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一篇文章引发预制菜风波,将西贝推向风口浪尖,西贝长期以“高端西北菜”定位占据中产家庭餐桌,而罗永浩引发的预制菜风波,让西贝“中产饭碗”的稳固性备受质疑。
罗永浩一篇文章引发预制菜风波,将西贝推向风口浪尖,西贝长期以“高端西北菜”定位占据中产家庭餐桌,而罗永浩引发的预制菜风波,让西贝“中产饭碗”的稳固性备受质疑。
此次风波直接击中了中产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化”的核心诉求。根据六部门2024年发布的通知,连锁餐饮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这是西贝坚称“不是预制菜”的依据,也是贾国龙觉得“冤枉”的根源。
但中产消费者对餐饮的认知,并非建立在政策条文上,而是源于直观的用餐体验,当他们看到厨师从密封袋里取出生鲜解冻、用保质期18个月的食材烹饪,就会自然将其与“不新鲜”“流水线”挂钩,这种认知偏差并非西贝单方面解释就能扭转。
对中产群体而言,选择西贝而非平价餐厅,本质是为“品质感”和“确定性”付费:他们愿意为“现做现吃”的新鲜、“可追溯”的食材、“有锅气”的味道支付溢价。
罗永浩直播中提到的“24个月保质期西兰花”“隔夜羊排”,恰好打破了这种“确定性”。
即便西贝强调“零下18度冷冻锁鲜”是行业成熟技术,也难以抵消中产消费者的心理落差,在他们的常识里,“冷冻久存”与“新鲜现做”天然对立,而西贝此前“高端”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落差。
这种认知层面的矛盾,若不能通过更直观的透明化措施解决,中产客群的信任度会持续流失。
再看中产消费需求的变化,近年来“性价比”和“健康感”已成为影响中产餐饮选择的关键因素,这让西贝原本的优势逐渐弱化。
过去,西贝凭借“精致环境”“儿童友好服务”“西北特色食材”,精准契合了中产家庭“体面用餐”的需求,即便人均80-100元的价格高于同类西北菜品牌,也能被接受。
但疫情后,中产消费更趋理性,“为溢价买单”的前提变成“每一分钱都要花得值”。
罗永浩直播中对比的“21元西贝戗面馒头”与“28元米其林海参包子”,恰好戳中了中产对“价格合理性”的敏感点,当西贝的“预制工艺”食材与平价预制菜的界限模糊,其高价定位就失去了支撑,消费者会自然产生“花了高端的钱,吃了普通预制菜”的不满。
中产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也让他们对“预制”“隔夜”食材更加警惕。尽管西贝解释“冷冻锁鲜能保留营养”,但在中产的认知里,“现切、现炒”的食材才是健康的最优解,“隔夜复热”“长期冷冻”会被贴上“营养流失”“潜在安全风险”的标签。
尤其是西贝的儿童套餐,原本是吸引中产家庭的重要抓手,而“儿童套餐食材保质期比儿童年龄大”的调侃,直接击中了家长对孩子饮食健康的焦虑,这部分客群的流失,对西贝“中产饭碗”的冲击尤为致命。
此次风波中,西贝的反应暴露了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短板,也让其挽回中产客群的过程更加艰难。
风波初期,西贝选择“硬刚”罗永浩,发布42页声明自证清白、开放门店参观,看似态度诚恳,实则未抓住核心矛盾,中产消费者要的不是“行业标准层面的清白”,而是“肉眼可见的新鲜”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相比之下,老乡鸡的“三色标签制度”之所以被罗永浩认可,正是因为它直接解决了消费者“知情权”的需求,让中产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度选择,而西贝的“开放厨房”“制作过程公示”,仍停留在“证明自己没问题”的层面,未能给予消费者选择权。
2021年贾国龙还公开宣称“中餐现代化必须走预制菜路”,2023年后却因预制菜负面口碑改口“我们是中央厨房”;此前全力推进“贾国龙中国堡”等新业务,忽视主品牌运营。
2024年又回归重做主品牌,这种定位的反复,让中产消费者难以形成稳定的品牌认知,原本建立的“高端、可靠”形象逐渐模糊。
当下,西贝若想稳住中产饭碗,仅靠“不好吃不要钱”的承诺远远不够,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透明化机制,让中产消费者清晰感知到“高价”对应的价值,才能重建信任。
若西贝不能正视“行业标准”与“大众常识”的差距,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回应中产对“透明化”“性价比”“健康感”的需求,其“中产饭碗”的稳固性将持续受到挑战。
餐饮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围绕“消费者需求”展开,只有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解决问题,而非固守行业标准自说自话,西贝才有可能重新赢回中产客群的青睐。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