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地方我去过。在甘肃。一片荒凉。是个考古遗址。天热,树少。坐电瓶车进去。车停在一个棚子前。真是棚子,好简洁呀,几根柱子,顶一个“蓬子”(草铺成的,不知道是不是稻草?还是芦苇杆子?)然后走很远的路。路两边有简易的“隔挡”(竖着的棍子和彩条线,风一吹刮啦刮啦响)
这个地方我去过。在甘肃。一片荒凉。是个考古遗址。天热,树少。坐电瓶车进去。车停在一个棚子前。真是棚子,好简洁呀,几根柱子,顶一个“蓬子”(草铺成的,不知道是不是稻草?还是芦苇杆子?)然后走很远的路。路两边有简易的“隔挡”(竖着的棍子和彩条线,风一吹刮啦刮啦响),不让游客走“进去”。必须按照“线路”走。然后走到一个“墩子”前,登上去,四野茫茫,不知道看什么?天,天边,荒野,沙漠,被时光浇矮了许多只剩下一个意思的“古长城”。像蚂蚁一样的测量人员(考古人员?)在忙碌着。这个地方拍照很好的,仿佛来到了“外星球”。很科幻的样子。我还是偷偷突破“防线”,走进戈壁滩里捡到了几块陶片。回来后用水笔写上日期:年月日、锁阳城。陶片上有花纹,有的如绳,有的如网,有的就是几根乱画的线条。都是古人的“遗迹”。在西部,这样的废墟很多。
为什么是锁阳城呢?当然跟锁阳有关。锁阳是一种植物。被称为沙漠人参。我挖过。当地人带我们去寻找。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是另外一次,不在锁阳城,而在靠近新疆的一片沙漠中。敦煌附近也有。锁阳不只在锁阳城有。到处都有。埋得很深,不是熟人根本就不出来见你。有的只露出一点点尖子,混在乱石黄沙之中不起眼,容易被忽略。当地人眼尖,很快就找到了,然后扒沙子,挖,小心地,不能把锁阳碰断了。很脆弱。长得很。我没想到锁阳这么长。挖出来,比划着,差不多有我脚到胸口那么长(我身高1米75,穿鞋)。拿在手上,一握,像尖头变红了的阳具。驴的阳具,马的阳具,总之是长的阳具。锁阳之名跟这有关么?据说可以吃,很补的,尤其是对男人。有滋阴壮阳之功效。一群人晚上到了宾馆,嚷嚷着要厨房的师傅帮忙做出来。味道并不特别好——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吃,怪怪的,也没觉得多么神奇,是不是要多吃一点才会显示功效?不知道。跟河南的铁棍山药味道差不多。没有味道就是有味道是吧。不过如果是饿极了的时候,能找到锁阳吃,一定开心得不得了。有营养。能救人一命。锁阳城就是因此而出名的。
这个地方本来不叫锁阳城,因为唐朝的大将、当过瓦岗寨主、福星程咬金被困于此,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有人找到了锁阳,发现这玩意儿能吃,不但能吃,还挺管饱,终于度过难关,等到救兵,解了番邦之围。后来就改名叫锁阳城了。一个传奇。锁阳就此出名。真是这样的吗?也有说是薛仁贵征西时发生的故事。主角是薛仁贵,不是程咬金。程咬金也是其中的一个配角,就是他逃出锁阳城去长安搬救兵的。薛仁贵就薛仁贵吧。一直觉得薛仁贵是个戏剧中人,或者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历史上还真有个薛仁贵。戏剧中的人物叫薛平贵。一字之差,其实是同一个人。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构的。薛仁贵就是薛平贵,薛平贵就是薛仁贵。薛平贵是根据薛仁贵编出来的。薛平贵在民间竟然比薛仁贵更有名。历史真是有意思。都是无名文人的功劳。锁阳城在甘肃,中国的西部,薛平贵征西,所以锁阳城的传说故事跟薛平贵(即薛仁贵)有关,更符合历史的真实吧。但锁阳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并不是很明确,因为它变成了废墟,什么文字资料也没有留下。留下的只是一些口头传说,民间故事,是的,还有戏剧——戏剧也是人编出来的。说到这里,我其实想说的是黄梅戏《锁阳城》。黄梅戏竟然有一本戏叫《锁阳城》,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锁阳城》又叫《海螺墩捡儿》、《父子两状元》。与此相关的戏剧还有:《武家坡》、《红鬃烈马》、《薛平贵和王宝钏》、《代战公主》……其中《代战公主》被一位中国作家改编成小说在英国出版。
有一年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到我老家黄梅县参加笔会,晚上人们请老画家画画,轮到我时,他问我:“你想画什么?”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喜欢画戏剧题材的漫画家,就想也没想脱口而出说:“《武家坡》。”老画家仿佛遇到知音一样,爽快地抬起笔:“好,就画《武家坡》。”了了数笔,画好了。形神兼备。我喜欢极了,收藏至今。但当时我其实对《武家坡》一点也不了解,只是听说过这样一曲戏。说到哪儿了?我想说的是,黄梅戏《锁阳城》也是一座古老戏剧的“废墟”,值得好好发掘、研究它,开发、利用它。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我一时之间不知道(没想好)怎么开发利用它。综合以上几部大戏,我觉得有这么几件事值得拎出来“晒”一“晒”:一、 跟战争有关。二、 跟爱情有关。三、 跟家庭有关。四、 跟孩子有关。
黄梅戏《锁阳城》又叫《父子两状元》。里面出现了一个“子”。又叫《海螺墩捡儿》,“捡儿”是黄梅方言。剧中还有大量黄梅方言,今后再说。戏名中出现了一个“儿”字。不管是“子”还是“儿”,都跟孩子有关。这就有戏了。我可以考虑把它改成“儿童文学”。时代背景是唐朝。《锁阳城》中没有讲是什么朝代的事情。含糊而过。总之是古代的事。不是“现代剧”,也不是“当代事”。是“古装戏”。把故事放到唐朝是合理的。不管是唐肃宗还是唐代宗,反正是唐朝。唐朝也有“边关”事。“代战公主”是西凉国的公主。西凉国(400年-421年)为十六国时期汉族李暠建立的割据政权。东晋十六国。这在时间上有点对不上号:唐朝时,没有西凉国。凉州以西,安西四镇。薛仁贵是唐高宗时期的大将。真的好混乱啊。边疆少数民族造反的事是常有的。中央政权必须镇压造反也是常有的。
《锁阳城》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朝中奸臣太师马金洛(大反派)陷害忠良,赵广大、李应龙父子先后高中状元,赵妻张百花在海螺墩生子,丢了,被樵夫李方捡回家养大,番王黄青造反……剧情也是很复杂、混乱,最后也是大团圆结局。张百花流放海螺墩放羊——令人想起苏武牧羊。只不过一个是女的,一个是男的。海螺墩这个地名也有点奇怪,怎么查也查不到,大概是那个地方有个土墩子,长得像海螺吧。基本上写实的剧情,没有幻想色彩。父子高中状元,所有问题一下子全解决了,也是俗套。其他几个跟这个戏相关的别的戏,好像又没有儿童、孩子,都是大人的戏。不好玩儿。王宝钏、代战公主、张百花……这几个女性角色倒是挺有意思的。《锁阳城》根本就没有一个地方提到“锁阳”这种东西。只是一个地名而已。跟真实的锁阳城相关的,还有唐僧的故事。据说唐僧曾在锁阳城里的塔儿寺呆过一段时间,讲经说法。塔儿寺至今还留有“遗存”。唐僧的故事又跟《西游记》有关。要发挥“锁阳”的作用。“锁阳”这“沙漠人参”又跟吃有关。脑子里糊涂了,不知道可以从哪里生发出“新故事”出来。先就这样吧。再想想。有意思的是,黄梅戏《锁阳城》里有一大段有趣的对话,后来被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捡”起来,改成了对口相声《蛤蟆鼓》(刘宝瑞、郭启儒)。还有一个“十八扯”也很有意思,就是“东扯西拉”的意思,扯得很好玩儿。里面出现了一个“本方土地”算是一个“幻想人物”。上面提到的“蛤蟆鼓”、“十八扯”,就是因为他与李方一路上聊天对谈“扯”出来的,跟剧情关系不大,但是很有意思,就是增加趣味性。“十八扯”把朝代、人物、事件都扯成了一团糟,一锅粥,很好笑——即所谓“关公战秦琼”是也。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