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为何恐惧中国?俄评:西方国家正在虚构一个想象中的邪恶中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8:57 1

摘要: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和媒体,似乎难以接受中国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霸权的老路,不断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试图将中国塑造为一个意图挑战国际秩序、带有“邪恶”色彩的国家。

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和媒体,似乎难以接受中国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霸权的老路,不断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试图将中国塑造为一个意图挑战国际秩序、带有“邪恶”色彩的国家。

某些西方媒体笔下的中国,仿佛自带“反派滤镜”,它庞大、神秘,是充满威胁的“规则破坏者”。

2021年5月,“今日俄罗斯”网站一篇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西方正在有意塑造一个“邪恶中国”的形象,目的是让民众心生恐惧与排斥。这种叙事不仅逐渐生效,还在国际舆论中不断固化。

为什么美西方国家如此努力地想让人们害怕中国?西方又是如何构建这套“中国威胁论”的?

在托尔金的小说《魔戒》中,“魔多”是黑暗势力的根据地,充满压抑与恐惧。如今,一些西方媒体巧妙地将中国代入这个角色,利用各种手段一点点拼凑出一个完全失实的中国形象。

他们最常用的手法包括但不限于选择性报道、夸大负面、忽视正面,甚至直接编造故事。

几年前《卫报》曾发表一篇关于中国企业在津巴布韦采矿的报道,声称当地村民因强制搬迁而晕倒、补偿微薄、生活陷入困境。但报道中所谓的“受害者”却亲自澄清自己从没晕倒、补偿合理、搬迁完全自愿。而且那篇报道就连中国企业名字都拼写错了,记者也从未进行实地采访。

类似的操作比比皆是,西方部分媒体常常打着“人权关怀”的旗号,却违背最基本的新闻操守,不核实信源、不采访当事方,而这种报道往往能迅速传播,因为它们符合一些人预设的叙事,即“中国威胁”。

除了直接造假,西方媒体还善于“标签化”中国,反复强调“中国威胁论”“技术间谍”“债务陷阱”,却从不提供切实证据,有些话不论真假,说的多了总有人信,这些标签也逐渐变成一种心理暗示,让不少普通人在不清楚实情的情况下,形成对中国的负面认知。

中国没有轰炸、没有侵略、没有制裁任何国家,却在西方媒体笔下成了“坏人”。那为什么西方非要这么做不可?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树大招风”,一个国家成长得太快、太大,难免会引起原有格局的震动。

2021年5月,“今日俄罗斯”网站一篇文章直言不讳地指出,西方正在有意塑造一个“邪恶中国”的形象,而西方之所以这么做,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模式成功挑战了西方长期以来主导的全球体系。

美国长期自视为世界秩序的中心国家,习惯了一切围绕自身利益转,当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之完全不同的大国崛起,尤其是这个国家还不愿意完全听从指挥时,原有的霸主自然会感到威胁。

这不是中国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中国做对了太多,从改革开放到科技振兴,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不依赖殖民掠夺、不发动侵略战争、不干涉他国内政,通过国家引导的投资、社会政策的调控和高效率的治理,实现了数亿人脱贫和中产阶层扩张,同时保持了政治稳定。

这种成功本身,就对建立在传统西方模式之上的优越感构成了挑战,有些人害怕的不是中国武器,而是中国模式的成功。

过去二十年,中国不仅在传统制造业上保持优势,还在高科技领域奋起直追,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先。一直以来,西方企业依靠技术垄断获取超额利润,而中国的进步正在打破这种垄断,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国产大飞机、新能源设备,都让长期享受技术红利的西方国家感到不安。

种族与文化偏见也是影响西方国家对华态度的重要因素,尽管当今世界强调多元平等,但一些西方人内心深处仍残留着“西方中心主义”思维。一个非白人国家成为世界强国,是他们历史经验中未曾预料到的,这种认知落差,很容易转化为排斥和恐惧。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与忌惮并不是因为中国做了什么,而是源于自身的不安全感和对失去霸权的担忧。

近年来,美国联合部分盟友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制裁,以“国家安全”为理由限制华为、中兴、TikTok等企业在西方的运营。与此同时,美国还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试图遏制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却最终不得不面对本国通胀上升和企业成本增加的后果。

在军事层面,美国不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联合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开展联合军演,推动“印太战略”以制约中国。这一系列的举动,与其说是应对真正的军事威胁,不如说是在展示自身对华强硬姿态,以满足国内政治叙事和盟友期待。

西方还通过资助非政府组织、智库和本地媒体在发展中国家散布对中国投资的负面言论,美国就被曝光出资鼓励当地媒体撰写抹黑中资企业的报道,据说每篇最高资助可达1000美元。

不过现实看来,这些行动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不少与中国合作的国家,如津巴布韦、塞尔维亚、柬埔寨等,都曾公开反驳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坚持对华友好。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尽管屡遭西方质疑,却实实在在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赢得了更多的信任。

那被频频抹黑的中国,到底做了些什么?

在经济与合作领域,中国一直是全球发展的积极贡献者,截至2022年底,中国连续多年成为非洲最大投资来源国之一,不仅没有压榨当地居民,反而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培训和技术转移。

而且中国还是联合国会费第二大承担国,是维和行动重要参与国,对比某些大国频繁的军事干预和单边制裁,中国近几十年未曾主动发动任何一场战争或颠覆他国政权。数据显示,中国是五常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对外援助增长最快的国家。

在科技与全球治理层面,中国并没有闭门自守,而是持续推动开放与合作,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曾支援超过120个国家,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也引领了全球气候应对进程。就连西方企业家如埃隆·马斯克也曾公开表态,肯定中国在新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成就。

当然,这也并不代表中国完美无缺,但判断一个国家,应当基于事实与全面贡献,而不是被刻意裁剪甚至编造的信息误导。

这些实打实的努力和合作成果,在西方主流媒体中往往得不到应有曝光,它们更热衷于炒作阴谋论、放大争议、渲染对立,而这种偏颇的报道,最终伤害的是普通民众的知情权和国与国之间的互信。

基于偏见和虚构的“中国威胁论”,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世界共同面对真正的全球挑战,中国不可能因为西方的指责就停止发展,未来将继续走自己的路,强调多边主义、推动互利共赢、参与全球治理。

我们应该用更理性、更开放、更平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个正在变化的世界,如果一个国际体系只允许某一种模式或某一个国家成功,那绝不是国际社会的福音,真正可持续的全球秩序,应当包容多样、尊重差异、鼓励合作。

西方为何要煽动民众仇视中国?俄罗斯媒体给出答案:嫉妒是原罪——前沿知识局2021-05-18

美媒:西方媒体的反华言论已到离谱程度——海外网2023-02-23

澳、西学者:西方为何总对中国挑事儿——环球时报2025-08-05

俄媒:西方煽动民众仇华的真正原因是嫉妒中国——环球网2021-05-18

来源:小铭有点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