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争论的起点,就是语义的混乱。罗永浩一上来就扔出重磅炸弹:西贝的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他凭借的,是一种他声称代表了超过九成网民意见的“人类常识”——消费者进餐厅,期待的是锅碗瓢盆的交响,是现场烹饪的热气腾腾,而不是简单地解冻复热。
争论的起点,就是语义的混乱。罗永浩一上来就扔出重磅炸弹:西贝的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他凭借的,是一种他声称代表了超过九成网民意见的“人类常识”——消费者进餐厅,期待的是锅碗瓢盆的交响,是现场烹饪的热气腾腾,而不是简单地解冻复热。
为了佐证这一点,他拿出了具体的案例,每一个都像一记重拳。那条被指控从冻库取出的葱烤鲈鱼,包装上赫然写着保质期18个月。还有那份西兰花,保质期甚至长达24个月。这些数字,极大地冲击着人们对于“新鲜”的感官认知。
面对汹涌的舆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感到既冤枉又受伤,据说为此两天没睡好。他坚决否认,声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罗永浩当天点的那十三道菜,无一例外都不是。他的底气来自一份官方文件——就在2024年3月,国家六部门首次在国家层面给预制菜下了定义。
那份通知明确指出,连锁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自行制作、并配送到门店的菜肴,不被纳入预制菜的范围。贾国龙强调,西贝用的是“预制工艺”,而非“预制菜”,零下18度的冷冻只是为了锁住新鲜。
巴奴等多位餐饮业的创始人也纷纷站出来力挺西贝,这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共识:中央厨房模式,是中餐连锁化的必然趋势,超过七成的连锁餐企都已自建中央厨房。
但这种行业标准,在消费者的朴素情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更有意思的是,贾国龙在2021年时曾高调表示,“好菜都是预制出来的”,认为中餐现代化必须走预制菜的路。
这种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恰恰反映了市场风向的剧变,行业在面对消费者情绪时,从主动拥抱一个概念,到如今手忙脚乱地紧急避险。
行业内部不是没想过办法,他们尝试用“加工食品”这类更中性的词汇来规避负面情绪,但收效甚微。真正的破局者,反而是那些选择坦诚的品牌。
老乡鸡就用三种颜色的标签,清晰地告诉顾客哪些是现做,哪些是半预制,哪些是复热预制。罗永浩也把它当作透明化的典范。这说明,比起费尽心思玩文字游戏,真诚的沟通或许才是重建信任的唯一桥梁。
消费者对西贝的怒火,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价格点燃的。如果一份工业化生产的菜品,卖得和街边小店一样便宜,恐怕没人会去较真。但西贝的问题在于,它一边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的效率红利,一边却维持着高端化的品牌定位和价格。
我们来看看西贝的价格。即便人均消费从去年的98元降到了约83.66元,但依然比同行高出五成左右。消费者吐槽它“贵”、“性价比低”的声音,几乎从未停歇。一个戗面馒头卖21块,一份素面筋要39元,16.9元一个的花卷,这些数字都让普通消费者感到咋舌。
罗永浩在直播中,更是戏剧性地将西贝的馒头与米其林餐厅的包子作对比,这种错位感被无限放大。他认为自己之所以点那么多菜,恰恰是因为菜量太少。他还吐槽点的羊排和烤鱼味道腥、难吃,感觉像是隔夜的东西重新烤了一下。
从商业逻辑上看,中央厨房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统一采购能降低成本,标准化的生产能压缩人力,还能保证品质的稳定。这本是连锁餐饮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问题在于,这些降本增效的成果,并没有体现在最终的售价上,消费者没有享受到红利。
消费者的心理逻辑很简单:既然是“预制”的,意味着生产成本降低了,那么价格理应更亲民。他们无法接受的是,“花着买现做菜的钱,吃着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这触及了公平交易的心理底线。
而这场风波,恰好击中了西贝最脆弱的软肋。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贾国龙自己也承认,2024年西贝的全国销售额平均下降了约10%,他形容这简直是“暴击”。
过去近十年,西贝曾尝试推出九个副线品牌,但均以失败告终。这表明,西贝的高价定位正面临着市场的严峻考验,而“预制菜”的标签,无疑是雪上加霜。
西贝过去几年最成功的商业策略,无疑是深度绑定“家庭与儿童”这个客群。这不仅为它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也构筑了强大的品牌护城河。但也正因如此,当“预制菜”的疑云飘来时,对其核心客群的冲击也尤为致命,因为它直接挑战了家长们最关心的两个字:健康。
“家有宝贝,就吃西贝”,这句口号喊得响亮,西贝也确实把儿童友好做到了极致。他们成立了“儿童美食研究所”,与中国营养学会合作研发菜品。门店里,可爱的餐具、五彩的气球、能转动的风车、供孩子涂鸦的纸笔,甚至连洗手台边专为儿童设置的小梯凳,每一个细节都在向家长们示好。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立竿见影。据称到2025年暑期,西贝的家庭带娃客流突破了230万,售出的儿童餐超过400万份。西贝几乎成了都市里儿童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成功俘获了无数中产家庭的心。
然而,这种基于信任的护城河,却异常脆弱。罗永浩在9月12日的直播中,特意点出了西贝儿童餐里的杂粮餐包、玉米、鲟雪条等,同样是从冷冻柜里取出来的。一句“儿童套餐的年龄可能比吃它的儿童都大”的网友辣评,像针一样刺痛了所有家长的心。
社交媒体上,“以后再也不带孩子去吃了”的决绝表态,显示出这种信任一旦出现裂痕,崩塌只在瞬间。从商业策略上看,儿童餐本身毛利率可能并不高,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引流和构建品牌信任。一旦这份信任因为“不新鲜”、“冷冻”等标签而受损,引流效果便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反噬。
更何况,儿童餐饮这个千亿级的市场早已不是蓝海。九毛九、海底捞等竞争对手纷纷入局,加码儿童餐服务,竞争日趋白热化。西贝的先发优势正在被稀释,这场信任危机,无疑会让它在未来的竞争中处境更加艰难。
回看整场风波,西贝上线“罗永浩菜单”,向消费者开放后厨参观,公布长达42页的菜品制作声明。罗永浩则悬赏十万征集证据,最终在直播后发文表示事件可告一段落。
双方你来我往,贾国龙甚至一度表示要起诉罗永浩,事件的法律边界也引人深思,它触及了企业名誉权与消费者监督评价权的复杂关系。
但这场喧嚣远非一场个人恩怨的闹剧,也不是简单的对与错之争。它集中暴露了中国连锁餐饮业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与消费者在“语义理解”、“价值认同”和“情感信任”上出现的严重断层,公众对“锅气”和现炒菜肴的怀念,以及对流水线、同质化食物体验的反感,在这场争论中被彻底点燃。
未来,无论行业标准如何定义“预制菜”,餐饮品牌想要赢得消费者的心,关键或许不在于辩赢一个名词,而在于敢不敢“亮出底牌”。
诚实地告知消费者菜品的制作方式,并建立起与之匹配的定价体系,把真正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给顾客。这堂由西贝风波引发的昂贵公开课,值得所有餐饮从业者深思。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