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拟对中国区裁员:涉及中国区股票基本面研究及投资部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19:18 2

摘要:全球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近期对其中国公募基金业务团队进行组织调整。据悉,此次调整主要涉及中国区股票基本面研究及投资部门,裁员规模为“个位数”。贝莱德称,此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团队协同效能”。

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在中国市场的调整并非短期撤退,而是一场深度本土化变革的开端!


失业君小编 | 文

Tima Miroshnichenko | pexels图

全球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近期对其中国公募基金业务团队进行组织调整。据悉,此次调整主要涉及中国区股票基本面研究及投资部门,裁员规模为“个位数”。贝莱德称,此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团队协同效能”。

2025年3月,原浦银安盛基金总经理郁蓓华加盟贝莱德基金拟任总经理。而贝莱德基金前任总经理张弛则已于2024年2月离任后转任浦银安盛总经理。

这起看似平常的高管对调,背后则是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在中国市场的深层战略调整。

作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公募,贝莱德自2021年6月展业以来,管理层持续震荡。首任总经理张弛任职至2024年2月,随后由督察长陈剑代任并转正。

若郁蓓华正式履新,贝莱德在四年内将经历三任总经理更迭。与此同时,董事长、首席信息官、督察长等核心职位亦频繁调整,超半数高管层已完成换血。

2025年8月,曾管理全球最大货币基金“余额宝”的王登峰,由贝莱德建信理财转至贝莱德基金担任首席资金官。他的加入填补了贝莱德投研团队的高管空缺,释放出本土人才主导的信号。

贝莱德中国的本土化挑战并非个例。纵观外资公募在华发展历程,国际经验与中国市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资管市场的规则逻辑、投资者偏好与海外差异显著。

贝莱德早期发行的权益类基金表现低迷。2021年成立的旗舰产品“贝莱德中国新视野混合”,截至2025年3月13日累计亏损达38.07%,规模缩水至23.27亿元。

截至2025年6月底,贝莱德基金的非货管理规模为68.6亿元,在公募行业中排在第132位。这一规模与国内头部基金公司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失业君小编观察到,贝莱德中国的本土化策略聚焦于人才、决策、产品三大维度。

❶在人才策略上,贝莱德中国经历了从“国际化”到“本土化”的转变。从初期注重候选人的英语沟通能力,转向挖掘熟悉中国市场、具备优秀本土业务能力的专业人士。

❷决策机制的本土化调整尤为关键。贝莱德通过简化决策流程,显著提升了响应速度,使产品发行、策略调整等决策更能贴合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

❸产品层面,贝莱德更加注重倾听中国客户的需求。与海外投资者更关注超额收益不同,中国投资者往往兼顾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贝莱德在产品设计中逐步融入这些差异化要求。

贝莱德基金总经理郁蓓华表示,公司正通过三大支柱将全球经验本土化落地:系统化主动股票投资、多资产绝对收益投资和特色固定收益投资。

系统化投资是贝莱德的核心优势。贝莱德的系统化主动权益(SAE)平台,在海外已有超过四十年的投资经验,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

该平台自2008年引入AI技术以来,已迭代至第六代大语言模型,可以高效解析海量文本流,及时识别全球范围内有投资价值的股票。

多资产绝对收益投资方面,贝莱德持续拓展“固收+”产品线,通过多资产、多策略实现分散化投资。面向银行及个人客户,主打以低波动为特征的“固收+”产品,追求稳健收益。

贝莱德正在中国市场上积极探索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郁蓓华强调:“贝莱德在中国的定位不是短期逐利,而是依托全球资源与本土化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可持续的投资解决方案”。

范华表示,贝莱德基金将进一步发展系统化投资、多资产管理和全球化配置。在全球化配置方面,将发挥贝莱德的全球优势,为本土客户提供跨境资产配置的渠道。

贝莱德基金正积极筹备公募基金QDII资质申请。公司还在探索互认基金等渠道,并且已于近期递交了一只全球债券指数基金的申请。

截至2024年底,贝莱德公募规模增长至107.85亿元。

其中指数产品占比超55%,它们依托母公司旗下全球最大ETF供应商iShares的资源,半年内指数产品规模达71.4亿元。

贝莱德的中国团队正在构建一个融合东西方智慧的投资平台。

他们引入的“AI投资委员会”辅助决策机制,覆盖权益、固收及另类资产,正逐步将这一理念引入本土实践。

全球经验的中国化之旅没有终点。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