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于国家 无愧于人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5 19:14 1

摘要:2025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作为县政协委员,整理文史资料时,笔者采访了宜阳县香鹿山镇下河头行政村上杨自然村75岁村民胡水超,他父亲胡三贵曾参加淞沪会战、坚守四行仓库,是豫西唯一的“八百壮士”成员。

有功于国家 无愧于人生

——“八百壮士”宜阳籍战士胡三贵的传奇人生

文/梁宗学

2025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作为县政协委员,整理文史资料时,笔者采访了宜阳县香鹿山镇下河头行政村上杨自然村75岁村民胡水超,他父亲胡三贵曾参加淞沪会战、坚守四行仓库,是豫西唯一的“八百壮士”成员。

胡水超说,得知父亲的往事是在文革期间,那时父亲被打成坏分子,需要交代历史问题,但父亲只在“孤军营”学过三个月文化,材料只能他口述我记录。

以下材料是根据胡水超讲述整理出来的。

一、参加淞沪会战

胡三贵,1917年出生在河南省宜阳县上杨村的贫苦家庭,有两个哥哥,一姐一妹,他父亲去世得早,母亲拉扯子女艰难度日。为了生活,刚满16岁的他就得下煤窑背煤帮助养家。1935年,日寇侵华步伐加快,蒋介石还忙于围剿红军,兵源紧缺。宜阳的国民党政府就加紧征兵,“两丁抽一”是当时的征兵政策,他家“三丁”,要出一人服役,大哥患精神分裂症,二哥已婚是家庭的顶梁柱,差事自然落在了18岁的胡三贵身上。

当兵后,胡三贵先在开封集训了三个月,随即编入国民革命军66军88师523团1营机枪连,成了一名机枪手。1937年“8.13”会战开始,他随部队开进上海,参加了历时三个月、人称“血肉磨房”的淞沪会战。

他们523团一开始就与日军反复争夺一个叫八字桥的小桥,白天日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夺去,夜里他们利用夜色掩护再夺过来,反复争夺,到处是死人,当时战士们认为子弹打不透尸体,他就把机枪架在尸体上,趴在后面射击。敌人有坦克、大炮,航母上起飞的飞机不停地丢炸弹,狂轰滥炸,让人无处可躲,敌人步枪精度高,狙击枪一打一个准,因而他们越打越困难,但是,我军飞行员高志航的英雄壮举,给了他们很大鼓励,他们死战不退。

当时,战士们对敌机丢炸弹尤其恐惧,敌机是从上海附近的航母上起飞的,距离近,没预警时间,投弹密度大。战士们多是开战后补充的新兵,训练少,没经验,一颗炸弹就炸倒一片,但也没办法,还得死命往前冲。他还是肯动脑子的,每次冲锋前都预先看好前方尸体的位置,趁敌人射击间隙,猛跑几步,趴在尸体后,推着尸体向前。

二、坚守“四行仓库”

胡三贵原在523团的团长牺牲,部队伤亡殆尽,他随剩余人员被编入524团一营。1937年10月26日,他们一营414人进住“四行仓库”。这就是声名赫赫的“八百壮士”。

到四行仓库后,谢晋元副团长是最高领导,他问大家,“这是什么地方?”战士们回答“四行仓库!”谢副团长说“是四行仓库,也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我们再无退路,一定要与阵地共存亡!”谢副团长先展示了遗书,随后每人都写了遗书。胡三贵给家里寄回了仅有的两块银元和三个铜圆,做好了捐躯的准备。

他们用麻袋堵住四行仓库门窗,一楼堵实仅留枪眼,二楼堵一半,堆沙袋构筑工事。作为是机枪手,有两个弹药手专门为他装填子弹,为防避敌狙击手点杀,每次射击前,他都会瞄准预定位置,固定好高低机,等敌人进入目标区域,略微低下头,双手左右磨动方向机猛烈扫射。

第三天黎明,日寇利用夜幕掩护,头顶钢板,发疯似地涌来,准备爆破大楼,他们密集的子弹也没挡住敌人的疯狂冲击,千钧一发时刻,只见湖北籍战士陈树生,腰捆十几颗手雷从五楼跳下,一声巨响,玉石俱焚,此后敌人再也无法爆破大楼。

当时的上海已沦陷,到处飘着日本膏药旗,而四行仓库楼顶飘扬的青天白日旗格外醒目。激烈的枪声,奋勇献身的壮举,让苏州河南岸隔河观战的爱国民众,群情激奋,呐喊助威。同胞们的激励也是他们击退敌人轮番攻击的动力。

第三天深夜,因连续几天没合眼,他困倦难忍,战斗间隙被连长雷雄派人从阵地换下,隐约间,见几个战友或坐或卧一动不动,以为都已入睡,他躺下便睡。至黎明才发觉睡在死人堆中间,但也没有丝毫后怕,两个多月的腥风血雨,他早对伤亡麻木了。

三、逃归家乡

激战四天四夜后,“八百壮士”奉命撤入英租界,英国人迫于日军压力,以“代管”的名义收缴了他们的枪,软禁他们。不久,他们又被转移到上海胶州路花园附近,被收缴了武器的八百壮士成了“孤军营”“无翼之鸟”,他们日思夜想重返前线,也更思念家乡亲人。尽管上海商会等爱国民众的捐款、捐物源源不断的送进孤军营。但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民族存亡堪忧,他们都心急如焚,纷纷表示“就是战死沙场也比在这里等死强!”

思前想后,他们选择了逃跑。最先逃跑的是连长上官志彪,他带了35人逃出。豫东人巫国华和胡三贵最要好,给他透露消息准备寻机逃跑,胡三贵就写了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姓名,叮嘱国华“我如果回不去,请你找机会告知我家里人”。巫国华让他装作小便,“你扎稳架子,别让我把你蹬倒了!”猛跑几步,踩着胡三贵肩膀翻过高墙,逃了出去。高墙外面,由外国商会雇佣的白俄士兵看守。巫国华跳出去不久,就听外面一阵枪声,胡三贵心里一紧,担心这人还有没了。

其实,巫国华很幸运,毫发无损。时间到了1997年,逃出“孤军营”的巫国华改革开放后在汉口开办“金利达电子有限公司”,特意叮嘱两位来洛阳出差的部下,一定找到胡三贵的下落。据其部下说,巫国华当年逃出后,先到云南一家橡胶园打工,后辗转去了台湾。前年老伴去世,整理遗物时发现胡三贵的字条——“河南府宜阳县上杨村胡三贵”,惊喜万分,特令部下寻找,部下也确实找到了胡三贵家,得知胡三贵已于1995年去世,便留下了写着公司名称和巫国华名字的便条。

巫国华逃跑后,胡三贵也选择了逃跑。一次外出转移途中,他瞅准机会逃入一居民家中,在一位青年妇女的掩护下,换上老百姓的服装躲过了追捕,逃离“孤军营”,随难民西逃,辗转返乡。

四、加入八路军

胡三贵返乡后,家人惊喜不已,看他已25岁,老大不小了,赶忙请人说媒,给他组建家庭。

他也该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安生活了,但那个时代、社会仍容不下他,他的心一刻也难以平静,因豫东己沦陷,大批难民西逃,要饭的多了,大都是东边过来的,他感觉说不定哪一天日军就到来。地方上出现了蒋汪政权并存局面,宜阳国民党政府迁至韩城,寻村一带汪精卫的伪政权势力甚嚣尘上,邻村官庄的汉奸高某听说胡三贵是八百壮士中一员,不敢明里抓捕,就到处散发传单,造谣说胡三贵家里有枪。他感觉一旦日伪军找上门来,迫害会逐步升级,后果不堪设想,心如刀绞如坐针毡,深深地感到家乡呆不下去了。

此时赶上当地征兵,因前方战事吃紧,兵源不足,地方连年征兵,以至生摊硬派,寻村年仅11岁的楚公福被摊了壮丁,11岁咋当兵?家人无奈之下愿出两斗麦的身价,寻人顶替,当地叫“卖壮丁”,胡三贵就乘机顶替楚公福的名额,泪别家人再次当兵。当地传统改名不改姓,这次参军报的名是胡公福。

因而给他后来“八百壮士”身份认证带来了阻力。抗战7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八百壮士后人,一营一连连长上官志标儿子上官百成在网站发了启事——寻找八百壮士,胡水超看到后,写材料让人捎到上海,上官百成就打来电话核实,当一听说宜阳籍的八百壮士叫胡公福,立刻表示“不对不对,弄错了,没这人。”当他得知这段经历后,一番感慨,才得以确认。

胡三贵这次参加的依然是国民党部队,他随部队开进到山东西台集,在一次送信返回的途中,遇见了八路军一团一营二连(后转为新四军王定烈部),连长得知他曾是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战士,格外热情,问他家里几口人、几亩地、靠啥生活等情况后,说:“那你也是贫苦人,咱这部队就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就在这里干吧!”于是,胡三贵不假思考就参加了八路军,仍做机枪手。

八路军擅长游击战,与日寇作战,打了就走。部队弹药缺乏,步兵每人只有四颗子弹,因而八路军喜欢近战夜战。肉搏时都上‘飞刺刀’,子弹顶膛,脸对脸肉搏,如看敌人身强力壮,遇机会就扣动板机灭敌。不打仗时,战士们就宣传群众,筹集给养。老百姓知道我们是打日本的,哪怕自己粮食不多也会让给我们,宁愿自己挨饿。一年后,他们突破敌人的“铁壁锁围”,建立了桐柏山革命根据地,为后来建立桐柏军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次,攻打确山县城,部队用土炸药炸开城墙一个口子,他们连是尖刀连,他怀抱一挺轻机枪,背佩四指宽的大刀,随部队快速冲进豁口。但他们连还未进完,日军强大火力就封锁了突破口。进去的官兵与日军巷战,激战一天一夜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胡三贵腰部负伤被俘。

被俘的战士被押到汉口日寇的所谓‘战犯拘留所’,受尽折磨,直至武汉光复。武汉国民党政府把他们编成“爱国青年训练大队”,集训三个月后准备编入国民党部队。这时,内战的气息越来越浓,他声称体弱多病,连年征战,八旬老母无人照顾,在强烈要求下,“爱国青年训练大队”出据路条准其返乡。

所开路条和从“四行仓库”带回来的两个奖章(忠贞奖章,四行仓库纪念章),在“文革”中都交给了当地大队干部,很可惜,没有了下落。

胡三贵大约1946年返乡,成了和当地人没有区别的农民,“文革”中因“历史不清”被打成四类分子。他很少给外人提自己的经历,恐怕自找麻烦,解放后也如此,他觉得,自己虽然参加了有名的淞沪会战、坚守了四行仓库,但毕竟是在国民党部队;自己虽然参加过八路军,但时间短,加以文化水平不高,信息不畅,无法找到原部队番号证明自己;自己虽然真刀真枪、舍生忘死与日军作战,但毕竟也当过俘虏。他只是偶尔给家人提一提那铭心刻骨的往事,不求获得什么荣誉与奖赏,受点误解与冤屈,也默默承受,因为和死去的战友相比,能活着儿孙满堂就算最大幸福了。

胡三贵于1995年病逝于家乡。

他不知道的是,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他的“八百壮士”身份得到核实确认。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二楼展区“八百壮士”英名墙上镌刻了354名壮士的姓名、职务和军衔的信息,他的名字赫然在列。宜阳县人民政府给他立了纪念碑,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寄来了有马英九签名的抗战70周年纪念章、纪念证书。《宜阳县文史资料》刊登了他的事迹。

胡三贵先生有功于国家,无愧于人生,可以含笑九泉了。

梁宗学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宜阳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县李贺文化研究会会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昌谷丛话》,与人合编《印象宜阳》《宜阳古代散文选》,参编《乡愁宜阳》《中共宜阳县党史(第三卷)》。

来源:一轮明月皎洁如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