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处于“服务角色”的形象很多:皇帝,我们会非常认可一种“勤政爱民”的形象;官吏,我们会非常认可一种“廉洁刚正”的形象;仆人,我们会非常认可一种“忠仆”的形象……;
人处于“服务角色”的形象很多:皇帝,我们会非常认可一种“勤政爱民”的形象;官吏,我们会非常认可一种“廉洁刚正”的形象;仆人,我们会非常认可一种“忠仆”的形象……;
这样的认可是发自民间的,从古至今都颇有各类民间文学去褒扬这样的故事。因为,这些形象切实地从他所处的角色位置为他人提供了有效的服务,符合百姓的利益需要。
可是,为什么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当中,认可归认可,内心里却还是不会“以服务为荣”呢?这就跟人们赞赏英雄,却鲜有人愿意去行英雄之事一样,因为做英雄,有时需要舍弃尊严的勇气甚至牺牲的代价。这其中关键还是“尊严与代价”两个桎梏。
比如我们熟知的文学形象里的包公,他所处的角色位置就是断案、为百姓伸冤,从今天角度看,他就是为百姓服务的公务员。
但在这个“服务”的过程中,包公会不断得罪上层官吏,被人讥讽,自己也频遭贬斥,付出的就是“尊严与多方面的代价”,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没好果子吃”。
所以,当让一位普通老百姓选择去做包公这样的角色时,他就会犹豫、会去衡量自己的得失。
其实,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出于善良的本性,多数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互服务”着,比如邻里间的互助互爱呀,那本身就是一种质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但由于老百姓同时又存在些小家、小农的思想,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在权衡重大利益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出现一些“自私”的表现,就是为了不愿意付出大的代价,保护自己的尊严。
当百姓跳出邻里生活进入陌生环境的时候,他们的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会更强,相对来说,他在邻里间的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就被削弱了。
生活上如此,当这位老百姓去经营一个摊档、一家公司、一家企业的时候,也会本能地将这些习惯带了过去,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中国式服务”的一个表象。有点悲哀的是,这里的“中国式”定义是贬义大于褒义的,这才是我们亟需去改变的地方。
客人到达餐厅后对餐厅经理A说:“我在电话里订了梅花厅,请带我去一下。”
A带客人到达该房后,客人拍桌大怒对A说:“房间怎么这么小?我在电话里都说好了,有十个人!你们是怎么做事的?耽误了我事情你赔得起吗!”
A冷静对客人说:“对不起,老板先别生气,您先坐坐,我马上问问前台,弄错了一定重新帮您安排妥当,绝不会误您大事的。”
A在走廊上用耳麦问前台:“梅花厅是什么回事?人家是十个人!”
前台女声委屈回答:“他明明说是四个人呀,这些广东人说话十四四十不分的,能怪我吗!”
A:“不管是你听错还是对方没说清楚,永远不要把错误推给客人,别再狡辩,赶紧换大房!”
前台:“现在真没大房了,除非您给朋友订的那房间能让换一下。”
A:“挨朋友骂总比挨客户骂强,赶紧换!”
换完房间后,客人对A说:“刚才不好意思,语气重了点,只是今晚我的客人太重要了,怠慢不得呀!”A:“我们才不好意思呢,下次一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欢迎您以后还常来啊!”
A走出房间后,摇着头自言自语说:“让他们六个人挤四个人的房间,就丢点脸凑合一下吧!”
孺子牛:“听说广东的餐饮业服务态度全国有名,这样看来还不算是虚言,服务意识正确,挨点骂也不打紧,关键是能够平息纠纷,让客人满意啰!”
A对孺子牛说:“挨骂的又不是你,我可是天天被人骂,作为餐厅经理,连帮朋友订个房间都办不好,丢脸呀!”
孺子牛:“你挨骂失去了点尊严,就一点点代价,但挽回的是餐厅和行业的尊严,这就是餐饮业的关键服务所在,何况,客人不也向你道歉了呀!”
A:“那是,尊严是相互的,我帮他解决了问题,他道个歉也应该,虽然在朋友面前丢了点脸,不过怠慢客人和在朋友面前失礼,孰轻孰重我还是知道滴!”
象上面例子中的那位客人,其实他就属于我前面说的带点小家思想的普通老百姓,潜意识里,他也是想服务好自己的客户,说明他本人也是有服务概念的,只是当餐厅的服务跟他的需求产生了冲突,他就会本能地去保护自己、去衡量自己的得失,所以纠纷就出来了。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区分“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那位餐厅经理处在服务角色的位置,他用自己个人的小损失维护了餐厅的服务宗旨,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倡导的。
假如餐厅经理没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位置,被人骂了不忿气,又舍不得放弃自己为熟人订的房间,当时餐厅已经没其它大客房了,那这事情就没法破,许多服务纠纷就是这样产生的。
内容源自“中国服务质量监督工作委员会”:聚焦服务行业发展,推动服务质量提升,引导社会尊重服务、提升服务荣誉感,促进服务高质量发展。
来源:坊间五千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