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呼气、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无数微小的液滴和气溶胶。它们可能会黏附在桌面、衣物和墙壁等表面上,也可能飞溅、反弹,甚至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当我们呼气、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无数微小的液滴和气溶胶。它们可能会黏附在桌面、衣物和墙壁等表面上,也可能飞溅、反弹,甚至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事实上,类似的液滴现象并不仅限于健康领域,在工业生产、农业喷洒和自然环境中也普遍存在。科学家对毫米级的液滴的撞击行为早已进行过深入研究,这类研究常常与喷墨打印等应用相关。然而,对于微米级(1微米=10⁻⁶米)的高速液滴,在疏水表面(不易被水润湿的)的表现,仍知之甚少。
这就引发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挑战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水性微滴会反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疏水表面上,微滴是黏附还是反弹,只取决于它们的大小和流体性质,与入射速度无关。而如今,一项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显示,速度同样是一个关键因素。
毫米级液滴的规律与微滴的新挑战
过去的研究表明,对于较大的毫米级液滴来说,当它们的速度很慢时,会乖乖黏附在表面上,并摊成一个扁平的水迹;当它们的速度很快时,则往往会飞溅。不过也有一些特别的情况,比如在一层极薄的空气膜或疏水表面上,它们也有可能会反弹。
而当液滴缩小到几十微米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个尺度上,飞溅几乎见不到,取而代之的是:液滴要么被黏住,要么反弹。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为了揭示是什么决定了微米级液滴是“黏住”还是“反弹”,他们观察了直径约30–50微米的液滴,以1–10米/秒的速度撞击特氟龙疏水表面的过程。
这些碰撞过程极其短暂,仅持续几十微秒,但研究团队利用高速摄像机,将整个过程放慢了10万倍,拍摄到了有可能是迄今为止尺度最小、速度最快的液滴反弹细节。
速度与尺寸是关键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微米级的液滴来说,入射速度实际上是决定其反弹还是黏附的关键因素:当液滴入射的动能足以克服能量耗散和表面黏附时,就会发生反弹。
换言之,液滴只有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最佳入射速度区间”内,才会发生反弹:如果速度太慢,它会直接黏在表面上;太快,也会黏住。只有处在中间的速度,才能既有足够的动量脱离表面,又不会因过猛而坍缩回表面。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与尺寸相关的效应:如果液滴太小,那么无论速度为何,都无法反弹。原因在于液体的黏度会施加一个基本的尺寸限制,阻止了最小液滴的反弹。
从实验到模型
为了理解其中机制,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简化的“弹簧-小球模型”。
这个模型表明:液滴就像一个小弹簧球,既有惯性,又受表面张力和黏附力的制约。在理想的、完全疏水的表面上,液滴可以在任意速度下反弹;但在现实世界中,表面总会存在能量耗散或黏附力等影响。因此,对于微米级液滴来说,只有在表面张力、惯性、黏性、黏附力恰好平衡时,才会出现反弹。
接着,研究人员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验证了实验结果。
总的来说,研究人员发现,疏水表面由于黏附力较弱,会使得水性微滴在撞击时出现一个与速度相关的从“黏住”到“反弹”的转变。他们观察到,只有在惯性足够大、表面黏附又很小的特殊条件下才会反弹。
此外,他们还预测了一个普适性的水性液滴反弹尺寸下限。以特氟龙表面为例,当液滴直径小于25微米时,反弹将完全被抑制;而在更加亲水的表面上,研究人员预计更大范围的液滴尺寸都会表现为黏附。
从打印到防疫
这些发现具有广泛应用,它们不仅揭示了微滴反弹背后的动力学规律,也为喷墨打印、3D打印、农药喷洒,甚至气溶胶研究都提供了新思路。
在印刷领域,了解液滴反弹的速度窗口有助于确保油墨在疏水表面上的稳定沉积;在农业中,它可以为防止农药从叶片表面弹走而给出对策;在健康研究中,它揭示了呼吸道飞沫可能会黏附在家具上,或反弹后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影响疾病的传播方式。
接下来,研究人员计划探索更多可能影响液滴行为的因素,比如电荷、具有部分固体特性的黏弹性流体,以及能降低表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类似肥皂的物质)。这些特性在真实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且很可能改变“黏附”与“反弹”的边界。研究人员也期待,它们将揭示出新的、出乎意料的现象。
##参考来源:
来源:原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