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国家关于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越来越重视,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圳大学金融科技学院“遗”脉相承实践团于2025年8月赴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禾洞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深圳大学金融科技学院
“遗”脉相承实践团助力非遗传承
近些年,国家关于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越来越重视,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圳大学金融科技学院“遗”脉相承实践团于2025年8月赴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禾洞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由深圳大学金融科技学院与禾洞镇人民政府联合发起,聚焦岭南非遗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实践团围绕“非遗+金融+数字化”三位一体的模式,通过实地调研、技艺记录等,助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实地走访前,团队专门召开小组讨论会,精心设计采访内容和提纲。针对山西临县农商银行的采访,重点围绕"非遗传承贷"的信贷准入条件、贷款利率优惠幅度、风险控制措施和还款方式灵活性等专业问题展开讨论,设计了包含20余个关键问题的访谈提纲。面向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则聚焦技艺传承中面临的实际困境、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产品市场开拓瓶颈等现实痛点,制定了详实的访谈计划。
文博馆里寻根脉,非遗展中见精神
团队首站走访清远市博物馆与文化馆,开启非遗寻根之旅。在博物馆中,队员们系统观摩了新石器时期磨制石器、东汉陶制模型器、近现代字画等200余件珍贵文物,这些藏品是研究清远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实物见证。
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内,壮锦、瑶绣等精美手工艺品及其制作工艺流程的详细展示,令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岭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专业讲解员的详细介绍,团队成员对清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分布、保护现状和传承脉络有了系统认识,为后续在禾洞镇的田野调查奠定了坚实的背景基础。
此次参观学习,不仅拓宽了队员们的文化视野,更增强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传承人前录技艺,口述史中守记忆
团队专程拜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卧狮"代表性传承人孙结果师傅,开展深度访谈和影像记录。
通过事先精心准备的采访提纲,队员们不仅系统记录了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步法、造型特征等核心要素,更深入了解到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孙师傅现场演示了舞卧狮的完整表演流程,并讲述了这项技艺在当地节日庆典、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内涵。团队成员全面记录了表演过程,并参与体验这一项非遗,同时通过口述史访谈的方式,采集了传承人的个人经历、传承创新实践等珍贵第一手资料。
鹰扬关上温史话,红色地标悟初心
在粤、湘、桂三省交界的鹰扬关革命旧址,队员们开展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文化研学之旅。这里地处岭南重要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古关城楼、城墙、战壕、堡垒、铁索桥等历史遗址保存完好。通过现场参观和讲解员详细介绍,同学们了解到这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南宋时期岳飞曾扎寨驻守于此,太平天国石达开率兵在此激战,1931年红七军也曾在此战斗过。
如今,鹰扬关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3A级红色旅游景区。团队成员在参观过程中,结合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主题,开展了"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现场教学活动,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需要统筹保护、传承和利用。
镇政府里摸实情,非遗家底悉数清
在与禾洞镇人民政府的座谈会上,队员们系统了解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发展需求。镇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禾洞镇非遗种类及概况,包括壮锦编织、瑶绣工艺、舞卧狮、壮族歌堂等多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座谈,团队获取了当地传承人群的年龄结构、地域分布、传承方式等详实数据,深入了解到非遗保护面临传承人群老龄化、传播渠道有限、产业转化难度大等现实困境。
政府工作人员还介绍了当地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这次座谈为团队后续撰写建议书提供了扎实的一手资料和政策依据,也使队员们对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农商行内谋良策,金融活水润传承
在与连山农商银行的座谈中,实践团提出了精心准备的问题。队员们询问银行是否将支持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民俗文化发展纳入战略规划,并重点关注银行在对接国家和广东省金融。
针对产品创新,团队借鉴山西经验,建议推出"醒狮传承贷"等专项产品,并探讨了如何解决非遗产业缺乏抵押物的问题。银行负责人表示,目前虽然没有名为"传承贷"的专项产品,但已有面向文旅行业、乡村振兴、巾帼创业等群体的贷款产品,这些产品间接覆盖到了文化传承领域。双方还探讨了在数字化推广背景下,银行如何提供线上支付结算优惠、电商销售数据贷等创新服务,以及如何与政府、高校合作设计更符合非遗产业特点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沙龙会上碰火花,变现路径共谋划
在"如何让非遗和民俗文化变现"主题金融沙龙上,文化工作者、银行代表与实践团队成员聚集于此,共同交流非遗发展的路径。沙龙围绕低息贷款、品牌打造、电商推广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文化工作者分享了非遗产品市场化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银行代表介绍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队员们则从年轻消费群体的视角提出了非遗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的新思路。通过深入交流,各方初步形成了"非遗传承贷"合作意向,探讨了建立"政府+银行+高校+传承人"多方协作机制的可能性。沙龙还探讨了通过直播带货、文创开发、文旅融合等途径实现非遗价值转化的具体路径,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通过本次禾洞镇实践活动,团队收集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口述资料及技艺影像,并与当地政府、农商行初步探讨了“非遗传承贷”及品牌化发展的可行路径。下一步,我们将协助禾洞镇完成《非遗与民俗文化品牌化建议书》的撰写,尝试对接校内电商资源开展小规模推广试点。
未来,团队将继续保持与禾洞镇的联系,在能力范围内提供必要的金融与数字化建议,扎实推动个别非遗项目的记录保存和传播转化工作,努力为本地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切实可行的青年力量。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