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8日,华莱士针对“过期食材换签续命”“健康证造假”等食品安全问题,在微博发布道歉信:涉事门店永久关停,涉事员工予以开除!全国门店开展30天的卫生自检、抽查。
撰文|文林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3月18日,华莱士针对“过期食材换签续命”“健康证造假”等食品安全问题,在微博发布道歉信:涉事门店永久关停,涉事员工予以开除!全国门店开展30天的卫生自检、抽查。
(图源:华莱士微博)
然而,这并非华莱士首次因卫生问题引发争议。作为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快餐品牌,华莱士凭借低价策略和下沉市场狂飙突进,以超2万家门店的规模远超麦当劳、肯德基,但频繁的食安丑闻与“低毛利陷阱”正将其推向悬崖边缘。
黑红也是红?低价不再是品牌护身符
尽管今年华莱士没有出现在315晚会,但在315期间的存在感却不低。
先是在3月14日,被“经视直播”曝光武汉一门店苍蝇蟑螂横行,配电箱外壳都没了,微波炉漆皮掉渣,皮掉渣。店长甚至直接告诉调查记者,检查门店的督导比起食品安全,更关心的是门店销售业绩。
(图源:经视直播微博)
随后的3月18日,“新京报”再补一刀,河南和安徽两家门店被扒出:过期食材换个标签继续使用,榨油酸超标,店长还坦白“长期找中介办假的健康证”。
(图源:新京报微博)
眼见事态发酵,华莱士赶紧启动危机公关:道歉、整改并承诺。乍一看态度挺好、反应迅速,但对华莱士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企业多半没走心。毕竟,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华莱士可谓是惯犯了。
据不完全统计,华莱士几乎每年都要在食品安全上出问题:
Ø早在2019年,华莱士就因为卫生问题登上了315晚会;
Ø到了2020年,个别华莱士门店甚至因为违规采销被查封;
Ø2021年,华莱士因将掉在地上的鸡块捡起来继续炸而登上热搜;
Ø2022年,北京一位消费者在华莱士食用汉堡时吃出两只蟑螂;
Ø2024年3月,武汉消费者李女士一家五口食用华莱士外卖后出现腹泻与呕吐症状,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6月,广东潮州一消费者在华莱士门店就餐时发现汉堡中生肉......
“吃完华莱士,变身喷射战士”、“喷射之王”就是华莱士最出圈的梗,可见消费者对华莱士的食品卫生已有共识。
(图源:微博)
但令人奇怪的是,华莱士的负面消息,任意一件发生在其他餐饮品牌上都十分致命,可华莱士不仅能活着,还有着惊人的门店扩张速度。
在过去的15年中,华莱士以每年新增2000家门店的速度稳步扩张,而在随后的3年内,更是实现了从10000家到20000家的飞跃。截至2024年6月,华莱士在全国拥有20356家店,远超麦当劳中国的5903家、肯德基中国的10296家。
而华莱士能这样一路“黑红”,一是由于消费者的侥幸心理,认为有人吃了没事,自己也不会那么倒霉;另一个更关键的原因就是,华莱士确实很便宜。
在创立之初,华莱士想的是对标麦当劳、肯德基。做大众都能吃得起的平价西式快餐,这就意味着它的价格会相对亲民。而为了尽快攻入市场、巩固市场地位,华莱士索性直接推出了“特价123”活动,即可乐仅售1元、鸡腿2元、汉堡3元。这一极具吸引力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门店销售,为华莱士打开了市场和名气。
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低价”逐渐成为华莱士最为有利的武器。据《中国西式快餐品类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中国西式快餐十大品牌中,华莱士的人均消费仅18.92元,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分别为28.57元、35.51元、30.71元。
只可惜,便宜不是万能的。这些年,华莱士的卫生安全事件数量和开店速度成正比,网友们对此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调侃、宽容,转为失望、愤怒。
据《餐饮行业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的餐饮舆情中,食品安全问题占比高达80.99%。而价格问题引发的舆情,仅占5.29%。随着消费意识觉醒,低价已不再是品牌的护身符。当“苦华莱士久矣”成为大众情绪,“道歉—关店—再犯”的“补救”路径,消费者将不再买账,华莱士的品牌形象也已岌岌可危。
众筹式加盟:规模优势难掩管理失职
前面说过,多年来华莱士靠低价在市场上打出了一片天地。但低价也意味着低利润,要想多赚钱,就得通过规模化经营去降低边际成本,让无论是烹饪设备、店内家具还是租金与装修成本,都能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而得到更好的分摊。
于是,华莱士独创了一种合作联营模式,并分为内部众筹和外部加盟。
其中,内部众筹表现为鼓励老员工转变为门店合伙人,自主选择地址开设店铺,而公司会给予装修、培训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外部加盟则针对房东、装修公司、供应链等外部资源加以运转和利用,总部持有55%的股份,员工和外部合伙人的持股比例不超过40%,年末进行分红。
总的来说,这种模式兼容了直营和加盟的优势,帮助华莱士在经营初期,既高效筹集了大量资金,提供了跑马圈地的“粮草”,又激发了员工的激情,把大家变成利益共同体,还让华莱士可以不靠门店收入赚钱,只向门店卖原材料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据悉,华莱士在全国超20000家的门店中,95%为这种模式下的加盟店。
只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华莱士越来越在乎开店速度和规模,进而无暇顾及后续管理。
比如,据华莱士官网显示,加盟店员工的平均培训时长为半个月,部分简单的工作岗位,培训时间会压缩至一周甚至更短。相较之下,麦当劳员工培训时长一般在1-2个月之间。
再比如,华莱士总部通过供应链赚取了绝大部分收入,将经营压力转嫁至门店。曾有华莱士员工在采访中爆料,华莱士基本是一人多用,收银员要兼顾备餐、打包等工作。同时,一些门店的持股员工为保利润,也往往会牺牲品控,这样导致过期食材等问题屡禁不止。
此外,华莱士在在高速扩张中始终未构建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督导重业绩考核、轻卫生监管,使得食品安全与卫生的抽检流于形式。
可以说,这种“重扩张、轻管理”的路径,本质上是用规模优势掩盖管理失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也就不意外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来看,华莱士已是有些“船大难掉头”:想调整“类加盟”模式,众多入了股、有经营话语权的合伙人们众口难调,一时间很难有令大家都满意的方案;想涨价以提升利润,品牌“喷射之王”的名声在外,市场根本不会买单。
而且说实话,这么多年华莱士负面新闻频发,却一直屡骂屡犯,或许就已说明:不是华莱士总部不想管,而是早已管不住门店了。
耐心已耗尽:华莱士急需“刮骨疗毒”
从品牌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持续性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但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也终究会影响经营情况。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快餐业的毛利率一般在10%至20%之间。而2024年上半年,华莱士母公司华士食品收入46亿元,但净利润只有9000万,毛利率只有5%;2020年至2023年,华莱士的毛利率也都只是在4.2%—5.4%之间。
这样远低于行业均线的毛利率,会倒逼门店通过篡改食材效期、压缩人力成本等违规操作来维持盈利。因此,华莱士的危机不仅在于食安问题频发,更在于其商业模式已陷入“低价—低质—低信任—更低利润”的恶性循环。
而要想改变这样的循环,不进行一次“刮骨疗毒式”的变革是不行的。
首先,华莱士必须重新制定加盟商的筛选机制和培训体系,将加盟商分红与食品安全评级绑定,评级低者扣减返点或强制退出。并将关键岗位(如店长)由总部直管,削弱加盟商自主裁量权。
其次,门店可效仿海底捞推行“明厨亮灶”,并建立全链条溯源系统,定期公示食材来源及效期,提升消费者信任。同时,实行“全民监督员”计划,消费者可突击检查后厨并反馈。总部则按月发布门店“食安红黑榜”,对黑榜门店强制停业整改。
此外,在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除了闭店整顿,华莱士还可以全程直播整改过程,并邀请第三方机构突击检查并公示结果,以挽回消费者信心。
总之,尽管拥有万店规模,但华莱士的抗风险能力其实是很低的。若不能重构从供应链到门店管控的全链条信任体系,万店帝国的崩塌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而华莱士的案例也为餐饮行业揭示了一条残酷的商业定律:低价固然可以快速占领市场,但若以牺牲食品安全为代价,终将反噬品牌生命力。当下,“苦华莱士久矣”的消费者们留给它的耐心不多了。
来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