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孟子》第十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15:09 2

摘要: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 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 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

下一篇(真诚是立身之本)

离娄上

真诚是立身之本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 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 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孟子说:“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 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 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侍奉父 母,不能够使父母高兴,就不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使父母高兴 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够使父母高兴;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 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 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 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读解】

这一章除了最后两句外,几乎与《中庸》第二十章里面的一 段文字完全相同。这说明《中庸》与“思孟学派”之间的密切关 系。朱熹认为,子思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子,孟子又受教于子思, 所以,是孟子“述《中庸》孔子之言”。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应 该是《中庸》取于《孟子》,而不是相反。

与《中庸》完全相同的内容还是强调“诚”的问题。我们已 经知道,《中庸》里有若干章都反复强调了这个问题,而《大学》 所提出的人生进修阶梯,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级也是“诚意”的问 题。由此可见,“诚”的确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以这里与《中 庸》相同的文字来看,由“明善”到“诚身”;由“诚身”到“悦 亲”;由“悦亲”到“信于友”;由“信于友”到“获于上”,直到 “民不可得而治也”的反面,那就应该是“民可得而治矣”。实际 上也就是《大学》所谓“修、齐、治、平”的序列,所以朱熹说 这段文字“亦与《大学》相表里,学者宜潜心焉。”(《孟子集 注》卷七)一句话归结起来,在儒家的学说里,真诚的确是立身 处世的根本所在,一个人如果没有真诚,一切都无从谈起。

所以,孟子最后说,“至诚而不动者,来之有也;不诚,未有 能动者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孟子这里所说 的意思了罢。

下一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离娄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原文】

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注释】

①存:察。②瞭:明。③眊(mao):不明,蒙眊。①廋 (sou):藏匿。

【译文】

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读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下一篇(嫂溺,援之以手)

离娄上

嫂溺,援之以手

【原文】

淳于髡 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 之以手者,权②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 乎?”

【注释】

①淳于髡(kun):齐国著名辩士,曾在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 做官。事迹见于《战国策?齐策》、《史记?孟荀列传》、《史记?滑稽列 传》等。②权:本指秤锤,衡量轻重。引申为衡量轻重而变通处理,即 变通之意。

【译文】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 吗?”

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 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 拉她,这是通权达变。”

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不去救援,这 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整个天下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 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难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吗?”

【读解】

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条微妙的牵涉性心理问题 的规定。由于有这一条规定,当“嫂溺”的时候是否“援之以 手”就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了。

想来弗洛依德博士不一定知道“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恐 怕也没有读到过淳于党先生与孟子的对话,不然的话,倒正好可 以作为一份性心理分析的村料了。

我们既不是博士的学生,当然也没有办法来进行这方面加 析 只好从淳于髡先生与孟子的精采对白方面来欣赏了。 孟子虽是亚圣,但这淳于髡先生也非常了得,人虽矮小,其 貌不扬,但太史公在《史记》里称他“滑稽多群,数使诸侯,未 尝屈辱”。是当时齐国准外交部长级的人物,幽默诙谐的国际名士。 且看他问孟子的问题,出语不凡,神出鬼没而又直钉本质。稍有 反应不过来,不弄得你尴尬无措,“顾左右而言他”才怪。

但亚圣毕竟是圣人级的高手,群才无碍。只需略施机锋转语, 以“权”释‘札”,便出人意表又合于情理地回答了对手的诘难, 令人不得不服。

通权达变,智者风范。

而我们在前面的若干篇章中已经知道,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 都非常重视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通权达变精神。

下一篇(毁誉不必太在意)

离娄上

毁誉不必太在意

【原文】

孟子曰:“有不虞①之誉,有求全之毁。”

【注释】

①虞:预料。

【译文】

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誉,也有过分苛求的诋毁。”

【读解】

所以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菜根谭》因为毁誉管本身就不一定客观准确,有时甚至还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何必因他人对自己赞誉或低毁而乱了自己的心性呢?

当然,说是这么说,能够完全无动于衷,超脱于毁誉之外,真正“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毕竟是很少的。一般人总是听到别人的赞誉就高兴,听到别人的低毁就生气。人之常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至少不必太在意,还是我们应该抱有的态度罢。

下一篇(好为人师的毛病)

离娄上

好为人师的毛病

【原文】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读解】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

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 “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 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

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

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 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年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 做别人的老师,出言就是教训别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其结果 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 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 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 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下一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读解】

这倒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大舜不是成了婚姻自主的先驱者了吗?

三种不孝不又到底是哪三种呢?

赵岐《孟子注》补充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当今社会,独身主义流行,那“大不孝”的“无后”之人恐怕正满街走,而且走得潇洒欢实着哩。

儒家这种“无后”为“大不孝”的思想是不是太陈腐落后而应该被批倒批臭了呢?

问题倒没有这样简单。从人类绵延发展需要人口再生产的角度和“父母之心,人皆有之”的人性情态来看,“无后”似乎并非没有罪过。不然的话,“断子绝孙”怎么会成为人们最刻毒的诅咒呢?

想想看,如果人人都抱独身主义,人人“无后”,用不了百年, 人类何在呢?

不可想象

离娄章句下

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本书选18章。

小恩小惠,不知为政

【原文】

子严①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②济人于溱洧③。孟子曰:“惠而 不知为政。岁十一月④,徒杠⑤成;十二月,舆梁(6)③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 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①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②乘舆:指子 产乘坐的车子。③溱(zhen)洧(wei):两条河水的名称,会合于河南 密县。④十一月: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 ⑤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桥。(6)舆梁:能通车马的大桥。(7) 辟:开辟,即开道的意思。

【译文】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 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 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 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 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读解】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国志》)裴注引 华阳国志》)

说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 来是属于爱人民的美德,因此传为美谈。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 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治末而没有能够治本, 于事无补。与其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助老百姓过河,倒不如利 用你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把桥修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使他们 再也没有过河的烦恼。

也就是说,政治家治国平天下,当以大局为重,而不应以小 恩小惠去取悦于人,更不应以此来沽名钓誉。

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来源:左文说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