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届高校毕业生要突破 1170 万了,比去年还多 12 万 —— 就业市场早就从 “买方市场” 变成 “卖方市场”,尤其是这 5 个曾经的 “热门专业”,现在卷到 “毕业即失业”:有的专业就业率不到 30%,有的岗位竞争比 12:1,普通学生就算熬到毕
2025 届高校毕业生要突破 1170 万了,比去年还多 12 万 —— 就业市场早就从 “买方市场” 变成 “卖方市场”,尤其是这 5 个曾经的 “热门专业”,现在卷到 “毕业即失业”:有的专业就业率不到 30%,有的岗位竞争比 12:1,普通学生就算熬到毕业,要么找不到对口工作,要么只能做低薪杂活。
不是这些专业本身不好,而是 “人太多、岗太少、要求太高”,今天就拆透这 5 个 “卷王专业”,讲清楚每个专业的 “卷点” 和避坑思路,帮 26 届考生理性避坑。
法学曾是 “文科铁饭碗”,现在却成了 “卷王之首”——就业率仅 30%,也就是说 10 个法学毕业生里,7 个找不到对口工作。
最核心的问题是 “两条路都走不通”:一条是考公,法学岗常年竞争比 100:1,比如某县城法院书记员岗,招 1 人能报 120 人,还得过司考;另一条是进律所,红圈所、大律所只认 “五院四系” 或 985,普通二本法学毕业生连简历关都过不了,只能去小律所做助理,月薪 3K-5K,连房租都不够。
更要命的是 “司考这座大山”——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常年不到 20%,普通院校的学生基础弱,很多人考 3-4 次都过不了,没证就不能当律师、法官,最后只能转行做销售、行政,四年法学白学。
有人说 “法学能考公”,可现在考公也挑学历,乡镇司法所都优先要研究生,本科生只能挤 “三不限” 岗位,卷到飞起。
计算机曾是 “高薪代名词”,现在却卷到 “僧多粥少”—— 某大学一年招计算机专业近 2000 人;还有很多高校跟风扩招,每年计算机相关毕业生比 5 年前多了 40%,但岗位没跟上,尤其是基础开发岗(前端、后端),竞争比 12:1,12 个人抢 1 个岗位。
更扎心的是 “两极分化”:低端码农(只会写简单代码、调界面)没人要,企业宁愿招有经验的外包,也不要刚毕业的本科生;高端人才(算法、嵌入式、网络安全)却缺人,可这些岗位要研究生学历 + 项目经验,普通本科生根本够不着。
很多计算机学生毕业即转行,要么去做 IT 销售,要么考公,当初冲着 “高薪” 来,最后连 “温饱” 都难。
金融学曾是 “高薪梦”,现在却成了 “名校专属”——年金融类毕业生供需比超 10:1,10 个人抢 1 个岗位,而且岗位还在缩减:传统银行柜台岗因为自动化设备减少了 30%,券商经纪人岗被互联网理财冲击,剩下的优质岗(投行、基金、量化)只认清北复交、两财一贸,普通院校学生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普通金融毕业生的出路特别窄:要么去银行做信用卡销售,天天打电话推销;要么去保险公司卖保险,靠提成吃饭;要么去 P2P 公司做理财顾问,还得担心公司跑路。
有人说 “金融能考公”,可金融类考公岗位少,普通学生很难考上。
新闻传播学曾是 “文科热门”,现在却成了 “失业重灾区”——年就业率低于 35%,是文科里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
核心问题是 “供需颠倒”: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台)在萎缩,每年裁员,岗位减少;自媒体看似机会多,可真正能靠自媒体赚钱的不到 10%,大部分人做了半年,粉丝不到 1 万,连房租都赚不回来。
普通新闻毕业生的出路特别尴尬:要么去传统媒体做编辑,月薪 4K-6K,还得经常加班;要么去公关公司做文案,天天写软文;要么去企业做新媒体运营,发微博、微信,看似对口,实则是 “打杂岗”,没技术含量,随时能被替代。
很多学生当初冲着 “做记者、做编辑” 来,最后只能转行做行政、销售,四年所学全白费。
国际经济与贸易曾是 “外向型热门”,现在却成了 “就业困难户”——就业率仅 40%,而且大部分人转行做了销售、行政,对口率不到 30%。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订单减少,外贸公司裁员;二是技术替代,很多外贸工作(比如报关、跟单)能通过软件完成,不需要那么多人,岗位越来越少。
普通国贸毕业生的对口工作特别少:要么去外贸公司做跟单员,月薪 3K-5K,天天填单据;要么去货代公司做操作,帮客户订舱、报关,工作繁琐且没前途;要么去跨境电商公司做客服,回复英文邮件,薪资低且没晋升空间。
很多学生当初冲着 “做外贸、赚美金” 来,最后发现连 “温饱” 都难,只能转行。
现在的就业市场,“热门专业” 不一定是 “好专业”,卷到饱和的专业,就算考上也可能毕业即失业。
26 届考生别跟风,理性评估自己的分数和能力,选对专业比考高分更重要,不然只能沦为 “卷王炮灰”。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