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秘史:血色内务部的沉浮人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09:48 1

摘要:1934年7月10日,正当莫斯科市民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新歌剧时,而离大剧院不远的克里姆林宫却秘密签署了第001号决议,决定设立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这几乎影响了苏联人民的一辈子。

1934年7月10日,正当莫斯科市民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新歌剧时,而离大剧院不远的克里姆林宫却秘密签署了第001号决议,决定设立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这几乎影响了苏联人民的一辈子。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务是重塑苏联的社会治安体系,整合各方力量,镇压反叛分子。在内务人民委员部首任委员亚戈达的推动下,到了1936年,该部门已成为统管民警机关、边防部队、消防总队和户籍登记系统的庞大机构,其权限几乎延伸到了苏联社会的方方面面,自身权势也达到了顶峰。

可以说,成立之初的苏联内务部其成果是高效显著的。1935年,为加快莫斯科地铁建设开通,内务部的特种建设局专门调动监狱劳工力量,在11个月内就完成了首期工程,创造了当时世界地铁建造的速度纪录。1937年,内务部成功将苏联全国的犯罪率压制到革命后最低水平,这在当时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事实上,在整个苏联工业化进程中,隶属内务部的古拉格经济总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劳工用于苏联经济建设。

据统计,在1936年至1939年间,内务部直接管辖的劳改营为马格尼托格尔斯克的钢铁厂输送了38万名建筑工人,工人数量占到该工程总劳动力的73%。

这还不算什么,到了1940年,苏联黄金产量的28%、木材出口的41%都来自古拉格系统,这些宝贵资源为苏联在二战期间的坚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苏联内务部也经历了至暗时刻。1937年2月以后,苏联内务部进入最黑暗时期。为体现成绩,新上任的负责人叶若夫将镇压流程完全工业化。

这是怎样的流程化呢?莫斯科总部每天向地方发送处决配额,州级机关配备标准化刑讯室,甚至连行刑队的子弹消耗都列入了计划指标。根据基辅州档案馆保存的记录显示,仅在1938年8月,就有1.7万人被以"破坏秋收"罪名处决。

从1935到1941年,苏联内务部的特别法庭审理了280万起案件,其中74%的判决在逮捕后72小时内完成。作家曼德尔施塔姆后来在劳改营写给妻子的信里这样描述:"这里的审讯官桌上同时放着但丁诗集和刑具目录。"

不要以为苏联内务部只是对内严苛,在卫国战争期间其成员也表现出了高度的纪律性与责任感。1941年6月22日,内务部麾下的边防军在西白俄罗斯布列斯特要塞率先迎击德军,用血肉之躯抵抗了德国装甲集群48小时,为后方的兵力调度赢得了喘息之机。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内务人民委员部所属的30个步兵师全都参与重大战役,其下辖的第10步兵师更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全员获得勋章,可见其创造的卓越功勋。

当然,在敌后战场上内务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内务部第四局在德国控制下的沦陷区建立了162个游击旅,他们时常通过加密广播指挥破坏德军的铁路线,让德国人忙得焦头烂额。

苏联内务部对外展现出的高效高速与其高科技的使用是分不开的。1938年,内务部下辖的科技局在电子通信领域取得突破,科技人员研发的"飓风"无线电测向仪能定位30公里以内的秘密电台,它让一切渗透势力都无处遁形,这项技术后来被用于莫斯科的防空预警系统。

1943年,在内务部的主导下,苏联建立了全球首个嫌犯照片数据库,其中收录了470万张标准化罪犯肖像,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其创造的分类算法至今仍在指纹识别系统中使用。

1946年3月,苏联内务部被拆分为国家安全部(MGB)和内务部(MVD),但内务部的使命并未停滞,其成员仍在冷战阴影中匍匐前行。

1953年,贝利亚在发动政变失败后,作为其旧部的苏联内务部也遭到了重创。为达到保密目的,莫斯科军区特别仓库甚至封存了超过400吨的内务部部门档案。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有人才揭晓这些档案中包含着1937年大清洗的原始指令。

历史学家沃尔科戈诺夫曾对内务部做出过这样的评价:"NKVD(苏联内务部)就像苏联的免疫系统——在抵御真实威胁时展现强大效能,但过度反应时就会吞噬健康细胞。"

是的,苏联内务部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可即便这样,谁又能否认内务部在苏联建设中创造的卓越功勋呢?

来源:历史小博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