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描越黑!西贝店长回应“西兰花”2年保质期,大家没看生产日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2:03 1

摘要:一包冷冻西兰花能存两年,技术上没问题;但问题在于,你卖80块一份的“儿童餐”,用的是从冷库搬出来的“有机冻菜”,还指望家长感动于你的“食品安全”?

西贝店长说:“大家只看到了西兰花24个月的保质期,没看生产日期。”

这话听着挺有理,可消费者听完更怒了——因为我们买的不是“保质期”,是“新鲜感”啊。

一包冷冻西兰花能存两年,技术上没问题;但问题在于,你卖80块一份的“儿童餐”,用的是从冷库搬出来的“有机冻菜”,还指望家长感动于你的“食品安全”?

这不叫解释,这叫傲慢式科普

罗永浩一句“全是预制菜,贵得恶心”,点燃了这场战火;贾国龙火速回应“我们没一道菜是预制菜”,结果越描越黑,后厨直播反成“翻车现场”:隔夜菜、速冻鱼、连包装加热的酱料……网友看得目瞪口呆:“原来‘现炒’是解冻后颠两下?”

最讽刺的是那句“西兰花生产日期是8月,才半个多月”。

可重点根本不是生产时间,而是——一个孩子的餐盘里,装着比他生日还早的蔬菜,这合理吗?

消费者不是不懂冷链技术,也不是反对工业化餐饮。我们只是无法接受:花着“手工现做”的价格,吃着“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加热”的流程,再被企业教育“你不懂行业标准”。

这就像你点了一份“手冲咖啡”,端上来却是挂耳包热水一泡,你还不能吐槽,因为店家说:“我们符合《现制饮品操作规范》。”

行,你合规。但你骗了我对“手作”的期待。

西贝的困局,从来不是“用了冻品”,而是嘴上说“现做”,心里算成本
它享受着“西北民间菜”“妈妈放心选”的情感溢价,却用工业化供应链降本增效,却不肯明码标价、坦白流程。

当顾客质疑,你不先道歉,反而开万人大会叫板罗永浩,老板放话要起诉,“生意可以不做,官司一定要打”。

好一个“宁可关门,也不认错”的悲壮姿态。可消费者要的不是你关门,是要你说一句:“对不起,我们定价高,部分食材是预处理的,以后会更透明。”

没有。只有“国家标准说我不是预制菜”的狡辩,和“同行都这么干”的抱团取暖。

更魔幻的是,一众餐饮大佬集体声援西贝,甚至有人悬赏20万挑战“不用冷冻原料的餐厅”。

这哪是支持,这是行业集体跪下。你们怕的不是罗永浩,是消费者觉醒后,再也无法用“手艺”“匠心”这些词来包装工业化现实。

事实是:预制菜不可怕,可怕的是隐瞒与双标。你可以用冻品,可以搞中央厨房,可以提效率降成本——但请明明白白告诉顾客:

“这道菜,原料提前切配、冷冻配送,到店加热出餐,所以口味稳定、出餐快,但少了些锅气。价格包含品牌、地段和运营成本,请您自行判断值不值。”

但西贝不做选择题,偏要玩文字游戏。用“工序前置”代替“预制”,用“保质期≠不新鲜”来回避心理落差,最后还怪消费者“不懂行规”。

可餐饮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合规,而是人心共鸣。你让妈妈们带着孩子来吃饭,图的是安心、是烟火气、是“妈妈的味道”。

可当你端上一盘从冷库直奔灶台的“儿童西兰花”,再配上一句“我们合法”,那一刻,信任就碎了。

如今,客流腰斩,外卖下滑,后厨参观通道也悄悄关闭。曾经排队两小时的热闹,变成了服务员盯着记者不敢说话的尴尬。这不是罗永浩打败了西贝,是消费者用沉默投了票

而那包24个月的西兰花,像极了这场风波的隐喻:保质期很长,但信任,早已过期。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起诉罗永浩,不是拉群骂“黑嘴”,而是把菜单改一版:“本店部分食材为预处理冷冻品,加工过程可公开查看。”

简单,诚实,有尊严。否则,再多的“澄清”,也只是在腐烂的信任上撒一把葱花,假装还能下咽。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