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圆满落幕。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心血管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大会以“全球健康”为主题,聚焦“心脏病无国界”,吸引了来自150多个国家的3万余名心血管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最
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圆满落幕。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心血管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大会以“全球健康”为主题,聚焦“心脏病无国界”,吸引了来自150多个国家的3万余名心血管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作为心血管领域的重要关注点,本届ESC带来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新进展”、“新观点”:在临床负担认知上,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对心衰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异;在管理优化方面,不仅强调了住院期间规范治疗,也指出预防、早期诊断和随访的重要性,提出“快速上调GDMT药物剂量 + 密切随访”的创新策略;在药物治疗领域,除了关注“新四联”GDMT的使用率和依从性,也着眼于临床实践中其他的可优化因素,从不同角度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撑,给全球各地的心内科领域专家学者带来了更多前沿研究和实践启示。
全球心衰负担加重: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
在全球心衰流行病学趋势研讨会上,来自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的Nathalie Conrad教授解读了全球心衰数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005年以前心衰患病率有所下降,但此后逐年上升,且心衰患病率的上升趋势在男女、各年龄组及不同地区均有体现。过去20年,其他心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下降25%–33%不等,而心衰发生率却同期上升约5%。
图 2000-2019年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变化情况
全球数据进一步显示,1990–2020年各国心衰患病率普遍增长。Conrad教授推测,全球心衰患病率上升的原因可能包括:①心脏疾病生存率提高,衍生出更多心衰患者(约40%–60%的心衰源于缺血性心脏病);②临床关注度提升、诊断和记录改进、轻症病例纳入统计,使得记录在档的心衰患者增多;③肥胖及社会经济差异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增加。心衰患病趋势对医疗服务造成重大挑战,因此或需开展心衰一级预防。
在心衰死亡率方面,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的Gianluigi Savarese教授指出,美国及欧洲的心衰死亡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整个欧洲,仅丹麦、瑞典等少数国家的心衰死亡率出现下降。
优化心衰管理: GDMT的优化与随访是关键
对于欧洲大多数国家心衰死亡率上升这一现象,Gianluigi Savarese教授解释道:“这并不意味着GDMT无效,而可能反映了临床对心衰认知的提高以及病例检出的增加。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权威指南共识推荐的“四联疗法”可将心衰死亡率降低约70%。”
以瑞典为例,超过90%的心衰患者接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AS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即便在瑞典医院通常作为二线或三线方案使用,其使用率也已经超过了80%;“四联”方案的使用率是60%,且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这表明,高使用率和良好依从性的GDMT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预后。
图 瑞典心衰患者GDMT方案使用率
杜克大学医学院Aferdita Spahillari教授分享的多中心RCT——STRONG-HF进一步证实,“快速上调GDMT药物剂量+密切随访”策略安全可行,可显著降低再入院和死亡风险。
图 不同类型的远程医疗干预方式
STRONG-HF研究纳入14个国家的1078 例未接受足量GDMT治疗的急性心衰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出院2周内滴定至足量药物,并在2个月内进行4次随访)和常规组,监测生命体征、NT-proBNP等指标。结果显示,高强度GDMT治疗组180天心衰再入院或全因死亡率仅为15.2%,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3.3%(RR=0.66,p=0.0021)。此外,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也明显改善。
需注意的是,当前GDMT的使用率或许还有提升的空间。尽管临床推荐在出院后第2周将GDMT滴定至最大推荐剂量,但实际上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在这一时间点达到足量用药[1]。Aferdita Spahillari教授指出,即便在研究支持下,全球心衰患者接受四联GDMT治疗的比例仍偏低,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偏远地区,全面实施仍面临挑战。当前,心衰患者出院后仍面临高死亡风险:1个月内死亡率高达7.5%,约1/4患者无法存活至出院一年。图 各个国家的四联GDMT方案使用率
来自中国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据同样表明,早期启动GDMT以及规律的随访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结局,降低再入院和死亡风险。在ESC 2025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介绍道,中国心衰中心认证项目HF‑CAP自2017年实施,通过规范GDMT执行、培训医护、教育患者及家属、多层级推进管理,提升治疗质量。数据覆盖全国31个省份,基线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合并症、心衰类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并结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类。患者出院后按1周、1月、3月、12月随访,缺席门诊者通过电话随访确保数据完整。分析结果显示,出院前早期启动GDMT药物后,患者在出院及随访期间的药物处方率维持较高水平,有助于稳定病情及预后的改善。从临床结局来看,随着HF‑CAP认证时间延长,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和/或心衰再入院)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累积风险分析显示,心衰恶化首次再入院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 心血管死亡和/或心衰再入院的累计发生率及比值比(95% CI)
近年来,多种能改善预后的心衰治疗药物的不断涌现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的治疗增加了新的选择,同时增加了更具获益的治疗方案的更新。《2021 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的ARN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SGLT2i “新四联”药物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HFrEF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因心衰住院的风险,延长无事件生存期[2]。这一新的治疗模式无疑给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但DAPA-HF研究显示,“新四联”药物仍存在不足:患者在接受“新四联”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仍然存在心衰加重与死亡残余风险[3],因此仍应针对可干预的重要因素进行治疗。心率作为一种易测量和评估的可优化因素,在心衰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而伊伐布雷定因具有单纯降低心率的作用,弥补了现阶段心衰治疗的不足[5,6]伊伐布雷定是一种选择性、特异性窦房结起搏电流(I)抑制剂,其中原研产品盐酸伊伐布雷定片于2015年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中国上市,适用于窦性心律且心率≥75次/分钟、伴有心脏收缩功能障碍的NYHAⅡ~Ⅳ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萨尔大学医院的Amr Abdin教授通过SHIFT试验最新分析结果指出,伊伐布雷定(Ivabradine)可为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EF)患者带来显著获益。SHIFT试验纳入了6505例LVEF≤35%、静息HR≥70 bpm患者,随机给予伊伐布雷定治疗或安慰剂,同时接受GDMT治疗。在研究设计上,研究团队采用了“win-ratio(WR)”方法来评价临床获益。WR是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将患者两两配对,并根据预先设定的分层终点顺序(如心血管死亡优先于心衰住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个综合的风险评分。与传统的“首次事件分析”相比,WR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不同结局的相对重要性和整体治疗效果,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更灵活的评价工具。
分析结果显示,伊伐布雷定组患者的主要终点表现优于安慰剂组患者,WR为1.23(95% CI:1.10–1.37;p 心血管死亡(53.47% vs. 46.53%,p 和心衰住院次数(56.97% vs. 43.03%,p
图 伊伐布雷定与安慰剂对HFrEF患者心血管转归影响的Win-ratio分析
延世大学附属心血管医院Jooyeon Lee教授通过INVERSE研究,探讨了伊伐布雷定在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IDCM)为病因的心衰患者中改善心肌重构方面的获益。INVERSE研究共纳入499例基线LVEF
结果显示,在接受伊伐布雷定治疗且1年时心率控制伊伐布雷定良好的心率控制(<70 bpm)可显著增加患者左室重构改善的可能(OR 2.00,95% CI 1.08–3.69,P=0.027)。
小结
ESC 2025前沿研究表明,全球心衰患病率和死亡率虽然不断上升,但是GDMT覆盖率仍不足。早期启动GDMT、高强度随访及快速滴定药物可显著降低再入院和死亡风险,这一结论得到了全球研究和中国HF-CAP实践的支持。此外,在GDMT治疗背景下,仍应关注临床常见可优化因素,如心率的管理,伊伐布雷定可改善HFrEF的左室重构和心血管结局。总体而言,优化药物治疗仍是提升心衰患者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Gad, Cotter,Benjamin, Deniau,Beth, Davison et al. Optimization of Evidence-Based Heart Failure Medications After an Acute Heart Failure Admission: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STRONG-H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Cardiol, 2023, 9: 114-124.
[2]McDonagh TA, Metra M, Adamo M,et al;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1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Eur Heart J. 2021 Sep 21;42(36):3599-3726.
[3]Docherty KF, Jhund PS, Inzucchi SE, et al. Effects of dapagliflozin in DAPA-HF according to background heart failure therapy. Eur Heart J. 2020 Jul 1;41(25):2379-2392.
[4]Shanks, J., Pachen, M., Lever, N. A., Paton, J. F. R., & Ramchandra, R. (2025). Reinstating respiratory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mproves hemodynamic responses during exercise in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 10.1007/s00395-025-01110-3.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07/s00395-025-01110-3
[5]Bucchi A, Baruscotti M, DiFrancesco D. Current-dependent block of rabbit sino-atrial node I(f) channels by ivabradine. J Gen Physiol. 2002 Jul;120(1):1-13.
[6]Thollon C, Cambarrat C, Vian J, et al. Electr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S 16257, a novel sino-atrial node modulator, on rabbit and guinea-pig cardiac preparations: comparison with UL-FS 49. Br J Pharmacol. 1994 May;112(1):37-42.
M-CORLN-CN-202509-00004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