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6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主任芮云峰教授团队石柳博士后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IF 15.8)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题为“Nanoparticle-Driven Tendon Repair: the Role of
4月6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主任芮云峰教授团队石柳博士后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IF 15.8)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题为“Nanoparticle-Driven Tendon Repair: the Role of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in Immune Modulation and Stem Cell Enhancement”,该研究聚焦负载血管活性肠肽纳米颗粒通过调节免疫稳态与干细胞功能促进肌腱内源性修复能力,提出肌腱损伤修复新策略。本文第一作者为王昊博士研究生,高宇澄博士研究生和王锦玉副主任医师,通讯作者为芮云峰教授和石柳博士后。
据介绍,肌腱损伤约占骨骼肌肉系统损伤50%,主要症状为局部疼痛,肿胀以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便,同时给社会带来经济负担。肌腱损伤通过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然而,由于肌腱自我修复能力受限,导致目前治疗预后不理想,可能出现感染、肌腱粘连、再断裂等并发症。因此,探索有效的促进肌腱修复和再生策略成为再生领域关键问题之一。
本研究建立一种新型生物材料VPZG(VIP@PLGA@ZIF-8@GelMa)并探究其在肌腱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团队通过将血管活性肠肽(VIP)负载于PLGA修饰ZIF-8纳米颗粒中,并嵌入GelMa水凝胶,实现了VIP在肌腱损伤部位的缓释。实验结果表明,VPZG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抑炎)极化,抑制M1型(促炎)极化,并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的释放,从而调节免疫微环境。此外,通过巨噬细胞-干细胞共培养发现,VPZG还增强了肌腱干细胞(Tendon stem/progenitor cells, TSPCs)的克隆形成、迁移和成腱分化能力。在SD大鼠髌腱损伤模型中,VPZG显著促进了肌腱再生,改善了胶原排列,并减少了炎症反应。这些发现表明,VPZG通过双重调控免疫稳态和干细胞功能,为肌腱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研究还强调了VIP在组织修复中的广泛潜力,并展示了纳米材料在药物递送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前景。(编辑刘敏 校对王倩 编审程守勤)
来源:东南大学中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