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年,播客“翻转体育”的主播施骅伦偶然间在上海外滩发现了一家不起眼的“共享健身房”,门口打着3元每小时的广告标语。起初,他只觉得这与其他共享性质的商业项目并无区别,低到离谱的价格看上去有种“随时会跑路的样子”。
小团队作战的九回体育还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马吉英
见习记者 李晓天
编辑|马吉英 见习编辑|张昊
图片来源|受访者
在上海,比蜜雪冰城还便宜的健身房长什么样?
前两年,播客“翻转体育”的主播施骅伦偶然间在上海外滩发现了一家不起眼的“共享健身房”,门口打着3元每小时的广告标语。起初,他只觉得这与其他共享性质的商业项目并无区别,低到离谱的价格看上去有种“随时会跑路的样子”。
但随后的一个月里,他慢慢发现,这种“3元健身房”竟然遍布了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通勤路上、大型商业中心附近,甚至体育馆附近,这让施骅伦对这家名叫“九回”的品牌提起了兴趣。
“上午场3元/小时,下午场6元/小时,晚场9元/小时,如果只进行基础的健身运动,你每天都能把成本控制在个位数。”九回体育创始团队成员罗伟舜告诉《中国企业家》。
在施骅伦的观察里,“3元健身房”称得上“最i人友好”的场所。这里不像普通健身房需要一点社交技能,也没有任何附加服务和销售动作,甚至连音乐都没有。
罗伟舜说,门店没有工作人员在场,用户进场离场全靠扫码,只有后台的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实时掌握店内情况。
目前,九回体育的“3元健身房”已在上海开出了几十家门店。罗伟舜说几乎所有人都会对这个价格感到好奇,但事实上并不难解释。场地是各区相关部门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区域,九回体育负责对场地进行改造和运营,因此没有租金成本,价格自然降下来了。
在线下健身房的支出项中,房租成本历来是最高的一项,“如果是核心商圈的健身房,月租金可能要20万元,教练工资每月也要超过10万元,所以即便像乐刻这种主打性价比的连锁品牌,月卡也要小200元。”一家健身品牌的加盟商Alex告诉记者。
罗伟舜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没有租金成本后,每个健身房先期投入30万~40万元,每月运营和器材损耗成本在2000元左右,单店月营收能达到1.5万元左右,即达到相对理想的运营状态。
“目前我们这个项目整体处在‘小赚’的状态。”罗伟舜说。相比于当下大面积处在困境中的商业健身房,“3元健身房”的财务模型要健康很多,但受限于收入规模,这仍然是个很难快速扩张的模式。
“我们最早是做共享球场起家的,所有经营健身房的经验都是从球场的业务线移植过来的。但实际看下来,健身房运营还是要复杂很多。”据罗伟舜介绍,“3元健身房”在2023年经历了一轮扩张后,现在相对放缓了节奏。行业环境不好,这个仅有20人的创业公司依然要谨慎面对已经普遍存在的价格战。
“我认为这种模式未来一定会是产业链条中很重要的一环。”罗伟舜说。
九回体育的生意是从共享球场开始的。
2017年,几个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创始团队成员,在社区公共球场打球时发现体验并不算好。大多数社区篮球场都空置在小区里,不好进出;位置不错、人流密集的球场一般会有“大爷大妈”收进场费,但没人管理球场,设施差、环境杂乱无章。
“那时候我们的想法并不复杂,是不是能跟社区合作,通过一些无人化的智能设施来运营球场。”罗伟舜说。他们带着这个提议与上海静安区的相关部门沟通了几次,就达成了第一次的合作。
那时智能球场还是个新概念,用户自助进场离场,没有人员成本,整个成本模型优化了非常多。这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意味着可以放开手脚进行扩张。想法虽然简单,但罗伟舜说当时国内外都没有自助运动场馆服务的样本,也没成熟设备。他们运气算是不错,恰好赶上微信开启小程序测试,自助设施的开发变得容易许多。
一开始,九回体育更接近于一个服务供应商。“一些社区觉得我们的想法不错,就委托球场给我们运营。当时我们的选择不太多,提供球场代运营服务,然后收取一些服务费。”罗伟舜说。
场地服务质量的提升所带来的效应立竿见影,迅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九回体育的这个模式开始在当地大众健身领域有了名气。
来咨询合作的场地方越来越多,他们发现这些潜在客户其实更渴望一种更灵活的合作方式——社区提供场地给九回体育,由他们负责运营,并且自负盈亏。“并不是所有甲方都有充足的预算,如果我们只赚服务费,无疑把这件事限制住了。”罗伟舜这样解释,没有了资金上的往来,双方反而都轻松不少。
但同样,这种合作模式对于九回体育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社区免费提供场地,他们只能定低价,不能按市场化价格。
以静安区的蝴蝶湾市民篮球场为例,上午免费对居民开放,下午每人每小时5元,晚上每人每小时8元,而同地段的商业篮球场的收费标准约在每小时60~100元。事实上,在一些位置较偏的场地,价格还更低。比如宝山区的一些场地晚上10点后只收5元每小时,而嘉定区的一些场馆甚至只收3元每小时。
罗伟舜告诉《中国企业家》,大多数共享球场的价格都是遵循“3元/5元/8元”的标准。关于定价标准,内部其实最初讨论过多次,他们汇总了大部分球场的价格表,“当时商业球场每小时基本在10元左右,我们就直接在这个价格上砍半了。实测下来,用户的接受度非常高,所以这么多年,也都一直沿用下来了。”罗伟舜说。
在2017年九回体育第一个场地落地之后,整体运营效果不错,共享球场的摊子也越铺越大。到了今年,它在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已经有了206个共享场馆。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发现了共享健身房的机会,他们感觉这或许是同一种商业模式。
在九回体育入局共享球场的那一年,健身房赛道兴起,连锁健身房品牌开始大规模扩张。以一兆韦德为例,当年全国110家门店的总营收达到16亿元,在全球连锁健身房收入排名中也挤进了前20位。
其实,九回体育一开始就运营了几个社区健身房。有的场地方看到他们在共享球场上的效果,就有意将一些社区健身房一并委托管理。这些健身房都是社区建好的,这对于九回体育来说,就是件“顺手的事”,他们没有犹豫就答应下来了。
那时的健身房没有特殊设计,只是做了一些无人化改造,比如嵌入了自助服务系统、场内监控等。
甚至价格体系也没有精心规划,直接锚定了共享球场,统一定为“3元/6元/9元”三个档。“因为当时球场经营得还不错,没有赔钱,所以我们感觉健身房比球场贵1元就能赚钱,就这样定下了价格标准。”罗伟舜说。
2018年开始运营第一个社区健身房后,此后的4年,这个项目都没有更多进展,公司的主攻点还是在球场业务。直到2022年,社区健身房突然成为市场新宠,九回体育的“3元健身房”在健身群体里引发了一波热度。
过去,健身房大多开在核心商圈,一来方便最核心的白领消费者群体,二来能够筛选有条件购买私教等附加服务的用户。这些健身房普遍追求设计、装备等,标榜“高端”,从而定高价。以至于按很多健身房的收费标准,这就是一项“贵族运动”。
然而2021年,这类健身房开始出现颓势,“那年大家都只能在自己居住地附近活动,你会发现开在商圈的高端健身房反而没人去了,但是社区健身房只要开门,就必有人去。”Alex说。
这波流量刚好“砸中”了一直做社区体育服务的九回体育。2022年,突然有很多社区来找他们谈合作,一年就在上海开出了20多家门店。在当时处在“冰冻期”的健身房行业,它是少数逆势扩张的品牌。
当时,社区健身房“自带”忠实用户,一群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主动选择了离家更近的健身场地,有的场馆几乎每天每个时段都是爆满状态。
但这并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起初团队为了降低运营难度,在选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罗伟舜至今都记得第一个自负盈亏的健身房落地过程中的每个细节。
“跨国采购会展中心大厅进门有一个半层的夹层,大概200平方米左右,是一个装修好的空间,面向着展馆入口,地上铺的是大理石。当时看完之后,我就觉得这个地方能做健身房,一是方圆3公里之内的居民数量够多,其次是它的面积也合适。我们这种模式,场内都是比较基础的健身器材,理想场地大小就是200~300平方米。最后是交通是否便捷,以及场地对外的展示面是否醒目。”
对九回体育来说,选址是个大工程,也踩了不少坑。施骅伦就在播客中提到上海西站的那家门店其实“别有洞天”,但却因位置不靠近居民区而冷冷清清。罗伟舜说,前期扩张中暴露出的一些选址问题,的确是导致部分门店经营效果不好的最核心原因。
罗伟舜和团队还做了几件事——给室内空间设计了相对统一的风格、布局和动线。针对特殊场地的细化处理工作也不少,比如有的场地还要做开放面的分割,确保馆内空气流通,有的场地则要把大理石地面改为健身房专用材质……
这一套流程与之前的球场运营完全不同,“球场基本都是社区建好的,我们只负责日常管理、保洁和维护,健身房要难多了。”罗伟舜说。
先期投入明显增加。在球场运营上,九回体育称得上“零成本”进场,但一间健身房只是装修就要花掉30万到40万元。按照一年几十家的扩张速度,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日常维护也要更复杂。球场没太多器材损耗的问题,但健身房不一样,很多配件都是耗材,坏了就要换新的。罗伟舜告诉记者,一家店器材损耗每月的成本要2000~3000元。
但场地多了之后,他们发现并不是价格便宜,用户就一定多。“我们理解健身不是一个特别大众的运动需求,还是要从存量用户中分一杯羹。”罗伟舜说,经营好的场地大致有20万元左右的年收入,回本周期并没有那么快。
而且外部挑战明显变大。“我们发现今年好多商业健身房也开始卷价格,有的健身房做了60元的月卡,按天平均下来比我们还便宜。去年我们还敢说自己是全国最便宜的健身房,但今年已经没这个底气了。”罗伟舜说。
在健身房行业整体营收遇冷的情况下,价格战势必大规模出现。但九回体育并没有足够资源入局抢市场,为此,他们果断收住了该业务线的扩张节奏。罗伟舜说,有不少社区和企业园区找到他们,但最终成行的并不多,除非是特别好的场地条件才会出手。
“从整个行业来说,我们觉得这是个有意义的模式,至少当下我们确实没有赔钱。与传统健身房相比,除了价格,还有零推销的优势,这个项目肯定能算得过来账。”罗伟舜说。
但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小团队作战的九回体育还是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今年,公司调高了在球场运营业务上的资源权重,“3元健身房”的大机会,他们还要耐心去等待。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