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猥亵男当场被乘客按倒!这次没人当“旁观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3:16 1

摘要:晚高峰的地铁1号线车厢,26岁的白领陈女士突然感觉腰部被碰了一下,回头就瞧见一名中年男子眼神闪躲,手正不自然地往回缩。她当即大喊:“你干什么!”话音刚落,周围3名乘客迅速围了上去,把那男子按在了立柱上。

晚高峰的地铁1号线车厢,26岁的白领陈女士突然感觉腰部被碰了一下,回头就瞧见一名中年男子眼神闪躲,手正不自然地往回缩。她当即大喊:“你干什么!”话音刚落,周围3名乘客迅速围了上去,把那男子按在了立柱上。

根据上海轨交警方通报,41岁的姚某当天坐地铁时,见陈女士穿得单薄,竟趁着车厢拥挤,贴上去实施猥亵。陈女士察觉到异常后,大声呼救。就在旁边的大学生小林、快递员王师傅和退休教师张阿姨立马有了行动:小林挡住姚某去路,王师傅从后面控制住他的手臂,张阿姨则赶紧用手机录像,还拨打了110。3分钟后,列车停靠在人民广场站,民警当场就把姚某带走了。

经过审讯,姚某承认是因为家庭矛盾,情绪低落,才临时起了邪念作案。警方依法对他处以行政拘留15日。通报里还特别强调:“对于公共场所的猥亵行为,警方一直都是零容忍的态度,鼓励市民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发声,及时固定证据。”那么这种猥亵案是个例吗?当然不奇怪

在2018年9月的北京,地铁4号线的早高峰时段。22岁的实习生小李遭遇了“隐形侵害”:一名50岁的男子借着拥挤,凑到她身边,用手机偷拍她的裙底,长达5分钟。小李察觉到了,却不敢声张,直到下了车才报警。可因为监控有盲区,证据也不足,警方最后只能对那男子批评教育了一下。

这事儿详细说来:男子利用早高峰人多隐蔽作案,小李因为“羞耻感”选择了隐忍。小李先是感觉腿部有点异样,回头发现男子手机镜头朝下,可因为害怕引发冲突,还是选择了沉默,一直到站下车后才联系警方。从法律结果来看,由于缺乏直接身体接触的证据,监控又没拍到关键画面,警方没办法刑事立案,只能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了个警告。

这起案件暴露了“公共场所猥亵犯罪”取证有多难。受害者的沉默,周围人的“假装看不见”,实际上就是在纵容这种不法行为。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时地铁里“女性优先车厢”还没普及,监控覆盖也不够,导致这类案件的破案率只有37%。就像北京的女权律师吴敏说的:“受害者需要鼓起勇气发声的时候,社会更应该给她们提供一张无死角的保护网。”

还有在2019年6月的广州,地铁5号线上35岁的猥亵惯犯刘某盯上了中学生小薇。车门关闭的时候,他伸手摸了小薇的腰部。没想到小薇反应迅速,立刻打开手机录像,大声质问:“你手往哪放?全车人都能给我作证!”周围乘客见状,纷纷掏出手机帮忙取证,司机也直接停车通知了警方,刘某当场就被刑事拘留。

调查发现,刘某之前就多次在地铁上猥亵女性,这次挑上了独自乘车的小薇。小薇接受过学校的防侵害培训,第一时间就使出“反制三步法”:大声喝止、固定证据、号召协助,成功阻止了进一步伤害。警方在刘某手机里发现了50多张偷拍照片,最后以“猥亵罪”和“侵犯隐私罪”追究他的刑事责任,判了有期徒刑1年。

受害者从“被动承受”变成了“主动反制”,公众也从“冷眼旁观”变成了“集体行动”。广州警方同期推出的“地铁防狼手册”显示,要是有3人以上一起指证,猥亵案件的立案成功率能提升到89%。这就证明,法律的威慑力得靠证据来支撑,而证据链的形成,离不开每个人的“挺身而出”。

1. 案发规律: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2024年的报告表明,地铁猥亵案78%都发生在早晚高峰,62%的受害者是20-35岁的女性,60%的案件里加害者都有“多次作案”的记录。早晚高峰,车厢里人挤人,不法分子就瞅准了这种混乱的时机下手,而年轻女性似乎更容易成为他们的目标,那些惯犯更是有恃无恐,屡屡作案。

2. 干预效果:上海轨交警方统计,2023年“乘客主动协助案件”的破案率高达92%,比2018年提升了55%;可“沉默案件”因为证据不足,最后行政处罚率只有41%。

3. 技术赋能:深圳、杭州等城市在2020年后推广“智能防狼警报”,乘客只要长按手机APP,就能触发全车广播,还能实时定位报警,这让猥亵案发生率下降了33%。

4. 法律进步:2021年《民法典》新增了“性骚扰举证责任倒置”条款,规定公共场所管理者得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北京、上海等地还把“地铁猥亵”纳入“个人信用黑名单”,影响就业、贷款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您在公共场所碰到类似情况,您会马上出手干预,还是担心“惹麻烦”而退缩呢?记得点赞关注,咱们一起讨论怎么让出行环境更安全。每个女性的“安全感”,可不是只靠一个人“小心”就能有的,得靠所有人都“上心”。您说对吗?

来源:史海拾贝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