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美丽的“富民花”——菏泽市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5:34 1

摘要:四月,桃李芬芳未尽,海棠妩媚初绽,牡丹接天连地盛开,昭告着世界牡丹大会如约而至。走在菏泽,城区精品牡丹园星罗棋布,郊区大田牡丹连阡接陌,这里的每寸土壤,都浸润着牡丹的芬芳。

四月,桃李芬芳未尽,海棠妩媚初绽,牡丹接天连地盛开,昭告着世界牡丹大会如约而至。走在菏泽,城区精品牡丹园星罗棋布,郊区大田牡丹连阡接陌,这里的每寸土壤,都浸润着牡丹的芬芳。

俯瞰菏泽“牡丹图”。

“我们精心筹备了4个分论坛,29项协会活动,涵盖赏花旅游、产业发展、文艺展览、学术交流等领域。”在4月8日的开幕式上,菏泽市委书记张伦向全世界发出真诚邀约。

2025世界牡丹大会开幕式。

世界牡丹大会流光溢彩的底气和支撑,来自菏泽大力发展牡丹产业——新质生产力让多彩牡丹四季盛放;延链深加工使牡丹产品“扬帆出海”;文创文旅为牡丹文化注入蓬勃动能……如今,牡丹这朵“富贵花”在菏泽竞相绽放,产业年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一时盛景变四季盛放

牡丹,以花大、型美、色艳著称。菏泽牡丹栽培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已有1500多年历史。在历史的岁月里,牡丹之美只与春日挂钩,但在菏泽,随着催花牡丹技术的成熟,花农增收变得不再受制于时间。

万里平畴,丹花似锦。从牡丹区一路向北,便到了黄堽镇。绿美牡丹产业园(以下简称绿美产业园)里,近60座标准化催花大棚鳞次栉比,物流车辆匆匆穿梭往来,打包鲜切花的工人忙碌且乐此不疲。产业园总经理孙文起说,这座牡丹园年出货量达20万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催花牡丹生产基地。

反季催花牡丹的原理,是打破牡丹的自然生长规律,提早解除休眠。孙文起说,自然状态下牡丹必须历经冬季低温春化的过程来促进花芽发育,牡丹催花,要将其放入冷库低温保存30天左右,模拟秋冬休眠。最关键的一步,是将其移入温室大棚进行控温栽培,通过动态调整温度达到牡丹开花的有效积温。

打破休眠期的牡丹,对温度要求极高,棚内的自动温控装置是实现牡丹反季节催花的“法宝”。据介绍,通过白天控温18-22℃,夜晚控温6-8℃,生长45天即可成花。这座园区里,一时盛景变四季盛放正成为现实。

催花牡丹正释放可观的经济效益。黄堽镇党委副书记杨云说,2022年,为了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政府投资建设该园区,以“园区+村集体+花农”的模式运营。对花农来说,高质量的硬件为稳定生产提供根本保障;对村集体来说,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用于民生发展。

“把花养开了,直播团队就来了,花农不愁销路。”虽然销售高峰期春节已过去两个多月,说起当时的忙碌,孙文起不禁揉了揉肩膀,“产量销量都是一年比一年高,目前整个园区已累计催花20万盆,占全市总数的三分之一。”

直播团队在地头将催花牡丹卖到世界各地。

占地280亩的绿美产业园,目前已吸引周围的3家快递物流企业入驻。这折射了反季催花牡丹产业带来的巨大富民效应。孙文起说,全园区观赏牡丹、催花牡丹、牡丹芍药鲜切花三项网红产品年产值不低于1.2亿元。

在曹州百花园高级农艺师孙文海看来,催花牡丹、盆栽牡丹、两用(油用观赏)牡丹等牡丹新业态发展是市场需求指引下的必然结果,也是牡丹育种下一步的方向。

节会游人游览之际,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仍穿梭在姹紫嫣红间打理花朵。一手管理,一手育种,40多年间,他不仅给园林增强了“体格”,更为其换上“新装”。定向杂交、远缘杂交……培育一株牡丹新品种需要近10年,孙文海已参与培育出400多个牡丹新品种。

为表彰孙文海为牡丹育种做出的贡献,一种新品种牡丹被命名为“文海”。

孙文海(左)查看牡丹生长情况。

从民间到科研院所,让菏泽牡丹开得更久更美、更具价值是育种人的默契。菏泽牡丹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了由32位专家组成的牡丹产业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拔尖人才40余名,培育的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

如今菏泽牡丹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2024年,新品种“墨丹”开花直径达到30厘米,创下黑色系牡丹的最高纪录,至今提起,孙文海仍津津乐道,也更感责任深重。

“墨丹”开花直径达到30厘米。

单一种植成全链发展

花开之际,走在各大牡丹园,展位售卖的牡丹糕点、冰糕等产品凭精美造型吸睛。淡粉或鹅黄的牡丹冰糕造型逼真,花瓣纹理若隐若现,有手持式,有托盘装,有的将牡丹层层叠叠的花瓣形态完美复刻,有的在糕体上精心雕刻了立体牡丹。

这些巧思为游客带来味觉视觉双重体验的同时,也为提升牡丹产业附加值注入活力。从牡丹食品的推出,不难洞见菏泽由牡丹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的决心与智慧。

牡丹园里,各类牡丹深加工产品走俏。

“牡丹浑身都是宝。”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尧舜牡丹)总经理张防认为,牡丹不仅是菏泽的文化符号,更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从文人墨客笔下的“国色天香”到实验室里的“分子密码”,菏泽正通过全面开发牡丹价值,让一朵花生长为一条产业链。

无论在科研还是实践层面,一朵花的价值边界,永远在突破想象的路上。牡丹花蕊可以做花蕊茶,牡丹鲜花做鲜花茶,牡丹籽能压榨牡丹籽油,可加工成食品、化妆品,牡丹的茎、叶可以提取黄酮以及牡丹酚等,牡丹的根也可作为中药材……

牡丹的根可作为中药材。

一瓶琥珀色的牡丹籽油,背后凝聚着27道精密工序。在鲁西新区的康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证了“东方液体黄金”的诞生。

智能化生产基地里,冷榨、精炼、脱蜡等全流程生产线高效运转。“我们首创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认证,构建了包含牡丹籽油在内的三大产品系列。”总经理王连岗介绍,公司年产牡丹籽油可达3000吨,医用牡丹籽油、纯净牡丹籽油等新产品即将上市,企业年总产值可达20亿元。

产业延链增值的过程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是重要一环。张防说,尧舜牡丹与诸多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先后开发出以牡丹籽油为代表的9大类160多个单品,拥有行业领先科技成果9项和专利技术35项,参与起草了牡丹籽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牡丹籽油等产品的开发利用新技术推动了加工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据统计,十年内菏泽创造了包括牡丹籽油成为新资源食品、牡丹籽油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首个牡丹籽油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首家牡丹籽油生产厂家等在内的我国牡丹产业的10项第一。

“吃干榨净”一朵牡丹。在龙池牡丹实业有限公司,牡丹花蕊被制成牡丹茶,从脱敏杀青、烘焙,到除杂、分拣、包装,流水线一气呵成;在天宝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牡丹鲜花中水溶性活性物质与高纯度精油的高效同步提取;在菏泽市中花生物数字化车间里,从牡丹根皮提取,到牡丹花蒸馏,再到牡丹化妆品生产,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牡丹纤维可用于做纺织产品。

整合牡丹全产业链资源,牡丹区将牡丹从单一观赏发展到集培育种植、加工销售、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依托牡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引进院士工作站、牡丹研究院等科技研发平台26个,已完成科研成果80余项。

一朵牡丹绽放出“花样经济”。截至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有120余家,生产的11大类、260余种牡丹深加工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牡丹产业年直接带动就业逾1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50万人。

文化何以历久弥新

当寓意吉祥的菏泽牡丹邂逅非遗文创,美妙的叠加反应就此产生。

在曹州牡丹园里,郓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杨秀玲带来的牡丹剪纸引得游客驻足。“花开富贵”“国色天香”,每幅剪纸名字的背后,都是杨秀玲寄予牡丹文化的美好期许。

杨秀玲介绍牡丹主题剪纸。

巧夺天工的剪纸,凭一纸一刀剪出牡丹盛景。据了解,郓城剪纸历史可追溯至东汉,其纹样多用于装饰,技法以镂空雕琢见长。这次为庆祝牡丹大会所作的剪纸,杨秀玲采用传统的阴阳交互技法,牡丹盛开采用阳刻凸显华丽细节,绿叶相衬则以阴刻呈现茂盛葳蕤。

杨秀玲说,牡丹的美好寓意,已然深深根植于每个当地人的文化基因里。她希望通过剪纸的形式,借非遗之力,让牡丹文化更加广为流传。牡丹节会30余载,文化历久弥新。在菏泽,牡丹不靠一朵花“单打独斗”,而是借文化之力,与非遗结合,组团跨界。

在不远处的牡丹区吴店镇鹁鸽堂村,“曹州刻瓷”非遗工坊里,用白瓷、青瓷、骨瓷等瓷盘雕刻的牡丹花卉作品琳琅满目。曹州刻瓷代表性传承人马宪荣介绍,这是一种结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门艺术的传统手工艺,其精髓在于以瓷为“纸”,以刀作“笔”,在陶瓷上雕刻牡丹图案并涂色。

惟妙惟肖的面塑,以精湛手法塑造牡丹百态;鬼斧神工的蛋雕,于微小蛋壳展现牡丹神韵;浑然天成的根雕,借天然根材勾勒牡丹风姿……近年来,瞄准牡丹文化品牌塑成,菏泽大力发展培育牡丹文创产业,以剪纸、刻瓷、面塑等为代表的一批牡丹文创产品走俏市场。

游客在曹州百花牡丹园写生。

推动牡丹文化与非遗技艺结合的同时,菏泽市通过加大扶持等一系列举措,鼓励传承人研发更加多式多样的文创产品,并通过技能培训等举措,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文化饭”。

“不会凋谢的牡丹花”盛开在巨野县农民画师的笔下。随着牡丹节人气“爆棚”,潘兴禹有些忙不过来——他将工笔牡丹画在团扇上,这是他在巨野当地基层画室里学到的。

潘兴禹制作的工笔牡丹团扇。

一朵小小的牡丹花绽放在宣纸上,就真正成为了“富民花”。沿着工笔牡丹画的传统,巨野县60余家基层画院常年开设农民画师免费培训课程,农民学艺所作的画也不愁销路,被统一回收出售。菏泽市副市长冯艳丽认为,工笔牡丹画在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文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巨野培育农民画师队伍的背后,是菏泽市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如今,牡丹文化元素再乘着乡村文旅的东风不断“破圈”。在黄堽镇国花牡丹园,身着牡丹汉服的姑娘们提着绘有工笔牡丹的团扇,化身“牡丹仙子”巡游花海,展示区内各类融入牡丹元素的非遗文创,顺势迎来了一波销售“热潮”。

国花牡丹园,游客在打卡拍照。

国花牡丹园推出了牡丹香囊等旅游纪念品与非遗文创产品。

牡丹文化历久弥新的密码,藏在文化振兴不断前行的脚步中。从城市到乡村,10余处牡丹名园正吸引百万游客,所有人共赴一场一期一会的春日约会,看菏泽牡丹在隽永醇厚的文化底蕴中开出富民强村的花朵。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