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亦聪:大众创作的衍变及审美特征——以“职业向”网络文学为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22:40 1

摘要:在近20年的网络文学类型化发展过程中,“职业向”网络文学作品十分引人注目。所谓“职业向”,指小说内容依托特定的职业、技能展开,人物也是在职业发展、技能增长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职业向”网文与人们常说的“职场小说”存在很大不同:职场小说的重心在人物,依托职场,人物

在近20年的网络文学类型化发展过程中,“职业向”网络文学作品十分引人注目。所谓“职业向”,指小说内容依托特定的职业、技能展开,人物也是在职业发展、技能增长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职业向”网文与人们常说的“职场小说”存在很大不同:职场小说的重心在人物,依托职场,人物的社交生活、情感世界得以展开,至于职业自身的特点,则相对不那么重要;“职业向”网文则立足特定的职业背景、知识结构及技能体系引出故事线索,它的重心不在“人物”而在“职业”,虽然其中多数作品也会涉及职场社交、人物情感,但归根结底,破局的关键往往是知识、技能。

2000年前后,天涯论坛上流行着种种半纪实半虚构的职业题材作品,涉及城管、医生、摊贩、服务生等行业,这些作品是上世纪90年代某些杂志上“纪实文学”的孑遗,与后来的网络文学差异很大。“职业向”初露端倪是在2005年前后。《鬼吹灯》系列小说虽是“盗墓”题材,但以周易、奇门、风水、考古及现代军工技术为基础,构建起复杂的知识技能体系。《新宋》的主人公是历史系学生,意外穿越至北宋熙宁二年,凭借对历史的了解及其现代知识,办报兴学,著书立说,扶植清议,影响朝局。虽然这两部小说不是“职业向”网文,但已隐含着“职业向”网文的一些重要特点。2012年以后,各大平台开始注重现实题材,起点中文网设立“现实频道”,其中部分作品就是典型的“职业向”网文;晋江文学城设立“职业言情”栏目,试图将职业、爱情、成长结合,但作品较少;其他如番茄小说、知乎盐选等也纷纷推出“现实/职业”类型栏目,盐选作品普遍篇幅短小,风格接近纪实文学。

倘若广泛观察,可以发现,近年的“职业向”网文虽然数量庞大,类型分支很多,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医疗、律政、警察、金融、军旅等传统行业上。这关系到一种职业是否具有易挖掘的“小说性”,也关系到作者的职业来源——比如许多“医生文”的作者本就是医疗工作者,工作之余抽时间写作。更重要的是,这些职业的工作者可能都有深厚的文学积累,在上世纪通俗小说中,刑侦、律政、商战、军旅等是长盛不衰的题材,而近年此类题材的“职业向”网文,也往往有通俗小说意味,如卓牧闲的《滨江警事》就是典型例子。相对而言,“医生文”的空前盛况更耐人寻味,目前起点中文网的现实题材排行榜上,就有《行商坐医》与《医旅研途》两部医疗题材作品。传统通俗小说中以医疗为主题的并不多,我猜测近年“医生文”的兴起很可能与2007年电视剧《白色巨塔》的热播有关,许多“医生文”在技能积累、职业晋升方面的基础设定十分接近《白色巨塔》。

从新大众文艺角度看,职业向网文的大量涌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特点在于依托互联网媒介产生的“全民参与性”。小说不是短视频,全民参与当然不可能,但“职业向”网文的繁盛的确让一部分写作者能够即事而书,从职业生活中就地取材,催生出有趣作品。比如最白的乌鸦(检察官助理)从公诉人视角写《刑者·警长手记》,奉义天涯(刑侦队长)从派出所日常工作角度写《警探长》,令狐与无忌(通信工程师)从科技企业海外拓荒角度写《与云共舞》,以及手握寸关尺(临床医生)的《当医生开了外挂》、真熊初墨(外科医生)的《手术直播间》、青衫取醉(游戏策划)的《亏成首富从游戏开始》、授与天齐(特岗教师)的《我只是一个支教老师》等,都是例子。还有一部分“职业向”网文是基于想象创作,作者通过想象进入某种职业,进而演绎出丰富的叙事空间。“职业向”网文的一部分读者是“外行”,其兴味在于“窥秘”,另一部分读者是相关从业者或潜在从业者。某种程度上说,这些作品的确具有更强的公共性与参与性,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由“知识—经验—场景”构成的公域。

其二,“职业向”网文是新大众文艺“场景美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复杂的场景美学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描写,网络小说也不例外。传统通俗小说主要以故事、人物吸引读者,网络小说则削弱人物,转而以场景为重心。所谓“场景”,有点接近网文领域常说的“世界观”,但又有所不同,因为多数“职业向”网文取材现实生活,无需另行发明一套基础设定、规则资源等,它更像是供读者悠游其中的“虚拟体验馆”,只不过是由文字搭建而成。如果将职业理解为场景,就可以更深刻地领略“职业向”小说的趣味——本质上看,“职业向”小说的写作目的是帮助读者更直观地进入一种“虚拟生活”或“可能生活”。

从文学角度看,“全民参与”与“场景转向”皆有利弊两面。前者在不断拓宽小说疆界、吸引更多读者与写作者加入其中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小说的艺术门槛,以“职业向”网文为例,其中虽不乏佳构,但下限却更低,一些作品缺乏基本的写作素养,只是草草写完的急就章;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某些通俗小说过分依赖人物所造成的情节薄弱、主题模糊、背景平面化等问题,却也会削弱读者的深度体验,将阅读变成临时的观光,更遑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场景设计能力是最易被智能工具习得的。归根结底,写作是一门高级的技艺,一部小说如何在走向大众的同时维持艺术水准,仍有赖于写作者的天赋与勤奋。

作者简介

何亦聪,198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专著、文集4部,发表文章70余篇。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