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韩国,这个生活压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咖啡成为了人们的“续命神器”。每周工作超80小时的韩国人手中,常握着一杯黑乎乎的咖啡。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韩国无法种植咖啡树,咖啡全靠进口。
在韩国,这个生活压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咖啡成为了人们的“续命神器”。每周工作超80小时的韩国人手中,常握着一杯黑乎乎的咖啡。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韩国无法种植咖啡树,咖啡全靠进口。
2023年,韩国咖啡豆进口量达19.3万吨,花费11.1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驻韩美军全年军费。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成人人均咖啡消费量每年达353杯,近乎一天一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当年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攻破汉城时,发现李承晚家中满是咖啡,其仆人透露,李承晚和他的奥地利妻子常因喝哪种咖啡而争吵。
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粉丝遍布全球。如今在中国,咖啡也颇为流行,在上海,小笼包搭配咖啡甚至成了早餐新吃法。那么,这神奇的咖啡究竟从何而来?又为何能风靡全球?
咖啡饮料的原材料咖啡豆,源自咖啡树的种子。咖啡树是一种较为娇贵的植物,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它适宜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中,年降雨量需在1500至2500毫米,且分布均匀,分雨季和旱季的地区并不适合它生长。其适宜的生活平均温度在18至22摄氏度,低于10摄氏度就会受冻。由于咖啡树既不耐寒也不耐旱,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便难以存活。
“咖啡”并非其本名,而是源自阿拉伯人对它的称呼,意为“令人兴奋的”。最初,咖啡果在阿拉伯世界被当作一种药物,波斯医生将其写入医学全集,认为它可治疗头痛。经欧洲学者考证,咖啡原产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
相传,一位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发现羊群食用一种果子后,晚上兴奋得在羊圈里蹦跳,仿佛“中毒”一般。白天,牧羊人跟踪羊群,发现了这种神奇的果子,自己尝试后,也掌握了这种提神的新技能。当然,这只是当地的传说,还有一些更离奇的版本,但大多不足为信。
埃塞俄比亚对岸的也门,地理条件适宜咖啡树生长。也门的亚丁港曾是世界第二大港口,咖啡也由此传遍炎热缺水的中东地区。15世纪,咖啡传入欧洲。当时,奥斯曼帝国崛起,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时,也将咖啡带到了欧洲。
1475年,欧洲已知最早的咖啡馆在君士坦丁堡开业。不过,那时的咖啡与现在大不相同,人们将咖啡果皮和青豆混合酿酒,制成咖啡酒(或称为咖啡果汁),还有人把咖啡干果肉压碎与油脂混合制成丹药,用于治疗头痛。
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咖啡馆生意红火,众多学者聚集于此,交流思想,咖啡馆被称为“智慧殿堂”。在这个时期,奥斯曼人发明了新的咖啡饮用方式:将咖啡豆晒干、炒制、磨碎,加水煮,若觉得苦,可加糖或加奶,这便是拿铁的雏形。升级版的咖啡从君士坦丁堡迅速传播开来,17世纪初传到意大利,1637年在荷兰登陆,荷兰人称赞其为“君士坦丁堡迷人的金色咖啡”。1645年,威尼斯也迎来了咖啡馆,短短几十年间,咖啡便风靡整个欧洲。
在咖啡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的生活较为枯燥,娱乐项目稀少。戏剧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过于晦涩,文学作品因识字率问题也难以普及,酗酒成为普遍现象。清教徒对这种状况深恶痛绝,他们大力推广咖啡,号召人们以喝咖啡取代喝酒,声称咖啡可以解酒(尽管并无科学依据)。同时,一些书记官发现喝咖啡有助于保持清醒,提高工作效率,于是纷纷戒酒改喝咖啡。就这样,咖啡凭借其提神的功效在欧洲流行起来。1652年,伦敦仅有一家咖啡馆,50年后,数量便超过了2000家。
然而,咖啡在欧洲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罗马城的主教因咖啡外观黑乎乎,形似女巫的药水,而觐见教宗,称其为“恶魔饮酿”,主张禁止。但教宗亲自品尝后,觉得味道不错,驳回了主教的提议。
此外,咖啡馆与酒馆在氛围上有所不同。在酒馆,人们饮酒后容易谈论敏感话题,而在咖啡馆,老板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这里逐渐成为人们交流观点、指点江山的场所。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曾下令禁止百姓在咖啡馆交流敏感话题,但11天后因民众反对而取消禁令。
当时,欧洲人的咖啡主要依赖奥斯曼帝国进口,奥斯曼人严防死守,禁止咖啡树苗运出也门,对运往君士坦丁堡的咖啡豆也严格管控。但欧洲人对咖啡的觊觎从未停止,18至19世纪,在各方努力下,咖啡陆续被引种到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家中也种有咖啡树。咖啡随着欧洲商人的脚步来到东方。
清朝道光年间,广东通志记载了一种名为“黑酒”的饮料,学者考证其可能为咖啡。1836年,广州迎来国内首家咖啡馆,由丹麦人经营。晚清重臣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也提到了咖啡。光绪年间,福建巡抚丁日昌主张引导台湾番民种植咖啡等经济作物。
1884年,咖啡在台北府开始种植,1892年在云南澜沧、1898年在广东文昌也先后开始种植。第一代喝咖啡的中国人是远在北美的华工,他们从事重体力劳动,精力消耗大,会在咖啡中加牛奶改善风味。后来,华侨在北美开餐馆,将牛奶咖啡列入菜单,深受当地人喜爱,被称为“中式咖啡”。
在国内,咖啡率先在大都会流行。上海的作家们喜爱在咖啡馆举办沙龙,鲁迅虽不常喝咖啡,但也常带朋友光顾咖啡馆。在北京,100年前在西单、皇城东安门外等地也有咖啡馆,溥仪夫妇在天津时就喜欢吃西餐、喝咖啡,如今溥仪在天津的故居静园里还开着一家咖啡馆,有“溥仪拿铁”的特色菜单。
新中国成立后,咖啡树的规模化种植被提上日程。1956年,广西国营农场大规模种植咖啡,随后云南西双版纳跟进。1963年,福建诏安、云霄等地试种咖啡成功。各地食品厂还生产了咖啡糖,成为许多人童年的甜蜜回忆。改革开放后,1992年云南咖啡厂建立,云南咖啡走向国际市场。如今,云南省是我国主要的咖啡产区,提供了98%的中国咖啡豆。
新世纪以来,咖啡馆在国内遍地开花。咖啡对现代人的生活有诸多益处,咖啡因可减少疲劳、使人兴奋愉悦、改善心情,咖啡馆安静舒适的环境,适合人们休息、阅读、工作学习。此外,从肯德基、麦当劳到瑞幸、库迪,再到蜜雪冰城,众多品牌将咖啡价格降低,加之年轻人的从众心理,使得咖啡越发流行。
2023年,中国咖啡年消费量高达28万吨,年产量14.6万吨,咖啡门店数量达15.7万家,上海以9553家门店位居全国之首,咖啡产业蓬勃发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过量饮用咖啡可能会导致胸闷、胃痛、心脏不适等问题,不宜空腹喝咖啡,肠胃和心脏功能不佳者需谨慎饮用,遵循“过犹不及”的原则,适量饮用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