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宋朝堂出奇案!“武穆”英雄,本该青史留名,光耀万代!可偏偏有人,顶着同样的“武穆”封号,一个在太庙里受尽香火,风光无限!另一个,咱们的岳飞岳武穆,精忠报国,却连太庙的门槛都摸不着边儿!更别提那什么“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压根儿就没他岳爷爷的份儿!这不就是明摆着
大宋朝堂出奇案!“武穆”英雄,本该青史留名,光耀万代!
可偏偏有人,顶着同样的“武穆”封号,一个在太庙里受尽香火,风光无限!
另一个,咱们的岳飞岳武穆,精忠报国,却连太庙的门槛都摸不着边儿!
更别提那什么“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压根儿就没他岳爷爷的份儿!
这不就是明摆着的“同名不同命”,背后藏着多大的猫腻?
难道岳飞的赫赫战功,还不如一纸“人情世故”?
话说这“武穆”二字,可不是随便给的。
“武”字,那是刀山火海里滚出来的军功,“穆”字,那是人品、德行、忠诚度的官方认证。
掰着指头数数,唐朝的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得了个“武穆”。
明朝的沐英,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铁杆,也叫“沐武穆”。
到了咱大宋朝,这“武穆”桂冠,竟然一下子砸下来两个!
一个是家喻户晓的岳飞岳鹏举。
另一个,您可能得顿一下,他叫曹玮。
谁是曹玮?这哥们儿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宝贝儿子。
老子英雄儿好汉,曹玮在西北边疆那也是威名赫赫,号称“西北长城”。
曹玮
《宋史》怎么夸他来着?“用兵如神”,“深沉有谋,善用间,料敌情无不中”。
听听,这评价,妥妥的“将门虎子”,一点不掺水。
曹玮去世,宋仁宗老赵同志那叫一个伤心,直接下令罢朝两天,专门悼念。
这还不算完,谥号“武穆”安排上!
更绝的是,宋英宗后来直接把曹玮的牌位请进了太庙,配享宋仁宗的庙庭。
这是啥待遇?这就是皇帝老爷子天天上香,都能瞅见你,跟你唠唠嗑的待遇!
再后来,宋理宗搞了个“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曹玮和他爹曹彬,爷儿俩双双上榜,风光得很!
您想想,曹玮这“武穆”,是不是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
他爹是开国元勋,自己又是战功卓著,皇帝器重,这人脉,这背景,那叫一个“硬核”!
可问题来了,岳飞呢?他的“武穆”又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仅仅是运气差点儿?
提到岳飞的“武穆”,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啊!
这位爷,三十九岁就被“莫须有”了,临死前在供状上就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那悲愤,那冤屈,简直能冲破天际!
所谓的“武穆遗书”,那是金庸老爷子的小说家言,当不得真。
岳飞死后多少年才给平反?足足等到了宋孝宗赵昚(shèn)那会儿。
可这平反,也只是“追复原官,以礼改葬”,意思就是官复原职,坟头给修修好。
又过了些年,到了公元1178年,岳飞被害三十六年之后,才给追谥了个“武穆”。
您瞅瞅,这“武穆”来得多不容易!
后来宋宁宗又给追封了个鄂王,宋理宗时期,还把“武穆”改成了“忠武”。
可老百姓不管那些,叫顺了口,就认“岳武穆”。
按理说,岳飞这军事才能,这品格,这忠诚度,比起曹玮,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可为啥曹玮能进太庙,能入昭勋阁,岳飞却两头都没份儿?
这太庙是什么地方?那是供奉皇帝祖宗和有大功于国家之人的神圣所在。
能进太庙,那是臣子身后至高无上的荣耀。
吕颐浩,南宋初年的宰相,帮着宋高宗平定过苗刘兵变,救过驾。
他死后谥号“忠穆”,宋高宗直接发话,等我死了,让吕颐浩配享我的太庙。
后来吕颐浩也顺理成章进了昭勋阁。
看看人家这待遇!
岳飞呢?论军功,他打得金兵哭爹喊娘;论忠心,他“精忠报国”四个字刻在背上。
可结果呢?太庙没他的座,昭勋阁没他的画。
难道真是岳飞的功劳不够大?还是说,这背后有啥不能说的秘密,让后来的皇帝们都“心里有鬼”?
要说岳飞为啥进不了太庙,入不了昭勋阁,这事儿啊,得从根儿上找。
根儿在哪?在宋高宗赵构那儿。
当年是谁下令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又是谁默许秦桧害死岳飞的?
赵构啊!
岳飞一死,赵构心里那块大石头算是落了地,不用再担心这手握重兵的将领功高震主,也不用再听那些“迎二圣还朝”的刺耳话了。
对他来说,这叫“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
可这事儿办得实在不地道,天下人都看着呢!
后来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多少也是想挽回点民心,给自己脸上贴点金。
但您想啊,给岳飞平反,不就等于明着说赵构当年做错了吗?
这不就是“啪啪”打太上皇的脸吗?
所以啊,这平反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给点名誉,给点待遇,但核心问题不敢碰。
啥是核心问题?就是彻底否定赵构的决定,把岳飞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您想想,要是把岳飞供进太庙,那后来的皇帝祭祀赵构的时候,一扭脸就看见岳飞的牌位,这不是膈应人吗?
赵构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
所以,宋孝宗也好,后来的宋理宗也好,都不敢这么干。
宋理宗那会儿,距离岳飞被害已经一百多年了,按说时间能冲淡一切。
他搞那个“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其实也有他自己的小九九。
一来是彰显本朝的文治武功,给自己脸上增光,满足一下“尊重需求”。
二来也是想通过表彰功臣,凝聚人心,巩固统治。
可这名单里,水分可不小,有些人的功绩,那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凑数的。
即便如此,岳飞还是没能进去。
为啥?因为“岳飞”这两个字,在南宋官场,尤其是在那些揣摩上意、明哲保身的士大夫眼里,依然是个敏感词,是个“烫手山芋”。
谁也不想因为一个死人,得罪了活着的皇室,或者触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黑历史”。
这可真是“人走茶凉”,不,是“人死帐未了”啊!
说起南宋的铁杆“鹰派”,辛弃疾稼轩先生那是当仁不让的头一号。
这位爷,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他写起词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叫一个豪放!
岳飞被害的时候,辛弃疾还是个两岁的娃娃。
等到岳飞平反,辛弃疾已经二十二岁,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
按理说,辛弃疾这种天天琢磨着“想当年,金戈铁马”的主儿,对岳飞这样的前辈英雄,那肯定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可您翻翻辛弃疾的词,写了那么多英雄好汉,从刘邦项羽到曹操刘备,偏偏对近在眼前的岳飞,那是“只字不敢提”。
这就怪了!难道辛弃疾也怕惹麻烦?
您还真别说,就是这么回事!
当时的南宋朝廷,虽然给岳飞平了反,但“主和派”的势力依然盘根错节。
再加上岳飞这事儿牵扯到宋高宗这位“太上皇”的“历史污点”,所以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门儿清,这是个敏感话题,能不碰就不碰。
这就好比现在有些明星出了事儿,大家在公开场合都避而不谈,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
可辛弃疾心里能没有岳飞吗?那是不可能的!
公元1204年,辛弃疾在镇江当知府,手握兵权,那也是一方大员了。
岳飞的孙子岳珂,当时还是个年轻人,听说辛弃疾在镇江,就拿着名片去拜访。
辛弃疾一看来的是岳飞的后人,立马就见了,而且谈了很久,俩人还成了忘年交。
岳珂后来回忆说,辛弃疾之所以见他,是因为“阶父兄旧”,意思是看在他爷爷和父亲的面子上。
这话说得客气,其实辛弃疾那是发自内心的敬重岳飞啊!
只是这种敬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没法大张旗鼓地表达。
他只能在私下里,用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向自己的偶像表达一份敬意。
这不就是妥妥的“用爱发电”,在“朋友圈”里给偶像点个赞,还不敢让“领导”看见吗?
英雄惜英雄,却只能“暗送秋波”,这又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
说到底,岳飞的“武穆”之名响彻云霄,却始终未能堂堂正正地走进那象征国家最高荣誉的太庙与昭勋阁,这不仅仅是岳飞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缩影——皇权的面子,往往比英雄的里子更重要。
在您看来,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我们是更应该铭记那些由胜利者书写的“官方认证”,还是更应该珍视那些在民间口口相传、虽无“编制”却深入人心的英雄本色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参与这场关于历史、英雄与人性的深刻讨论!别忘了关注我@长安聊历史,更多历史爆料等着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李心传撰
《三朝北盟会编》 (宋)徐梦莘撰
《岳飞传》 邓广铭 著
《辛弃疾传》 邓广铭 著
来源:小胡历史创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