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一顿“不满意”的用餐体验,罗永浩吐槽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且定价过高,迅速引发公众关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否认并声称将采取法律手段,而罗永浩则发起悬赏征集证据,并通过直播呼吁餐饮行业提高透明度。
这场由顶流公众人物在餐饮行业发起的“降维打击”,或将成为行业分水岭。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该事件有望推动国内餐饮向更透明、更标准方向转型。
而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风波,也再一次将预制菜行业推上了大众审视的“餐桌”。
作者:李 捷
编辑:张丽敏
连续多日,罗永浩与餐饮连锁品牌“西贝莜面村”(以下简称“西贝”)围绕预制菜问题的争议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成为舆论焦点。
因一顿“不满意”的用餐体验,罗永浩吐槽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且定价过高,迅速引发公众关注。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否认并声称将采取法律手段,而罗永浩则发起悬赏征集证据,并通过直播呼吁餐饮行业提高透明度。
随后事态进一步升级。西贝发布公开信详细说明其菜品加工流程,并一度开放后厨以证“清白”。然而“超长待机”的冷冻食材被曝光后,反而激起了更大的舆论反弹,据媒体报道,西贝的后厨开放仅维持两天便告中止,集团内部通知暂停参观活动。
9月13日,罗永浩公开表示西贝预制菜风波“暂告一段落”,事件一度平息。但次日,贾国龙称罗永浩为“网络黑社会”,再次激化矛盾。罗永浩迅速回击,驳斥其污名化指责,并提议在公共平台进行公开对话。
关于西贝将采取哪些方式重建消费者信任,如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等问题,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联系了西贝餐饮集团公关部,截至发稿未获回复。不过,9月15日西贝官方发布致歉信,表示将持续整改,“尽量缩短原料保质期”。
这场由顶流公众人物在餐饮行业发起的“降维打击”,或将成为行业分水岭。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该事件有望推动国内餐饮向更透明、更标准方向转型。
PART 1
消费者“用嘴投票”,西贝销售额受挫
在罗永浩与西贝的风波持续升级过程中,消费者的不满情绪迅速蔓延。
“孩子今年5岁了,只要带孩子出去吃饭首选西贝,甚至有时候懒得做饭也会点西贝外卖,就是图给孩子吃得健康、安心。预制能理解,但得知西蓝花都是速冻的,真不能接受!”杨女士对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表示。
西贝一度以健康食物和亲子餐厅两大招牌,备受宝妈宝爸们推崇,不过当直播间出现24个月的保质期和大量的添加剂标识时,把这两个招牌彻底打碎了。和杨女士一样,许多曾信任西贝“家有宝贝就吃西贝”广告语的父母,在了解到食材真相后感到被欺骗。
一位曾经营连锁餐厅的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表示,争议的核心并非预制菜本身。“现代消费者对外出就餐中使用预加工食材其实有一定预期,真正引发反感的,是企业在未明确告知的情况下,以新鲜现制为宣传卖点,却提供工业化预制产品,同时收取高端价格。”她强调,消费者有权根据真实信息做出选择。
西贝预制菜争议也正在转化为实在的经营业绩损失。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自9月10 日风波爆发,10日、11日西贝全国门店日营业额分别减少100万元,12日预计减少200万至300万元。曾经熙熙攘攘的西贝门店正变得门可罗雀,根据社交平台公开消息,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北京最大门店六里桥旗舰店,午间等位桌数从正常的约140桌骤降至约37桌,降幅超过七成。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赖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采访时指出,“西贝与罗永浩之争”暴露出餐饮工业化过程中技术定义不清与消费者沟通失效的深层矛盾。预制菜概念在行业和公众之间尚无统一标准,导致对食品“新鲜度”“健康”及加工方式的理解分歧,从而引发信任危机。
PART 2
风波持续将为其IPO增加不确定性
值得关注的还有,西贝曾明确提出的上市计划。贾国龙在2023年的新年贺词中宣布,西贝将在2026年完成IPO,到2030年,西贝将实现营收超千亿、品牌登顶的战略目标。
然而,在本轮的舆论影响下,贾国龙对外表态显得更为谨慎。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及上市计划时他表示,不拒绝,也不设定目标,“做好比做大重要,顾客喜欢我们,员工认可我们,比什么都重要。”贾国龙说。
但有投资行业分析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表示:“西贝在这场堪称‘史诗级灾难公关’的冲击下,品牌声誉和门店运营均受到冲击,对其经营稳定性已经构成挑战,如果西贝无法有效挽回消费者信心,财务数据持续下滑,投资者难免会重新评估其价值增长的可持续性,必将为其上市前景增加不确定性。”
根据公开报道,截至2025年,西贝在全国60个城市拥有400家直营门店。其中,儿童餐业务表现尤为亮眼。西贝管理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24年以来,西贝在儿童餐领域表现突出,儿童餐在餐厅营业额中占比约为10%,儿童餐外卖销售额达到约2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6月儿童餐产品上新后,位居门店在售产品销售排行第二名;儿童餐产品在外卖销售中表现也十分抢眼,8月份即跃居外卖产品销售榜第一名。儿童餐业务营业收入从2019年到2022年增长了415%。
上述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近年来餐饮行业整体面临挑战,多家企业因市场波动、盈利模式不清晰、品牌定位等问题暂缓上市计划。西贝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当前危机,单店营收及品牌议价能力均可能持续受影响,这些皆是资本市场评估其投资价值的关键指标。
PART 3
行业发展亟待国家标准出台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风波,再一次将预制菜行业推上了大众审视的“餐桌”。
早在2024年3月,国家层面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和范围,排除中央厨房、净菜、主食类产品,同时规定禁止添加防腐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预制菜在诞生之初,国家已经提出“禁止添加防腐剂”和“全程冷链”两个硬性规定,旨在提高预制菜准入门槛。
“但关键在于,因为不是强制要求,有很多的小微企业,可能都没有照做。”朱丹蓬对此建议,预制菜可以通过发放牌照制度加强审核,结合预制菜国标的推出等方式结合,进一步打消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恐慌。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预制菜本身并不可怕。从食品工业角度来看,预制菜可以实现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流程化,显著提升餐饮效率和质量稳定性。从政策层面来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已有多地政府也将预制菜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朱丹蓬强调,从田间到餐桌,大力发展预制菜,其实对于中国食品产业的整个链条的提升以及食品安全的闭环都有助力,但目前行业亟须解决的是工业化与口味还原之间的平衡,以及如何实现信息公开、操作透明。
值得注意的是,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日前,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政策预期也推动了资本市场相关板块的活跃。Wind数据显示,9月15日,A股市场中的预制菜板块整体涨幅超2%,得利斯、惠发食品涨停,国联水产涨9.79%,千味央厨、味知香扥个股涨幅均超过5%。
赖阳指出,预制菜国标应建立在广泛调研与科学共识之上,明确分类、术语和生产规范,尤其在使用环节强制信息披露,保障消费者权益。他强调:“标准能否真正落地,能否根据行业发展和公众反馈持续迭代,才是引导预制菜行业走向规范、赢得信任的关键。”
来源:中时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