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不少地方白粉虱爆发特别严重,很多种菜的朋友都反映,打药效果不好,叶子一碰就飞起一片,看得人头疼。
种菜遇到虫害,是很平常的事。但发生了,就要认真防治。
今年不少地方白粉虱爆发特别严重,很多种菜的朋友都反映,打药效果不好,叶子一碰就飞起一片,看得人头疼。
白粉虱是一种小型白色飞虫,常聚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会导致叶片发黄、萎缩,传播病毒,白粉虱繁殖快,抗药性强,防治起来确实比较困难。
不少菜友试了很多方法,效果都不理想。
其实,每一种害虫都有防治的突破口,也就是它的“天敌”,只要找对方法,防治白粉虱并不难。
化学防治法
防治白粉虱,首先要选对药。白粉虱对普通药物容易产生抗性,单一用药效果差。建议使用复配药剂,即两种药物混合使用,这样可延缓抗药性,提高杀灭效果。以下是五种推荐配方:
1.联菊·啶虫脒 + 螺虫乙酯
联菊·啶虫脒是针对白粉虱的常用药,但长期使用易产生抗性。配合螺虫乙酯使用,能通过内吸传导持续起效,不易产生抗性。
建议配比:联菊·啶虫脒10毫升 + 螺虫乙酯5毫升,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
2.烯啶虫胺 + 噻虫嗪
烯啶虫胺对白粉虱成虫和若虫都有良好效果。噻虫嗪具有内吸和触杀作用,混合后可增强持久性。
配比:烯啶虫胺10克 + 噻虫嗪8克,兑水15公斤。打药时务必喷透叶片正反面,以及地面周围。
3.螺虫乙酯 + 吡丙醚
螺虫乙酯能抑制白粉虱幼虫蜕皮,吡丙醚则影响其产卵和孵化。两者混合使用可打破虫害周期。
配比:螺虫乙酯10毫升 + 吡丙醚15毫升,兑水15公斤。
4.联苯菊酯 + 氟啶虫酰胺
联苯菊酯击倒速度快,氟啶虫酰胺干扰害虫进食,混合后可快速杀灭并持续防控。
配比:联苯菊酯12毫升 + 氟啶虫酰胺10克,兑水15公斤。
5.螺虫乙酯 + 噻虫啉
噻虫啉具强内吸性,螺虫乙酯持效期长,混合后适用于抗性较强的白粉虱群体。
配比:螺虫乙酯8毫升 + 噻虫啉10克,兑水15公斤。
配药时,可添加少量植物提取液,如大蒜水、薄荷水或烟叶浸泡液,这些对白粉虱有驱避和抑制效果。也有人加入少量洗洁精或洁厕灵,增强药剂附着性,但要注意控制用量,避免药害。
打药方法一定要正确,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白粉虱多在叶背活动。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组配方,应轮换2-3种方案,避免抗性产生。打药时从菜地四周向中心推进,田边杂草也要喷到,防止白粉虱逃逸迁飞。
物理防治法
化学防治虽效果明显,但可能仍有遗漏。比如虫卵未彻底消灭,或打药不全面。此时可结合物理方法进行补充。
1.设立防虫网
防虫网能有效阻断白粉虱侵入,特别适合小面积菜园或大棚使用。选择80目防虫网,网眼细小,可阻挡白粉虱成虫进入。对于大面积露地种植,防虫网成本较高,实施难度大。
2.悬挂黄色粘板
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趋性,会主动飞向黄色粘板。在植株上方15-20厘米处悬挂,每亩地放置20-30片,可有效减少成虫数量。
3.喷水除尘
白粉虱喜欢干燥环境,定期用清水喷洒叶面,尤其是叶片背面,可清洗蜜露和尘埃,减少成虫产卵意愿。同时提高田间湿度,不利于白粉虱繁殖。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天敌或生物制剂控制害虫,对环境友好,适合长期综合防控。它可弥补化学防治的抗药性问题和物理防治的局限性。
1.释放天敌昆虫
如丽蚜小蜂、瓢虫和草蛉,这些昆虫能捕食白粉虱的卵和若虫。可在发生初期分批释放,建立天敌种群。
2.使用生物药剂
如苏云金杆菌、矿物油或印楝素等生物源农药。这类药剂对白粉虱有一定防效,且对益虫和环境影响小,适合有机种植或敏感期使用。
白粉虱危害大,防治难度高,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实际防治中应结合化学、物理和生物方法,根据种植情况和发生程度灵活选择。打药要注意方法,全面喷雾,交替用药,才能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来源:阿驰的农事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