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文艺武学:太极拳目击术与不动之动心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5:12 1

摘要:道士下山是徐浩峰真正意义上的首部武侠小说,但从篇章架构上讲,不算太合格的长篇小说,故事线索不够贯穿,其篇章大致包含“下山行医伤人命、习太极涉门户纷争、遇爱恋求佛印证、引剑仙切磋修行、杀贪官上山避难、再下山了断尘缘”等几个,但在多个篇章中,主角何安下的存在感弱于

一、圣贤禽兽一念间

道士下山是徐浩峰真正意义上的首部武侠小说,但从篇章架构上讲,不算太合格的长篇小说,故事线索不够贯穿,其篇章大致包含“下山行医伤人命、习太极涉门户纷争、遇爱恋求佛印证、引剑仙切磋修行、杀贪官上山避难、再下山了断尘缘”等几个,但在多个篇章中,主角何安下的存在感弱于配角,所以此书依然有《逝去的武林》“讲述他人故事”的习惯。

陈凯歌导演改编道士下山,虽然恶评如潮,但从叙事结构上看,陈导是对的,主角的主观能动性存在,旁观者韵味降低。但王宝强的傻根式表演逊色于其他实力演员,整片风格依然有喧宾夺主之嫌。

在电影版《道士下山》中,陈凯歌导演塑造了一位尊神,以辅助主角心灵成长(或者为了输出陈导的价值观)——太极门弃徒周西宇,一个不滞于物、逍遥自适的形象。

角色请了郭富城演绎,单论造型,郭天王得分当高。与原著相比,影版周西宇其他层面也高了几个维度,不谈对主角何安下的技术指导、人生引导,只从人品上比,影版周西宇就是个圣贤。

因为原著里,周西宇是个禽兽。

曾国藩有云: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周西宇这个形象是贯彻了曾国藩的理念了。

二、目击、意拳祖师与天下第一手

原著里周西宇是太极门里的天才,彭家太极祖师彭孝文的外姓弟子,成就之高,远超同门。彭孝文死后,彭家子弟准备“收拳”。

收拳这个词,无论是原著读者还是影版观众,可能都会觉得语气温柔,换成金庸式的小说说法,该是“废除武功”。

但收拳确实是武术界历史上出现的词,也确实对应太极门的典故。

清末杨家太极拳祖师杨露禅有个外姓弟子王兰亭,技艺绝高,据说杨露禅死前曾对王兰亭说“我死,你班候二弟必然会收拳,他擅长搬拦捶,需用倒撵猴化解”。

注:杨露禅次子杨班侯性情暴烈,擅使搬拦捶,有出手见红(血)之称。搬拦捶、倒撵猴皆太极拳招式。

后杨露禅死,杨班侯果然在灵前收拳,王兰亭以倒撵猴化解搬拦捶,之后逃逸,据说入武当修道。其传习的太极拳因此被称为“王道人太极拳”。

王兰亭是周西宇的原型。

但是无论是王兰亭还是原著中的周西宇,都没有像影版道士下山一样,在师父临终前接受什么“猿击术”。

原著中猿击术属于武当剑仙陈将军一脉(原型民国军阀、剑仙李景林),周西宇的绝顶技术是“太极拳目击之术”。

目击之术,在搏斗时能令近身之人有瞬间恍惚,对付普通人则能控制人精神。

原著中周西宇凭借目击之术,逃过彭家满门的追杀;也依仗此术,在岳王庙隐居期间,侵犯了不下二百个女子。

不知是陈凯歌觉得目击之术不便于影视镜头表达还是太骇人听闻,电影中周西宇、查老板与武当剑仙一脉的传人角色合并,周西宇便从目击之术,变成了猿击术,并且传播力度很高,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网络爽文写《道士下山》的同人文,写周西宇会猿击术。

作为一名传统武术爱好者,二十余年来,其实没听过太极拳有目击之术,凭自己有限的见识,在武术界传出过“目击术”的信息的,一个是意拳门(又叫大成拳);一个是号称“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

大成拳中兴之主王选杰曾有著述,论及大成拳实战的五种境界,最高境界中写到“精神笼罩:双方交手之时,不必举手抬足。待对方与我相距五步之远时,突然注视对方,目光如电,则彼之精神必被我所笼罩,若失去知觉,进退不能,而胜败已定,何须动作。此即王芗斋先生之如网天罗,无物能逃的实作方法。又称为目击制胜或精神控制法,大成拳中,达此境界者,只有王芗斋一人而已

孙禄堂的早年行状记录,其在定兴某茶馆遇多人围殴,以轻功和目击将袭击者慑服。

王芗斋和孙禄堂两位,在武术界争议始终不断,这两个例子只是列出来,给徐浩峰的书粉做个例证,本人不予置评。

毕竟相比起目击之术的神奇卓异,“不动之动”才确实存在。

三、不动之动国粹之光

《道士下山》原著中,周西宇是病死,死因很难堪,其在岳王庙侵犯的二百名女子中,有人传给了他花柳病。

此病令其下体溃烂,昼夜难安。大限将至时,曾想往灵隐寺求助于主持如松长老。但其意外在大殿遇到一个心善的小沙弥,眼见周西宇病痛,送了他一个“天王印”的手印,据说勤修此印,可脱离病痛苦海。

此印简单,以两手叠放小腹,两手大拇指相对,微微分开,体会大指之间的松紧、相吸、相斥。

何安下曾劝周西宇学习,周西宇说不必,因为这是太极拳的功夫——不动之动。

徐粉同好未必知晓徐浩峰书中的每一项武功,但太极拳一定是尽人皆知的,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甚至是世界武术进化过程中的一朵奇葩。血肉之躯的搏杀技术及其理念,进化到太极拳,基本上就已经进化完毕,这世上再也没有崭新的搏杀理念可以出现。再有新法,不过是训练形式的创新。用科技发明来说,是工艺的创新,而不是技术的创新。

但尴尬的是,不动之动之理与不动之动之术,太极拳早有,如杨家“太极拳不动手”、武家太极“重内不重外”,乃至后来的孙禄堂太极的开合手、冯志强混元太极的丹田开合功等,但真正提出“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是生生不息之动”的明确文字的,似乎还得首推那位“目击之术”的王芗斋(见王芗斋拳道中枢)

王芗斋一脉,对于“不动之动”解析的极其明朗,因其拳学以站桩为开篇明义,站着不动,从形态上就占了“不动”的地步。意拳一脉对于不动之动的训练方式和次第非常细致,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搜寻相关信息。

我常猜测徐浩峰在《道士下山》使用的目击之术、不动之动,是否是借鉴于意拳门,因徐君曾经与八卦掌、大成拳门人王建中关系交好,并为其撰写过《大成若缺》这本书。

然而无论是太极拳还是意拳的“不动之动”,这种训练模式,都是中国武术率先发明的,也广传至今,堪称是国粹。

只是小说中说的天王印,我搜寻良久,也没见到佛教有此手印,仿佛是禅定印的变种。

禅定印是定印,定者,不动也。以不动之印,阐述不动之动之意,是徐浩峰君的一贯文风吧。

来源:意行江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