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吴桥县第一初级中学的运动场上,民间非遗巡游方队热火朝天地排练着。徐迎军走在队伍旁,一边热情地调动演员情绪,一边用夸张的示范动作“点燃”气氛。演员们心领神会,表演越发起劲儿。
近日,在吴桥县第一初级中学的运动场上,民间非遗巡游方队热火朝天地排练着。徐迎军走在队伍旁,一边热情地调动演员情绪,一边用夸张的示范动作“点燃”气氛。演员们心领神会,表演越发起劲儿。
徐迎军现任吴桥县杂技文化生态中心办公室主任。曾经,他也是一名闪耀舞台的杂技演员,还是首届吴桥杂技节的金狮奖获得者。指导本届杂技节巡游方队的演练,正是他眼下工作一部分。
“硬汉”的淬炼时光
作为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第一届学员,徐迎军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凭借优异表现,经过多轮选拔,他被选中担任首届吴桥杂技节参赛节目《晃板》的主要成员。
当年,他在节目中担任“底座”演员,需以双腿支撑上方六名演员,并保持平衡。有一次排练失误,上方演员猛然跌下,他脚下一滑摔了出去,腿卡在了道具梯中,膝盖很快肿得像馒头。“那时连上厕所都成了难题,每次都要耗上一两分钟,忍着疼痛慢慢蹲下。”尽管受了伤,可是徐迎军仅休息3天就回到了排练场。同学们无不敬佩,称他为学校的“硬汉”。
付出终有回报。《晃板》节目在首届吴桥杂技节上一举斩获最高荣誉——金狮奖。“在最后七人造型完成,所有演员顺利落地谢幕的那一刻,我心里紧绷的弦终于松开。我们成功了!”徐迎军感慨地说。
越洋跨海,技传四方
毕业后,徐迎军随杂技团踏上世界巡演之路,把吴桥杂技的独特魅力带到世界各地。杂技艺术没有语言障碍——跟斗、倒立、叠罗汉、舞中幡……每一个动作,都是通行世界的艺术语言。
1994年,在德国柏林的演出令他记忆犹新。当时台下多数观众对中国杂技了解不多。表演中,掌声、惊叹声一次次响起。尤其是整场表演结束后,现场先是一片沉寂,紧接着响起经久不息的雷鸣掌声。“掌声根本停不下来,我们返场谢幕了七次,感觉非常自豪。”徐迎军坦言,“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杂技跨越国界的力量。”
演出结束后,徐迎军被大家团团围住,他一边比划交流,一边讲解技巧。尽管语言不通,但从对方伸出的大拇指和惊叹的眼神中,他读出了由衷的赞叹与敬佩。
走进校园,播种梦想
2018年,徐迎军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吴桥县教育体育局“杂技文化进校园”工程推动者。他深知,若没有年轻一代的认知与热爱,再辉煌的文化也难免褪色。而要让孩子真正喜欢,绝不能靠枯燥的说教。
他参与编撰了《吴桥杂技》系列校园读本,为不同学段的孩子量身订制内容。他还频繁走进学校,坐在孩子们中间,倾听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
他常常带着道具走进课堂,即兴表演小魔术,或教孩子们转盘子、抖空竹。课堂常充满笑声与惊叹声,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体验——这不像上课,更像一场奇妙的文化游戏。渐渐地,爱上杂技、练习杂技的孩子越来越多。
不久前,徐迎军听到一个暖心的消息:一位家长特意来到学校,说孩子自从练习杂技后不仅专注力提高了,也更坚强懂事了。
守护根脉,延续记忆
目前,徐迎军就职于吴桥县杂技文化生态中心。在这里,他们系统性地开展杂技技艺的发掘、抢救与保护工作。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走访散落乡间的老艺人,发掘那些濒临失传的独门绝技。有些老人已年逾九十,记忆模糊,道具蒙尘。徐迎军一次次登门,坐在炕头上与他们聊天,并以文字、音视频形式留存每段记忆、每个动作细节,只为将这些珍贵的技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传给后人。
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即将开幕,徐迎军难掩激动之情:“杂技节终于回家了!我特别兴奋。希望以杂技为桥,让更多人看见沧州、走进吴桥,助力我的家乡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来源:沧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