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房产中介圈子近来出现全款收房现象。收购价格相较市场价,低了大约三成。当地中介透露,尽管价格偏低,但对于那些急需现金周转的房东而言,确实存在成功成交的实例。至于中介收房现象再度兴起的原因,据说与杭州部分学区房超跌后出现复苏迹象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最后两
近期获取的几则信息,让人隐隐感觉楼市或许正迎来启动的苗头。
其一,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房产中介圈子近来出现全款收房现象。收购价格相较市场价,低了大约三成。当地中介透露,尽管价格偏低,但对于那些急需现金周转的房东而言,确实存在成功成交的实例。至于中介收房现象再度兴起的原因,据说与杭州部分学区房超跌后出现复苏迹象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最后两个月,杭州学区房成交量超过了当年1至10月成交量的总和。
其二,2023年,深圳新楼盘入市数量达到178个,新增供应面积约580万平方米,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27%。期间,还诞生了4个引发全国热议的“日光盘”。常言道“量在价先”,因此,部分人将此视为市场触底回暖的信号。基于此,据相关报道统计,预计2024年深圳将有超180个新楼盘推向市场。
其三,根据诸葛找房机构发布的数据,2024年开年的前两周,重点监测的10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同比分别上涨36%和40%。成都、深圳、北京、上海、佛山等城市的二手房市场活跃度均呈上升态势。报道称,新年伊始,多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展现出回暖的特征。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楼市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呢?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答案并非如此简单。通过深入分析这三则信息,便能大致了解情况。
以杭州房产中介收购二手房为例,收购价格近乎“腰斩”,难免有趁人之危之嫌。正常情况下,从挂牌价到成交价,降价幅度一般在5%至10%左右,而此次竟高达30%,其中显然蕴含着丰厚的利润空间。况且,杭州部分房产中介向来有炒作差价房的传统。他们收购房源后,进行简单装修,提升房屋卖相,一旦收购成功,基本就能稳赚不赔。
再看深圳,虽然新楼盘推盘数量可观,但实际去化率同比下降了8%,新房库存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有机构测算,按照全年每月平均去化量计算,深圳新房库存消化周期超过19个月,远高于10至12个月的供需平衡线。这表明,深圳新房库存量仍在持续攀升,目前尚未看到市场转向的明显趋势。
至于二手房成交量增长这一现象,实际上,去年全国二手房成交量均有显著增长,增幅达四成。但即便如此,市场依旧处于下行态势。究其原因,二手房成交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房东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各个小区房价不断走低,对于购房者而言,在买房时自然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二手房。
所以,大家不必过度惊慌,切勿盲目跟风。种种迹象表明,关于中国未来5年楼市走向,央行原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预测或许又将得到验证。
盛松成曾多次对楼市进行预测,事后复盘,大多精准命中。细想之下,这并不意外。他曾任职央行统计司司长,对各项数据了如指掌,其推出的结论自然有充分的依据。例如,在2019年底,他就曾预测,未来半年至一年半时间内,房价将再次上涨。事实证明,房价在2021年上半年达到顶峰。此后,房价一路调整至今。在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盛松成再次做出三个方面的预测:
1. 当前房地产市场显现复苏迹象,正逐步企稳,销售和价格均呈好转态势,从长期来看,市场将呈“L”型走势。
2. 自2021年下半年起,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调整阶段,整个调整过程预计需要4至5年时间。
3. 本轮房地产调整属于趋势性调整,而非周期性调整,未来难以再依靠房地产大幅拉动经济增长。
那么,该如何理解他的这些观点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他的论述涵盖了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行业两个层面,因此,不能仅仅从房价角度去理解。他提到房地产市场有复苏迹象,这与前文所述的信息数据相符,尤其是新房价格,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这是市场企稳回暖的直观体现。
同时,他指出市场将长期呈现“L”型走势,这与经济领域长期呈现“L”型走势的逻辑一致。过去,我国经济多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特定阶段,增速快速回落。当年度增速降至5%至6%区间时,“L”型特征愈发明显,即在这一区间将维持较长时间。房地产市场亦是如此,从2021年销售顶峰的18亿平方米,降至目前每年10至12亿平方米的区间,预计这一状态也将持续多年,这便是房地产销售市场“L”型走势的内涵。
其次,关于房地产行业的恢复进程,若按照盛松成的观点,从2021年下半年算起,大约要到2025年或2026年才能完成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他所指的是房地产行业,而非房价。事实上,万科创始人王石在2023年11月表达的观点与盛松成类似,并且进行了详细阐释。
王石表示,借鉴日本的经验,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大约需要3至5年时间。这里的调整主要针对房企债务暴雷问题。尽管国家已出台相关措施进行处置,但解决这一问题仍需时日。毕竟,庞大的房企债务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无论是通过资金支持优质房企、推动企业重组兼并,还是让部分企业退出市场,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国家正致力于降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既然房地产市场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并且国家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原则,这表明国家有意引导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按照盛松成的说法,2023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从23.1%降至22.7%,促使更多资源流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难以重现往日辉煌,将逐步回归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位置。
为何说盛松成对未来楼市走向的判断具有合理性呢?房君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口因素。这无疑是影响楼市的最根本因素。近五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出现大幅波动,从最初每年出生1600多万、1700多万,急剧降至2022年的956万。尽管2023年出生人口数据尚未公布,但不少观点认为,该数据可能比2022年更低。部分幼儿园关闭的现象,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趋势。归根结底,人口是购房需求的基础,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必然导致住房需求减少,房地产市场规模也将随之缩小。当然,出生人口数量不会持续无底线下降。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另一方面,人口替代的自我修复机制也在发挥作用。因此,住房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呈现“L”型走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是我国吸取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教训,不会任由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这是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出发点。有人认为,如果我国能更早出台房地产支持政策,或许能更快推动市场复苏。然而,国家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若要在短期内刺激房地产市场恢复,并非没有办法,比如迅速放开一线城市的所有限购政策,允许炒房客进入市场,借助一线城市带动其他城市楼市热度。但截至目前,国家并未采取此类措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家不想重蹈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覆辙,而是希望通过稳步推进的方式,引导房地产行业逐步化解风险,用4至5年时间实现行业的平稳调整。
三是就房地产销售和价格而言,短期内触底的可能性较大,继续下行的空间相对有限,部分城市有望率先实现企稳回暖。目前,各方在这一观点上已逐渐达成共识。
总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仍将以“以价换量”为主导。从2023年底的成交量可以看出,购房市场信心已有所恢复,尤其是部分抱有抄底心态的购房者,认为市场已接近底部。这种情绪有望延续至2024年上半年,对楼市去库存起到积极作用。目前,业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2024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一定的发展契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2021年下半年楼市进入调整期以来,房企拿地节奏明显放缓,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尽管市场需求在减少,但供应量也在快速收缩。一旦市场回暖,库存将迅速下降,而新增供应相对不足,这一情况将在未来1至2年的市场中得到体现。
此外,2023年底,部分热点城市的土地市场已开始回暖。例如,成都、杭州、西安等城市,以及此前较为低迷的郑州、武汉等城市的土拍市场,均出现了溢价成交地块,这表明已有敏锐的资金开始布局。
当然,政策因素同样至关重要。在短短3个月内,一线城市接连两次出台政策,释放部分购房资格,这充分彰显了国家促进楼市短期企稳回暖的坚定决心。直白地说,国家希望通过释放新的购房需求,稳定市场信心,让消费者认识到市场需求依然存在,有住房需求的群体应按需购房,无需过度担忧。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房地产市场难以重现往日的辉煌,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将走向衰落。我国的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已被纳入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拆迁工作仍在有序推进,人们对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始终存在。借用热播电视剧《繁花》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日同在。”
其大意是,土地是值得人们为之奉献和奋斗的重要资源。房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毕竟,在我国,70%的家庭财富集中在房产上,96%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为何房产在家庭财富中占比如此之高,拥有率如此之高?这足以说明房地产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毕竟,存在即合理,房地产行业不会轻易发生根本性改变。
举报/反馈
来源:房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