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柯克的嫌疑人落网,此人究竟是谁?特朗普呼吁判处极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21:13 1

摘要:特朗普几乎是秒回,声明带着一股子火药味就来了,紧跟着就是全国降半旗的命令。在美国,这套仪式通常是留给总统或者阵亡将士的。查理·柯克,一个保守派活动家,够格吗?

全国的旗帜,就这么为他降下来了。为一个靠着麦克风吃饭的网红。这事儿听着就有点怪。

特朗普几乎是秒回,声明带着一股子火药味就来了,紧跟着就是全国降半旗的命令。在美国,这套仪式通常是留给总统或者阵亡将士的。查理·柯克,一个保守派活动家,够格吗?

事情发生在2025年9月11日,特朗普阵营的“政治新星”查理·柯克被刺杀的案情突如其来地引发了美国政坛的震荡。不到48小时,主要嫌疑人泰勒·鲁滨逊在被其父亲举报后落网,这个22岁的犹他大学学生的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动机?为何他的父亲毅然选择“义灭亲”,主动交出自己的儿子?

特朗普也立刻发表声明,要求美国政府将鲁滨逊判处死刑,显然他早已对美国政界日益严重的暴力文化感到“忍无可忍”。

其实说到底特朗普并不全是为了柯克,也是为了自己,要知道柯克一直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特朗普第一任期那会儿,他经常进白宫,帮着整理“让美国再次伟大”那一套说法。2020年特朗普输了大选,柯克也没跑,继续站队力挺。

要说特朗普心里谁接班,万斯可能是候选人,但柯克在他眼里更像是MAGA精神的继承人,说不定以后也能当总统。可就在9月10日,一声枪响,全完了。

而很快,嫌疑人就被捉拿归案,这个嫌疑人名叫泰勒·罗宾逊22岁,竟然是被其做了27年警务工作的父亲亲自“举报”并交给警方的;案发现场弹壳上刻着反法西斯口号,还引用了《Bella Ciao》的歌词。

这样的组合,有人看见了“极端左翼”的影子。

凶手泰勒·罗宾逊的背景资料,几乎是一份完美的“美国梦”履历。他不仅是犹他州立大学的学生,还曾获得高额奖学金。他的父亲是警察兼牧师,母亲在福利机构工作,家庭是典型的传统保守派。他本人没有任何犯罪记录,虽然是注册选民,却无党派倾向,甚至在过往的总统大选中都未曾投过票。

这本该是共和党叙事里最引以为傲的“好孩子”,是他们所宣扬的美国核心家庭的典范。然而,正是这个“好孩子”,在9月10日那天,爬上了犹他谷大学的屋顶,用一把大威力狙击步枪,朝着正在演讲台上的查理·柯克,扣动了扳机。

这一枪,让保守派的传统论调瞬间卡壳。他们无法再像往常一样,将凶手简单地归咎于“左翼极端分子”或是“无政府主义者”。暴力,这一次并非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从他们最坚实的阵地内部爆发。这种“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错乱感,让整个保守派阵营陷入了巨大的认知失调。

很快,一种新的说法开始流传,试图为这块无法解释的拼图找到一个合理的框架。矛头被转向了“教育系统”,他们声称是“左派渗透了大学”,给罗宾逊这样的年轻人洗了脑。这种话术转移,与其说是在寻找真相,不如说是一种自卫。它巧妙地回避了那个更尖锐、更致命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保守派家庭的价值观和信仰,最终没能阻止自己的孩子走向极端?

这背后暴露的,是其理论的苍白无力。最讽刺的是,31岁的查理·柯克,这位特朗普的坚定盟友,生前最热衷的话题之一就是警告左翼暴力对美国的威胁。他万万没想到,终结他生命的,竟是一个来自他所捍卫的阵营背景下的青年。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MAGA运动所依赖的“敌我”叙事的一次彻底破产。

联邦调查局(FBI)很快将这次袭击定性为“有针对性的政治袭击”。这不是一次冲动犯罪,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行动。现场三千名听众,罗宾逊只开了一枪,目标明确,手法冷静。调查人员收到了超过一万一千条线索,悬赏金也高达10万美元,但最具决定性的证据,却来自那颗致命的子弹本身。

子弹上,刻着一行意大利歌词,来自那首响彻全球的反法西斯歌曲——《啊,朋友再见》(BellaCiao)。这个细节,让整个案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不再仅仅是一场谋杀,而是一份用黄铜和火药写就的政治宣言。

罗宾逊的选择绝非偶然。他用这个全球知名的文化符号,将自己的行为嵌入到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在他看来,他不是在杀害一个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人,而是在执行一项“反法西斯”的神圣任务。他刺杀的,是一个他眼中的“法西斯头目”。

根据他家人的转述,罗宾逊对柯克愈发厌恶,认为他是在“传播仇恨”。这个从“厌恶”到“行动”的心理过程,是当下美国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在线上的回音室里,政治人物被不断地“非人化”,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是被简化成一个标签、一个必须被消灭的“仇恨符号”。

总统特朗普在案情尚未完全明朗时,就登上福克斯新闻,公开要求判处凶手死刑。他紧接着宣布,将追授查理·柯克总统自由勋章,迅速将其塑造为一位为自由献身的政治烈士。双方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将一具尸体转化为强化自身阵营认同的政治图腾,在这场符号的战争中,无人是赢家。

罗宾逊不是一个孤立的疯子,他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指出,美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暴力民粹主义时代”,政治暴力在左右两翼都达到了历史高峰。罗宾逊的出现,不过是这个时代病症的一次集中爆发。

翻开近期的记录,这样的案例触目惊心。从2024年特朗普遭遇的未遂刺杀,到今年明尼苏达州一位民主党议员在家门口遭枪击,暴力已经跨越了党派界限,成为一种系统性的风险。

一条清晰的“仇恨供应链”正在高效运转。上游,是像特朗普这样的政客,用“敌人”、“罪犯”等极端词汇为对手贴上标签,为暴力行动提供道义上的许可。中游,社交媒体平台和那些被犹他州长提及的外国机器人账号,则扮演着放大器的角色,将这些煽动性言论进行病毒式传播,并在一个个封闭的信息茧房中不断巩固。

到了下游,就是像罗宾逊这样的个体。当虚拟世界的仇恨被灌输到一定程度,现实世界里的一颗子弹,就成了最终的输出。更可怕的是,这个国家为仇恨的执行者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根据“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的数据,枪支泛滥让“想杀”和“能杀”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缩短。

罗宾逊被捕后48小时内即被起诉,且不得保释,面临着包括加重谋杀在内的多项指控。然而,法律的审判可以惩罚一个个体,却无法治愈整个社会的顽疾。此案很可能在即将到来的2026年中期选举中,被双方当作新的弹药,进一步撕裂社会,煽动对立。它不会带来反思与和解,只会为下一个“罗宾逊”的出现,铺平道路。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