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乱象不止?深挖背后力量,才是“治根”关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7:23 1

摘要:“1岁参加工作、22岁办理退休”,山西蒲县一名职工通过14处涂改的档案,一边领着69万元养老金,一边在新单位任职,层层审核竟全部通过 。这样荒诞的案例并非个例:山东2市48县两年间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金241.48万元,北京向284名服刑、死亡人员发放待

“1岁参加工作、22岁办理退休”,山西蒲县一名职工通过14处涂改的档案,一边领着69万元养老金,一边在新单位任职,层层审核竟全部通过 。这样荒诞的案例并非个例:山东2市48县两年间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金241.48万元,北京向284名服刑、死亡人员发放待遇近2000万元,7个省份违规发放养老金总额已超8000万元 。养老金作为亿万老年人的“保命钱”,此类乱象为何屡禁不止?答案显然不止于“信息不畅”,唯有深挖背后的关键力量,才能实现真正的“治根”。

养老金领域的乱象,早已形成多环节、多主体参与的利益链条。在前端审核环节,“内鬼”与中介勾结的情况屡见不鲜:哈尔滨某中介长期贿赂4名公职人员,为271名不符合条件者办理参保,预计造成基金损失1.15亿元,中介从中获利400万元;吉林8家空壳公司伪造劳动合同,帮361人违规补缴社保,中介非法获利超两千万元 。这些案例揭开了残酷真相:部分经办人员将审核权异化为“寻租工具”,在档案审核、待遇认定等关键环节大开方便之门,让公共资金沦为“唐僧肉”。

更深层的症结,在于制度漏洞与监管缺位形成的“灰色空间”。跨部门的“数据壁垒”是违规领取的重要推手,社保、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信息未能实时共享,导致“人已去世、待遇照发”“人在服刑、养老金照领”的怪象频发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养老金核算、审查、发放全流程由一人“一肩挑”,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温床;部分经办人员重“发放效率”轻“审核质量”,甚至存在“人情审核”,让造假者有机可乘 。湖南益阳就曾出现职工去世半年后养老金仍在发放的情况,只因经办人员未核实便为家属开具死亡证明 。

值得欣慰的是,多地已启动专项整治,用“精准监督+联合惩戒”破解治理难题。四川泸州的实践颇具示范意义,当地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实行死亡数据“月月比”、特殊信息“季度比”,每月比对数据达20余万条,成功揪出冒用他人身份领走11.12万元养老金的刘某 。同时,泸州联合法院、检察院建立防冒领机制,接收司法机关推送数据超2.6万条,追回被冒领养老金183万余元,9件欺诈骗保案件被移送司法,4人获刑 。安徽固镇县则借助大数据监督模型,查实69条违规领取线索,立案36人,挽回损失5.3万元 ,这些实践印证了“技术+制度”组合拳的治理效能。

但整治不能停留在“追钱”层面,必须向“挖根源、建机制”深化。首要任务是严打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对涂改档案、内外勾结的经办人员从严追责,对非法中介依法严惩,通过公开典型案例形成“不敢腐”的震慑。其次要彻底打破数据壁垒,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实现户籍、殡葬、服刑等数据实时共享,推广“静默认证”等技术手段,用数字化减少人工干预空间 。最后需健全内控标准,对提前退休、待遇发放等高风险业务实行全流程留痕,将责任压实到每个岗位,从制度上铲除寻租土壤。

截至2024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人,这份沉甸甸的民生重托容不得丝毫懈怠。养老金乱象的整治,既要追回每一分流失的资金,更要揪出每一个“幕后推手”;既要用技术堵住漏洞,更要用制度筑牢防线。唯有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既治“标”更治“本”,才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让社保体系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来源:金色年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