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修《倚天屠龙记》结局有这样一段描写:“朱元璋派徐达带兵北伐,将元顺帝赶人塞外沙漠,蒙古人在中华所建的元朝就此灭亡。朱元璋倒还记得明教,将他所建的朝代称为‘明朝’。但因明教维护百姓,朝廷官府便对其残杀镇压,时日既久,后世首领无能,明教终于也渐渐式微了。”不过
在新修《倚天屠龙记》结局有这样一段描写:“朱元璋派徐达带兵北伐,将元顺帝赶人塞外沙漠,蒙古人在中华所建的元朝就此灭亡。朱元璋倒还记得明教,将他所建的朝代称为‘明朝’。但因明教维护百姓,朝廷官府便对其残杀镇压,时日既久,后世首领无能,明教终于也渐渐式微了。”不过在以往的三联版里面似乎并没有这种说法,只是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便下令严禁明教并大肆屠戮教中兄弟,小说里把徐达也写成明教中人,不知道历史传说中朱元璋用计杀徐达的事情能不能算是杀了昔日的教中兄弟。
《倚天屠龙记》中还写到杨逍编了一本书叫《明教流传中土记》记述了明教在中土流传的全过程,其实在《射雕英雄传》中就写过明教在北宋末年造反之事,《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杨逍的《明教流传中土记》只不过是把明教的历史发扬光大罢了。但是,金庸先生在小说里似乎是把明朝国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明朝之所以称之为“明”就是因为明教的缘故。
《倚天屠龙记》中关于明朝国号的来源并非金庸先生原创,侠客君大学时代的古代汉语老师发给我们的讲义中也提到此来源,而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历史学家吴晗,就是写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后来被姚文元以《评新编历史剧》炮轰导致文革爆发的那一位。吴晗在《明教与大明帝国》中提出,元末红巾军起义深受明教影响,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小明王”称号直接源自明教经典,而朱元璋继承这一正统性后以“大明”为国号。此说一度成为主流,被金庸先生采纳为小说蓝本。金庸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宗教符号转化为武侠世界的江湖秩序:明教的“光明”与元廷的“黑暗”形成二元对立,张无忌的领袖身份则暗合“明王降世”的救世意象。这种文学化处理虽简化了历史复杂性,却成功将宗教起义的宏大叙事嵌入武侠框架,赋予朝代更替以宿命论色彩。
不过学术界的研究显示,这一论断并不是那么特别贴切。元末起义军并非单一宗教团体,而是融合了明教、白莲教、弥勒教等多重信仰。例如,韩山童以“弥勒下生”为号召,更接近白莲教的末世论,而“明王出世”则可能源自佛教《大小明王出世经》而非明教经典。起义军选择“明”为符号,更多是因其象征“光明驱暗”的普世意义,而非特定宗教归属。
朱元璋早期确曾尊奉韩林儿的龙凤政权,但1366年韩林儿离奇溺死后,他迅速与宗教势力切割。《大明律》明确将明教、白莲教列为“左道乱正之术”,严禁传播。此举显示其建国后亟需摆脱“教派代理人”身份,转而依托儒家正统确立王朝合法性。除宗教因素外,“大明”国号可能源自《易经·乾卦》“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强调天命循环与政治正统。此外,元末群雄多以“大宋”“大夏”等前朝国号为名,而“明”作为中性词汇,既可避免与前朝关联,又能彰显“拨乱反正”之意。
金庸先生将明朝国号与明教绑定,本质是以武侠叙事重构历史记忆,其价值在于揭示权力建构中神话与现实的交织。而史实表明,“大明”国号的选择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既有对起义遗产的象征性继承,更有对儒家正统的主动靠拢。
诸君以为何如呢?
来源:侠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