些婢女不过逞凶,她们背后的真正主使就是陈世儒夫妇,此二人才是元凶,所以一干人等,均应处死。

在刑罚的执行上,也基本遵循了判决,主要参与杀害张氏的婢女都被处死,几个参与程度不深的婢女则被流放,陈世儒的妻子被杖杀,至于陈世儒,作者为写这篇文章,专门查了一些资料,就张氏被杀的这个案子里,他和妻子谁是主谋,谁是从犯,从现有的资料来说,还不好判断,有说妻子是主谋的,有说陈世儒是主谋的,还有说妻子是主谋,陈世儒只是知情,但没有阻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案子已经尘埃落地,达到了神宗想要的结果,神宗这个时候又心有不忍,感叹陈执中是前朝功勋,为国效力多年,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说,昭誉(陈执中的字)就这么一个儿子,难道真的要杀掉么,陈家以后要如何传宗接代?

当然,皇帝的建议很快被大臣们否决,陈世儒也被处死。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神宗就是这个性格,优柔寡断,遇事揣度,不能坚定,反复拉扯,那也就可以想到,王安石在断断续续的得到神宗支持的情况下完成变法,是该何其艰难了。

神宗说,陈执中就一个儿子,要给陈家留后,所以想要饶过陈世儒。

可陈世儒杀害母亲的时候,又有没有想过,天上地下,他也就只有这么一个母亲呢...

发现身边不少朋友都有听文章的习惯,相比自己阅读,听觉获取信息更轻松,尤其适合节奏快的日常生活。不过,市面上有些语音朗读效果仍比较生硬,缺乏节奏和情感,听久了容易疲劳。

最近我试了一个叫「晚点再听」的小程序,它利用AI技术,能把公众号长文章一键转换成流畅自然的语音播客。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把文字读出来,还会智能分段、提炼重点,让内容结构更清晰、逻辑更有层次,听起来就像真人主播在讲解一样。

不管是上下班通勤、开车路上、散步运动,还是做饭做家务,都可以随时收听。这样一来,既能解放双眼,也不耽误手头的事,尤其适合想高效利用碎片时间的朋友。

如果你也喜欢听文章,不妨试试这个小程序,一键生成语音播客,感受更舒适自然的听觉体验。以后你也可以把自己常读的公众号内容转发到这里,转换成播客,随时随地,想听就听。

选择喜欢的音色和文本模式,点击【生成播客】

3-5分钟之后,就能用耳朵收听整篇文章

在碎片化的生活里, 晚点再听帮你把眼睛解放出来,把时间拿回来。

如果你也曾因为“收藏太多却没空看”而遗憾,不妨现在就试试,把今天想看的这篇文章,转成一段播客。

来源:左右图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