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共筑黄河绿梦: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校园活动纪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1:15 1

摘要:4月1日,清华大学校园内掀起一股“黄河热”。由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守护黄河·青年力量”公益行动,以“行胜于言”的校训为核,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治沙实践,吸引了众多学子投身母亲河保护的行动中。活动现场,志愿者们纷纷讨论听张红武教授讲授“治河方略概论”的课堂感受,

4月1日,清华大学校园内掀起一股“黄河热”。由黄河缘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守护黄河·青年力量”公益行动,以“行胜于言”的校训为核,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治沙实践,吸引了众多学子投身母亲河保护的行动中。活动现场,志愿者们纷纷讨论听张红武教授讲授“治河方略概论”的课堂感受,与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母亲河守护青年使者"荣誉证书的颁发,交织成一曲青春与生态的协奏曲。

黄河缘预备志愿者们在位于清华学子集中宿舍区的桃李园餐厅门口合影留念

治沙课堂:从理论到实践的绿色启蒙

每周二的下午,张红武教授都会连续4节讲述"治河方略概论"。而本次授课,则是以一场特殊的课堂活动拉开序幕。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张红武老师,通过影像资料,向学子们展示了库布齐沙漠中“近地减风阻沙固沙技术”的神奇效果。王晨阳同学首先说到:“那一天北京7级风就差点把我刮飞,11级风简直不敢想,更何况还在沙漠。这些阻控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球领先,我为自己身为一个清华水利人而自豪!以后我一定要过去打卡”。凌菲在分享中感慨:“张老师身为参事仍坚守治沙一线,言传身教让我们明白,生态保护是科学与情怀的双重坚守。”姜诗雨则对“空气动力学治沙”技术印象深刻:“流动沙丘被‘减阻锁边’技术驯服的过程,像极了青年征服困难的缩影。”

现场播放的治沙工程实景视频,让学子们目睹了风沙阻控工程如何锁住沙丘。路子岩在体会中写道:“防风固沙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黄河缘志愿者的坚守,让我看到治沙是一场生命接力。”

青年行动:创意与责任的双向奔赴

互动环节中,“黄河知识快问快答”与“我的黄河守护计划”通过微信群的建立而使同学们活跃起来。周子镜回忆道:“文捷理事长用双井控导工程案例,教会我们用系统性思维守护黄河。同学们说要充分论证并将设计的‘黄河安澜’生态监测方案,肯定会得到张老师的点赞和鼓励!”

张红武参事向热衷于黄河保护的德国默克公司代表罗幸传赠送两会纪念信封

活动尾声迎来意外“彩蛋”——热衷于黄河保护的德国默克公司代表罗幸传、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肾脏病医学部段智宇、北京妇产医院陈心怡三人,因恰巧赴清华前来拜访他们的武汉大学师兄张红武参事,被现场热烈的氛围吸引,主动加入互动。罗幸传在“黄河守护计划”留言本中写下:“科技无界,治沙亦可借鉴医药研发的精细化思维”;段智宇结合医疗经验提醒学生:“生态健康与人体健康同理,需防微杜渐”;陈心怡则与学子们探讨“沙漠绿洲如何为妇幼健康创造更好环境”。三人跨界视角的分享,为活动注入多元思考。

解放军总医院段智宇主任医师收到张红武参事的富有纪念意义的礼物格外兴奋

就餐间隙,文捷理事长以一堂简短却深刻的哲学课点燃学子心火。她感慨道:“你们考入中国顶尖学府,又能聆听张红武教授——这位清华在国家智库中任职最久的国务院参事言传身教,是时代赋予的幸运。未来无论走向何方,请牢记水利人的坚韧与谦逊,向老师学习如何以智慧处世、以责任立身。”

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张红武教授的学生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并踊跃报名成为“黄河缘预备志愿者”

活动同步启动志愿者招募,短短30分钟,数十名清华学子扫码成为“黄河缘预备志愿者”。同学们被授予“母亲河守护青年使者”称号,证书上“聚涓滴之力,护大河长清”的寄语,恰是对学子们的最佳注解。

黄河缘公益基金会文捷理事长为刚刚加入“黄河缘预备志愿者”的清华学生们颁发《母亲河守护青年使者》荣誉证书

未来之约:从校园到沙漠的绿色长征

活动虽落幕,行动未止步。公益基金会通过微信群分组管理志愿者,并计划暑期开展黄河研学。正如唐尧(清华大学黄河缘志愿队队长)在诗中所写:“壁横瀚海风沙定,星缀长河浊浪清;三北林荫庇后世,扬眉吐气奔光明”,这场校园活动不仅播撒了生态保护的种子,更点燃了青年用科技与行动书写黄河新篇的壮志。

黄河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文捷表示:“清华学子展现的责任感,让我们看到治沙事业后继有人。每一份‘日行一善’的承诺,都是未来绿色长城的基石。”

尾声

从库布齐的风沙到清华校内的桃李楼,从科学家的坚守到学子的热忱,这场活动证明:守护母亲河,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当青年力量与生态使命相遇,黄河的故事,注定会有更清澈的续章。

来源:时代报告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