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钱吃路边摊,现在是没钱吃路边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09:59 1

摘要:“我们这沙县炒饭8~10块一份,路边摊则卖12块,真贵”、“夜市馄饨10块一碗,水平也就店里6块”、“地摊凉面肉沫的12块,没肉沫的10块,附近的门店才卖8元”。近日,“路边摊比门店还贵”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一份牛杂烫菜41元,一杯柠檬茶15元比喜茶还贵2元,加肉沫的凉面12元而门店只卖8元……曾经物美价廉的路边摊,如今正变成令人“吃不起”的存在。

“我们这沙县炒饭8~10块一份,路边摊则卖12块,真贵”、“夜市馄饨10块一碗,水平也就店里6块”、“地摊凉面肉沫的12块,没肉沫的10块,附近的门店才卖8元”。近日,“路边摊比门店还贵”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据第三方消费平台数据,近五年国内路边摊客单价累计上涨87%,远超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的年均增速。网友们精辟总结道:“以前是没钱吃路边摊,现在是没钱吃路边摊。”

曾经的路边摊堪称“性价比之王”,5块钱的手抓饼,8块钱一大碗的炒粉,不到10块就能搞定一顿晚餐。然而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今年7月,广东博主“肥玟不肥(生活体验)”发布了一则关于“路边摊贵过门店”的探访视频。视频中,路边摊的一份牛杂烫菜没有明码标价,简单点一份就要收41元,而小连锁店同款菜品分量更足、味道更好,价格仅35.5元。

炸串也是类似情况,路边摊35元,连锁品牌店明码标价仅33元;饮品方面,路边摊700毫升鸭屎香柠檬茶卖15元,比喜茶同款贵2元。这些现象并非孤例,在全国多地,路边摊价格逆袭门店的情况正在持续上演。

与普通人认为“摆摊不用房租”的想法相反,摊位费是路边摊首要面对的成本压力。为实现有序经营与城市规范化管理,当前许多城市将摊位集中规划区域,摊主入驻需要支付相应费用。

在广东佛山一处市场摆摊卖冰沙的潘先生透露,他所在的集市人流量大,摊位费加上水电费,最贵时一晚高达248元,而佛山其他集市的月租金普遍在1800元左右。

卖臭豆腐的摊主豆哥表示:“整体来看,对比以前8块钱一份的价格,确实是卖得贵了点,但也是没有办法,毕竟现在物价比以前贵了,成本上来了。”

除了明面上的摊位费和食材成本,路边摊还有很多隐形成本。在佛山摆摊卖茶饮的李女士算了一笔账:办健康证,餐车的充电、维修维护以及电瓶损耗等,每月就要花费300~400元。

卫生清洁方面的成本也不可忽视。每天花半小时打扫,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按人工工资计算,每天约15元,再加上清洁消耗品,每月预计还需50~100元。

而前期购置餐车、制冰机、冰箱等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就高达1.5万元左右。将这些成本综合计算后,部分路边摊的经营成本实际上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低。

除了成本因素,不少路边摊主经营逻辑转变,更是路边摊越卖越贵的重要原因。当前,越来越多的路边摊摊主摆摊的心态已经从“养家糊口”转向“网红经济思维”。

那些原本普通的街头小吃,经过网红包装和营销后,价格水涨船高。一根红薯裹上麻薯和芋圆,摇身一变成了“爱马仕烤薯”,售价25元。

日式小推车加上二次元属性拉满的日文标语,成了网红烧鸟铺,一串牛肋条20元、提灯15元、素菜5元……人均轻松破百。

以当前摆摊界的网红大单品提拉米苏为例,因为精致的摆盘,提拉米苏自带小资气息,搭配英文包装纸,即便在小县城,一份提拉米苏的单价轻松超过20元,特殊口味甚至突破35元。

还有一些网红博主摆摊卖加入麻薯、珍珠等小料的“爱马仕”烤红薯,居然也能将原本5元的普通红薯卖到20~30元。而近期火爆的“街头豆芽炒牛肉”,仅用豆芽、小葱搭配少量牛肉沫,售价就高达30元,溢价程度令人咋舌。

与路边摊市场环境变化并行的,还有客群消费变化。相比过去几年,当下路边摊的消费群体正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消费需求降级的发生,越来越多中产消费者、精致小资消费者的注意力开始从“高端”移向“烟火气”。

原来被学生及中低消费客群包围的路边摊,聚集了更多的“商场客群”,这些新客群对价格敏感度相对更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路边摊的价格阈限。换句话说,路边摊的客户变得更有钱了。

一位长沙网红摊位“主理人”表示,如今的顾客更愿意为口味和体验买单,“原来顾客问能不能便宜1块钱,现在都问能不能多加个芝士、多加个榴莲,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根据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年轻人在路边摊的消费中,“为拍照发社交平台”的占比达38%,“尝试网红口味”的占比45%。消费者愿意为“精致元素”支付溢价,这种消费偏好也让网红摊位的摊主们有了更多调整定价的空间。

尽管消费者们不断吐槽被“地摊刺客”伤害,但不能否认的是,地摊经济正持续高涨。自2020年成都率先为餐厅外摆“开绿灯”后,全国各地都在有序发展“地摊经济”。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越来越走向“正规军”的路边摊,在价格体系上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提供独特价值和优质体验的摊位,价格持续走高;主打性价比的传统小摊位回归更亲民的价格,薄利多销。

未来,路边摊的发展需要平衡成本、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作为民生经济的“晴雨表”,路边摊价格上涨不仅是多种市场与客群变化的影响,背后更是整体消费趋势的变局。

但拥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路边摊,不仅是“城市烟火气”的创造者,更是餐饮的人情味聚集地,能否持续存活,归根结底逃不开“实在”二字。

摆摊卖茶饮的小玲感叹:“营地里面茶饮基本都是卖15元这个价格。大家都说摆摊卖的茶饮居然还要15元,已经跟一些品牌茶饮差不多了,但是算上杂七杂八的成本,其实真没多少利润。”

卖炒田螺的林哥更加无奈:“不知道人流都去哪了,好像现在都没什么人出来消费,但自己的摆摊成本基本都打出去了,只能靠提高一点价格来赚钱。可价格一涨,来买的人就更少了。”因为生意不好,林哥已经挂上了设备转让的牌子。

路边摊的“昂贵”背后,是城市管理的成本、摊主的生存压力以及消费者对“市井气息”的复杂期盼。当传统成本优势被合规成本、流量成本、体验成本所抵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价格的倒挂,更是消费社会价值坐标的重构。

来源:光年以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