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手机,刷到西贝的贾国龙和罗永浩吵起来了,俩人争的不是别的,就是咱们现在吃饭总绕不开的“预制菜”。
吃饭这点事儿,怎么就绕不开预制菜了?
前几天刷手机,刷到西贝的贾国龙和罗永浩吵起来了,俩人争的不是别的,就是咱们现在吃饭总绕不开的“预制菜”。
有人说“只要不是现炒的,那就是预制菜”,也有人反驳“得是料理包直接加热的才算”,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仔细想想,咱们每天点外卖、下馆子,说不定早就吃过预制菜了,只是自己没察觉,所以这才是最让人在意的。
先说说预制菜为啥能火起来,你可能没留意,现在预制菜主要不是卖给咱们普通消费者的,而是给餐馆、外卖店这些“B端”用的。
赛迪顾问有组数据挺直观:B端和C端的消费占比是8:2,这比例好几年都没怎么变。
而且这行业规模还在涨,艾媒咨询说2022年咱们国家预制菜市场规模就有4196亿元,比前一年涨了21.3%,照着现在这趋势,以后说不定能成万亿市场。
还有外卖也帮了不少忙,现在点外卖的人越来越多,餐馆高峰期出餐要快,总不能让顾客等半天,预制菜一加热就能出餐,自然成了不少店家的选择。
那商家为啥这么爱用预制菜?说穿了还是“降本增效”。
中国饭店协会有份报告,说一家餐饮企业的成本里,原材料占40%,房租10%,人力20%,这三项加起来就超70%了。
而且房租年年涨,厨师工资也下不来,餐饮行业竞争又大,每年倒闭的门店一大把,平均净利率还不到10%,老板们也难啊。
预制菜一来,切配的活儿省了,打荷的步骤也少了,后厨不用那么多厨师,人力成本就降了。
而且使用预制菜后厨面积不用那么大,就能更快出餐,翻台率高了,相当于房租成本也省了。
更关键是原材料不会浪费了,之前《中国餐饮报告2019》说餐饮行业平均损耗率10%-20%,最高能到30%,预制菜储存时间长,能少浪费不少,你说商家能拒绝吗?
预制菜对商家是暴利,他们自然愿意投入使用,但在咱们消费者这边,心情就复杂多了。
生活中我们选预制菜,大多数都是一种无奈。
比如下班到家都七八点了,累得不想动,买菜、洗菜、做饭、洗碗一套下来得俩小时,这时候预制菜加热几分钟就能吃,确实省事。
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你满心期待去餐馆吃现炒的菜,或者点份外卖想尝鲜,结果端上来的是预制菜,还没人提前告诉你。
之前“5999元一顿饭,7成是预制菜”的新闻,好多人吐槽“我家里没微波炉吗?用得着花这钱”。
之前有调查数据显示,74%的受访者不知道自己点的餐可能是预制菜,87%的人不愿意在外卖或餐厅吃预制菜,93%的人觉得商家得提前说清楚。
所以说白了,大家不是不接受预制菜,而是不想被“骗”。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难道所有预制菜都是‘科技与狠活’?就没靠谱的?”其实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发了通知,明确说连锁餐饮自己中央厨房做的、送门店的净菜、半成品,不算预制菜,而且要求预制菜不能加防腐剂,商家得明着说用了预制菜。
行业里对预制菜的分类也更细,刘润就解读过,有洗好配好的“即配”,有提前预处理的“即烹”,还有直接加热就能吃的“即热”,这些跟咱们担心的“劣质料理包”不是一回事。
只是之前预制菜的负面新闻太多了,比如去年315曝光的“梅菜扣肉用3元一斤的槽头肉”,还有家长反对预制菜进校园,慢慢就让人有了刻板印象。
但也有商家在试着改变,比如老乡鸡。
去年315之后,他们专门搞了个“菜品溯源专项行动”,把自己用外采鸡肉、部分城市食材要送2天、央厨用冷冻储存这些问题都写进了20万字的报告里。
他们甚至还开了央厨和后厨的实时直播,让大家随时“云监工”。
明明国家说连锁央厨的不算预制菜,他们偏不藏着,还把自己的菜分成“复热预制”“半预制”“现做”,这种坦诚反而让人觉得踏实。
其实们在意的从来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能不能知道真相”。
生活节奏快,想省点时间吃预制菜没问题,想花点钱吃现炒的烟火气,也该有这个选择。
就像老乡鸡那样,把该说的都说清楚,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毕竟吃饭是件大事,再快的生活,也该留点儿对“好好吃饭”的尊重。
这大概就是预制菜争议里,最该被记住的事儿吧。
来源:江语迟