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寇准,北宋一代名相,自幼聪慧好学,19岁中进士,踏入仕途。这首《春日登楼怀归》,便作于他在湖北巴东县任职期间。因为思念故乡,诗人便选取最能表现这种情绪的“登楼”来写。
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焕发勃勃生机,人们久被冬季酷寒禁锢的心灵,也仿佛被春风轻轻撩拨醒来,变得像春水般柔和而又多情。
时序轮换,多少奔波劳碌在异乡打拼的游子们,每当心静下来的时候,思念之情就会像春草变得毛茸茸的,使人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家乡的一切。
《春日登楼怀归》(宋)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寇准,北宋一代名相,自幼聪慧好学,19岁中进士,踏入仕途。这首《春日登楼怀归》,便作于他在湖北巴东县任职期间。因为思念故乡,诗人便选取最能表现这种情绪的“登楼”来写。
首联“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起句就颇为不凡,气势尤显格外宏大。诗人紧扣诗题中的“高楼”,直接上手写目之所及。登上高楼后,就不禁伸长脖子,抬头向远处眺望,但见春水浩浩荡荡流淌着,填满了整条长河。
这个“聊”字,用得极其传神,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非常用心。因为后续一个动作“引望”,就是远望的意思;把诗人登到高处之后的迫切心思,希望能够看到些什么东西,给逼真地呈现出来。
“杳杳”,深远的意思,既是对“引望”而来的延伸,是视觉由上至下的观赏,又描绘出平野的广阔无垠,从而营造出来一种空茫寂寥之感,为后续抒发感情奠定了基础。
颔联“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承接着上面的“引望”二字而来,所写即所见。原野看不见人,由于春水高涨的缘故,长河静寂,只有一条小船板孤零零地横卧在河畔,无人看管。
这两句诗的画面感极强,“无人渡”和“尽日横”形成对比,突出周边环境的寂静和荒凉。“孤舟”不仅是存在于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更是诗人自身写照,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就像这只无人照顾的小船,徒怀思乡之情。
在这里,诗人实际上是化用了唐朝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浑然天成,历来为人称赞。我们知道化用古人成句是很难讨巧的事,弄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古人有成功的例子,如王维化用陶渊明成句“墟里上孤烟”;也有失败的例子,王安石化用王籍成句“一鸟不鸣山更幽”。
颈联“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仍然是延续首联“引望”而来的句子,上联是望中之大境,此联则是望中之小界。荒凉僻远的村庄,只见到时有时无的轻烟袅袅升起,不知建造于何年的古老寺庙内,传来阵阵的黄莺啼鸣。
“荒村”对“古寺”,诗人极尽笔力,描绘出周遭环境的破落和陈旧,和诗题中的“春日”二字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感。
“生断霭”对“语流莺”则以动衬静。“霭”本为轻烟之意,而断霭则指时有时无、忽聚忽散的烟气,予人一种不稳定的飘泊感。“断”字很传神,完美呈现此时的残缺破碎,如此凄凉里突兀传来黄莺的清脆悦耳声,更显几分孤寂。
尾联“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这里紧扣诗题中的“怀归”,由前两联对春日景色的描写,自然而然地转换到对自我情感的抒发。诗人在前面大力描绘异乡春景的奇特,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此处的思乡之感:他乡再好也不如故乡。
“旧业”指祖上留下来的产业,如房产土地等。“清渭”指源自于甘肃鸟鼠山的渭水,因其水质清澈,常被拿来与浑浊的泾水对比,称“清渭浊泾”。诗人故乡在渭水北岸的下邽,所以此处才有“遥清渭”之举。
诗人春日登楼远望,被眼前的异乡景色勾起“怀归”之感。然而,人在职场,终究是身不由己,故而才会“忽自惊”,从沉思状态蓦地惊醒。这一个“惊”字极绝,外部环境的荒凉破败,内在情感的沉郁怅惘,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综观全诗,诗人紧扣诗题,首写登楼,次写望远所见,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基于此,在诗人的笔墨绘制下,异地之景象,无论是平野、孤舟,还是荒村、古寺,都充满了一种难以排遣的荒寂气息。
由此引出来的“怀归”之情,诗人并未用华丽辞藻进化具体阐述,而仅是着重于刻画真挚情感,如此细腻描写中,让阅读者深受诗的气氛引导,顺理成章被拉入了诗人思乡的茫茫惆怅中去,留下深沉的回味。
这首诗就像一杯清茶,虽然没有浓烈的香气,但却让人回味无穷。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流淌,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品尝其中的韵味。
【图片由AI生成】
来源:来点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