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三母亲的泣血独白:我的孩子,我宁愿你平庸却鲜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07:18 2

摘要:这两天看到新闻里那个18岁少年的照片时,我的手在发抖。同样的年纪,同样的青春脸庞,甚至他消失的江边,也是我们熟悉的地方。作为一个高三男孩的母亲,我太清楚那些深夜里亮着的台灯有多刺眼,那些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有多沉重。

这两天看到新闻里那个18岁少年的照片时,我的手在发抖。同样的年纪,同样的青春脸庞,甚至他消失的江边,也是我们熟悉的地方。作为一个高三男孩的母亲,我太清楚那些深夜里亮着的台灯有多刺眼,那些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有多沉重。

「快高考了,再忍忍」——这句话我说了365天,却从未问过他「你疼不疼」

他的书包比行李箱还重,凌晨伏案的背影蜷缩成一道影子。我总以为熬过这六十天就是黎明,却在新闻里突然惊醒:有些孩子,可能已经独自在黑暗中跋涉了太久。那个温州母亲在江边哭喊的画面,像一记重锤砸在所有父母心上——我们拼命托举孩子冲向「成功」的岸,却忘了看看他们的船舱是否早已渗水。

高考倒计时是悬在头顶的刀,但多少家庭把倒计时过成了生命的倒计时?

我们计算着模考排名,焦虑着985录取线,却不敢直视孩子眼里熄灭的光。那个消失在瓯江的少年没有遗书,可那些以前留在书桌上的模拟卷、凌晨三点删了又写的崩溃日记、永远「正在输入中」却最终清空的微信对话框,何尝不是千万青少年无声的呼救?

今夜,我轻轻推开儿子房门。台灯下他脖颈突出的骨节让我鼻酸——这个被我催促着「快跑」的孩子,原来在我不曾察觉时,早已累成了风中摇晃的竹。

求求这个社会,别再只问孩子「考多少分」,多问问「你累不累」

当教育沦为数据绞杀,当青春被换算成分数,我们亲手把最珍贵的生命变成了赌桌上的筹码。江边那二十万悬赏寻人启事刺痛人心:若早用这份执着去倾听孩子每一声微弱的叹息,是否就能拦住这场悲剧?

此刻,我握着儿子做不完的习题册,突然觉得所谓「前途」不过虚妄。若我的孩子平安,我宁愿他是一株自由生长的野草,而不是被分数修剪成标本的玫瑰。江风呜咽,带不走一个母亲的悔悟:比起世俗定义的「成功」,我们更该教会孩子——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星辰般的奇迹。

来源:八零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