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656年的秋老虎还没退,长安大理寺的院子里晒得人发昏。砖石地上的热气往上冒,混着牢里飘来的霉味。
42岁李义府见囚女挪不开眼,逼官改判抢回府,1年后结局藏着大唐吏治真相
公元656年的秋老虎还没退,长安大理寺的院子里晒得人发昏。砖石地上的热气往上冒,混着牢里飘来的霉味。
42岁的李义府穿着簇新的绯色官袍,慢悠悠走着。刚从中书舍人升成中书侍郎,腰杆挺得笔直,脸上挂着笑。
他是来巡察的,可眼神没往案卷上放,反倒在牢房门口扫来扫去。大理寺的人都陪着笑,谁也不敢怠慢。
突然,他的脚步停了。牢房最里头,一个女子正靠着墙坐着,枷锁把手腕磨得通红,却难掩丰腴美艳的模样。
李义府眼睛都直了,悄悄拽过旁边的大理丞毕正义。毕正义个子不高,赶紧凑过去听他说话。
“这女子定有天大的冤情,”李义府声音压得低,眼底的贪婪藏不住,“速速送我府邸,老夫连夜审讯。”
毕正义心里“咯噔”一下,冷汗差点下来。他哪敢说不?眼前这可是皇帝跟前的红人,刚立了大功。
没人不知道,李义府能升官,全靠拥立武昭仪。之前皇帝想立武昭仪为后,大臣们全反对,就他站出来说好话。
武昭仪正得宠,李义府自然跟着飞黄腾达。从掌管文书的中书舍人,一下跳到中书侍郎,相当于副宰相,权势大得很。
这女囚他认得,是洛州的妇人淳于氏。犯的是通奸罪,按大唐律法,本该判流放三千里,案卷早就定了。
可李义府开口了,哪有驳回的道理?毕正义赶紧点头:“大人说得是,下官这就去办。”
他转身就吩咐狱卒,找了个“案情存疑,需复审”的由头,给淳于氏解了枷锁。趁着天黑,用马车悄悄送出去。
马车直接进了李义府的府邸后门。李义府早就在院里等着,见人来了,挥手让下属都退下,满脸得意。
淳于氏吓得浑身发抖,她一个普通妇人,哪见过这阵仗?只知道眼前这大官能决定自己的生死。
李义府倒没立刻为难她,只说:“你别怕,到了我这儿,保你平安,再也不用去流放了。”
他心里打着算盘,淳于氏模样出众,留在府里当妾正好。至于通奸罪,在他眼里根本不算事儿。
可他没想到,这事儿没瞒多久。侍御史王义方很快就闻出了不对劲。王义方是出了名的刚正,眼里揉不得沙子。
他查案子时发现,淳于氏的卷宗被改了,流放改成了“无罪释放”,理由写得含糊不清。这不合规矩。
顺着线索一查,很快就查到了毕正义头上,再往下挖,李义府的名字浮出水面。王义方气得拍了桌子。
第二天上朝,王义方就站出来弹劾李义府。他拿着案卷,一条一条说清楚:淳于氏罪名确凿,李义府强抢囚女。
朝堂上一下安静了。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说话。都知道李义府是武昭仪的人,碰他就是碰武昭仪。
高宗李治坐在龙椅上,脸色不太好看。他心里偏着武昭仪,自然不想处置李义府,反倒觉得王义方多事。
“李义府是朝廷重臣,怎会做这种事?”高宗开口了,语气带着维护,“王御史莫要捕风捉影。”
王义方急了,跪在地上大声说:“陛下,证据确凿!毕正义就在殿外,可当堂对质!”
毕正义早就被吓得魂飞魄散,被带上来后,话都说不利索,支支吾吾半天,没敢说实话。
李义府站在一旁,依旧挂着笑,慢悠悠道:“陛下明察,臣只是见那女子可怜,想细查案情,何来强抢一说?”
他这副“笑里藏刀”的模样,大臣们都熟悉。早年就有人给她起外号“笑中刀”,还有人叫他“人猫”,说他外表温和,内心狠毒。
高宗本来就不想深究,听李义府这么说,立马借坡下驴:“既然是误会,这事就过了。王义方退下吧。”
王义方还想争辩,却被侍卫架着拉出了朝堂。没过几天,他就被贬到了偏远的莱州当司户参军。
这边风波刚平,毕正义就遭了殃。李义府怕他嘴不严,派人去监狱“问候”他,话里话外都是威胁。
毕正义知道自己活不成了。要是说了实话,李义府不会放过他;不说实话,王义方那边的罪也担不起。
当天夜里,毕正义就在牢里自缢了。一条人命没了,李义府却跟没事人一样,照样上朝理事。
他还把淳于氏藏在了府里,对外只说收了个侍女。没人敢再提这事儿,朝堂上更没人敢惹他了。
李义府反倒更嚣张了。仗着武昭仪撑腰,卖官鬻爵,收了不少钱财。家里的金银珠宝堆成了山,奴婢就有几百个。
有人看不过去,悄悄给高宗上书,说李义府贪赃枉法。高宗看了信,只是召见李义府,轻轻说了句“收敛点”。
李义府根本没当回事,回去后该怎么贪还怎么贪。他知道,有武昭仪在,皇帝不会真处置他。
可他忘了,“人狂没好事”。一年后,他胆子大到敢动皇亲国戚的地盘,想强占人家的庄园。
那户皇亲不是旁人,是高宗的叔叔。人家直接告到了高宗面前,还拿出了李义府威胁他的书信。
这下高宗真的生气了。再偏护也不能让他骑到皇室头上,更何况武昭仪当时已经稳了,也不需要再刻意护着他。
加上之前积累的怨愤,大臣们趁机纷纷弹劾。李义府的罪状一条接一条,贪赃、枉法、强抢民女、打压异己,样样确凿。
高宗下旨,把李义府削职为民,流放到巂州。巂州在今天的四川西昌,当时是偏远之地,条件极差。
李义府从云端一下摔进泥里。府里的钱财被没收,奴婢也散了,淳于氏的下落没人再管,多半是流落民间了。
他到了流放地,哪受过这苦?吃不好住不好,又气又恨,没过几年就病死了,才53岁。
消息传回长安,大臣们暗地里都松了口气。这个“笑里藏刀”的奸臣,总算得到了报应。
武昭仪从头到尾没说一句话。对她来说,李义府只是个有用的棋子,没用了自然就弃了。
大唐的朝堂上,这样的戏码其实不少。奸臣靠着站队得势,得意忘形后栽跟头,从来都是一个套路。
高宗的纵容也不是偶然。他性格软弱,又偏信武昭仪,才给了李义府嚣张的机会,让吏治变得混乱。
毕正义是可怜人,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死,藏着小人物在官场里的无奈和悲哀。
淳于氏更惨,从头到尾都是被动的。从囚犯到玩物,再到被抛弃,她的命运从来不由自己做主,只是乱世里的一粒尘埃。
李义府的结局看着解气,可背后暴露的问题更值得琢磨。吏治清明与否,从来都和掌权者的态度紧紧绑在一起。
要是高宗能早点严明法纪,不偏袒亲信,李义府也不敢那么嚣张,毕正义不用死,淳于氏也不会落得那般下场。
历史里藏着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做人别太贪,做官别太狂,再大的权势,也扛不住自己作出来的祸。
文献来源:《旧唐书·李义府传》、《新唐书·王义方传》、《资治通鉴·唐纪十五》、中国历史网《李义府:唐朝“笑里藏刀”的奸臣结局》、百度百科《李义府》《淳于氏案》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