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句话,给正年轻和不再年轻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1:19 1

摘要:刚才听到介绍我们几个人,用了“最早参加”,感觉真的过去很久,又仿佛就在昨日。从一起参与发起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又在复旦、中大组织过两次,十八年过去了,那时候也是三十岁的青椒,跟各位差不多。现在已经奔五。也有九年没参加了。真有点不可思议。前几年,感觉自己三十出头。

(在第十八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兰州大学,2025.9.13)刚才听到介绍我们几个人,用了“最早参加”,感觉真的过去很久,又仿佛就在昨日。从一起参与发起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又在复旦、中大组织过两次,十八年过去了,那时候也是三十岁的青椒,跟各位差不多。现在已经奔五。也有九年没参加了。真有点不可思议。前几年,感觉自己三十出头。这几年,突然,就生华发、眼老花、记不住人名,甚至某个瞬间会断片。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从生存和内卷角度,要做到孔子说的节奏,今天看起来越来越难。不过,从认知角度,其实可以提前。比如,三十不惑、四十知天命。昨天来的飞机上,我在思考两个问题: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新闻传播学界?我们可以为这样的新闻传播学界做点什么?我想了十二句话,送给大家。前六句。围绕“我们(这些中年)可以做点什么”,是我在反思;后六句,围绕“你们自己(这些青年)可以怎么做”,说说而已,大家也别当真,免得爹味太重。一、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我们中年学者,可以做点什么?一是,继续办有意义的会,特别是这样认真的学术工作坊;二是,在单位进人或评职称时,多给青年人以公平的氛围;三是,评项目时多倾斜给还没“解决生存问题”的青椒;评审论文时,多点鼓励。比如,海龙、刘鹏主编多用青年的好论文,多看到青年学者文章的亮点、容忍文章瑕疵。四是,教学科研上,跟青椒合作时多做点付出;五是,多营造氛围,让青椒感受到学术圈的正气和良知。六是,承认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多向青年人学习,不高频当真“男神”或“超人”的梗。二、青年学者自己可以做什么?只是,供你参考。大概这么几条:一是,扎扎实实做研究,做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二是,适当降低自我期待,别总是盯着大学校大平台。三是,真的要跨学科,刀刃向内,之前学的范式、理论,在平台社会和数智社会已不管用。你还得学习和更新,甚至蜕变。海龙说“平台型学科”,既然是平台,则必然也开放。边界要打开,也必然被挑战。四是,减少抱怨和负面情绪,没有什么是该你得的,也没有什么是必然的。五是,有节奏地规划自己,不要太被名利左右,也别跟上一代的机遇和环境比,跟自己也不比,跟自己和解。六是,把视野打开、给自己多选题,不要只盯着一亩三分地,也不要只活在新闻传播学圈子,也不要只沉浸在高校的世界里。你得琢磨下,你的知识、能力,在业界、在政界、在商界或其他领域,有无用武之地?最后,想说的,学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多点对自己对他人的真挚、善意,这个圈子会更舒适一些。新闻传播,应该不只是技能,而是思维和观念,或者说应该有点独特气质。第十届,写过一篇小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让我们在精神上快速老去、不再年轻。好在,这个论坛会不断提醒我们每个人反躬自问:无论经受岁月怎样的击打,我们是否能够永远守住年轻,的心?年轻,是状态,也是气质。这种气质,如同我们研究的对象:如果是新闻,那就是求真务实、朴素直率;如果是传播,那就是不放弃倾听、理解、同理心和共识。谢谢大家!背景简介“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是由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自主发起、组织的学术会议,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从2008年至今,论坛已举办十七届,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安徽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第十八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今年在兰州大学举办。原标题:《十二句话,给正年轻和不再年轻的》

来源:诗词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